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岸英牺牲14年后,刘思齐改嫁杨茂之生4子,杨茂之是何人

0
分享至

1962年2月,经历了毛岸英离世已有12年之久,当时年届32的刘思齐与杨茂之在北京南池子四合院隆重举行了婚礼。

毛主席也为此送上了真诚的祝福,在这感人至深的时刻,刘思齐热泪盈眶。她深刻领悟到毛主席将她视为亲生女儿,对她的关怀之情。

这引发人们的好奇:为何刘思齐要等到32岁才决定再嫁?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禁想要了解一下刘思齐的第二任丈夫杨茂之,他又是何许人物?

1938年,延安中央党校的礼堂上演了一场名为《弃儿》的感人话剧,毛主席也亲自坐在群众中欣赏这场戏剧。剧情中,一对革命夫妻被国民党逮捕,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寒风中呼喊“妈妈”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毛主席,泪水不禁涌上了眼眶。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特地派人叫过小演员刘思齐,关切地询问她的姓名和父母。刘思齐回答说:“我叫刘思齐,我的爸爸叫刘谦初,我的妈妈叫张文秋。”



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名字一听到,毛主席的脸上情感瞬间凝固,思绪回到了十一年前。那年,毛主席在武汉结识了刘谦初,两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由于毛主席工作繁忙,刘谦初的妻子张文秋经常照顾毛岸英和毛岸青。

刘谦初根据组织要求调离武汉,前往福建、山东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与毛主席因此分离。1929年8月,刘谦初和张文秋在山东被捕,刘谦初因出卖被害,而张文秋则在救援中幸存,生下了刘思齐。

刘思齐和母亲被扣留八年后,安全地返回延安。毛主席得知后亲自前去探望,并在见到刘思齐时,拉着她的手说:“七八年不见了,长大成人了,我都认不出来啦!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还记得吗?”刘思齐腼腆地点点头,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思念。

在这段时间里,刘思齐和毛岸英因相似的遭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48年,毛岸青和刘思齐在西柏坡互许了一生。红色的誓言需要等待,因为在当时解放区的法律下,女方必须年满18周岁方可成婚。刘思齐当时还未满足这个法定年龄,因此他们的婚礼一直未能如期举行。



直到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毛岸英再次向父亲提起结婚之愿。毛主席欣然答应,于是在同年10月15日,中南海见证了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两颗红色心灵在共和国的怀抱中紧紧相连。

新婚之际却逐渐沐浴在建设祖国的时代潮流中。作为毛主席的家人,作为新中国的一员,他们心怀着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于是,新婚不久,两人各自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浩大事业。刘思齐继续追求学业,而毛岸英则在中宣部等部门工作,随后申请到基层锻炼,为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做好准备。

他们婚后的第二年来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长子,义无反顾地请缨前往前线,成为“志愿军中第一人”。

在那个决定性的夜晚,刘思齐正在北京住院,因阑尾炎手术而无法察觉到即将降临的变故。毛岸英匆匆赶来,没有提及自己即将面临的危险,只是叮嘱刘思齐要好好照顾父亲,要时常去中南海看望他。那个夜晚,匆匆而别,成为了永别。

刘思齐始终未能预料到这别离竟是永恒的告别。回想起那个夜晚,她心中充满了模糊的回忆,那个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身影,成为了她生命中无法抹去的痛楚。



毛岸英去了朝鲜,曾通过组织内部寄来一封信,告知刘思齐自己情况良好,还鼓励她要努力学习。然而,由于信封上没有邮戳,刘思齐无法回信。此后,她再也未能收到毛岸英的来信,最终得知他壮烈牺牲的噩耗。

回忆起那个沉痛的日子,刘思齐心痛地说:“1950年11月25日上午,四架敌机空袭了朝鲜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毛岸英的牺牲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沉痛的哀伤中。

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深感悲痛,当天下午就亲自起草电文,向中央军委报告了这一不幸消息。周总理得知后,立即与朱老总等人商议,但考虑到毛主席身体状况不佳,尚未恢复重感冒,仍在全力指挥朝鲜前线战役,大家决定暂时不向毛主席汇报。

直到1951年1月2日,周总理亲自找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和自己的亲笔信交给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正在新六所的一号楼里休息。叶子龙将电报和信件放在茶几上,毛主席醒来后拿起彭德怀的电报,沉默片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了转动。

在那个寂静的瞬间,毛主席深深地凝视着手中的文件,眼中似乎有千言万语。



当叶子龙将电报呈上时,毛主席的身影映在沙发上,沉浸在报纸的文字中。电报内容简短,但足足引起了主席几分钟的默读。他试图抽出烟盒里的香烟,然而,颤抖的手指使得这个简单的动作变得异常困难。

主席的目光在电报上停留,眼中泛着湿润。战争的残酷他深知,但面对自己的儿子,这份悲痛仍然让他难以承受。几次想发声的瞬间,最终只有一声幽幽的叹息。

更让他忧心的是,新婚不久的儿媳刘思齐,面对这巨大的打击,他无法想象她的内心有多么煎熬。

根据毛岸英临行前的嘱托,刘思齐每周都要前去中南海,看望毛主席。然而,这位经历过百战沙场的毛主席,却发现自己竟然无法应对这个年轻姑娘的悲伤。每次刘思齐问及毛岸英的来信,主席总是以各种理由回避,敷衍过去。

这一“瞒”,持续了整整三年。

直到1952年,那一天,中央摄影组组长侯波带来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一张展现毛岸英英勇形象的照片。毛主席坐在沙发上,接过照片,深情地凝视着儿子的身影。照片中,毛岸英身着志愿军军装,头戴朝鲜人民军军帽,英姿飒爽。



刘思齐接过这张照片时,心中顿时明了。她回忆道:“毫无疑问,岸英到前方去了,我马上意识到这么长时间没有来信,一定有什么事。从那时起,我心里直打鼓。看到主席,我又不好问,他也对我从来不谈这些事。”

终于,刘思齐再也无法忍受这心头的疑虑。她手持照片,冲入中南海,面对毛主席,她毫不犹豫地递上照片,焦急地问道:“爸爸,岸英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来信?他是不是不爱我了?”毛主席深知无法再隐瞒,只能告知儿媳残酷的真相:“思齐,岸英已经牺牲了……”

刘思齐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在她心中,对于岸英的牺牲是如此突如其来。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泪水夺眶而出,哭声惊动了周总理。不知过了多久,她听到耳边传来一声轻声安慰:“思齐,你要节哀,你爸爸的手都冰凉了。”

这一刻,刘思齐才真正理解了,毛岸英已经远去。她决定坚强起来,为了不让父亲更加难过,她强忍着眼泪。然而,这一切又怎能瞒得过毛主席?他轻轻地对刘思齐说:“思齐,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女儿。”从这时开始,毛主席格外关心刘思齐,亲自写信询问她的生活状况,像关心亲生女儿一样。

1954年,刘思齐从高中毕业,为了帮助她走出丧夫的悲痛,毛主席决定安排她去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尽管身在遥远的莫斯科,刘思齐与毛主席的联系却始终不断。在1956年2月14日的回信中,毛主席用异常关切的语气写到:“亲爱的思齐儿,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我们都好,勿以为念。”



这个时候的毛主席,如同一个慈父,以一颗关切的心守护着刘思齐。然而,因为水土不服,刘思齐常常生病,导致难以集中精力学习。于是,在1957年暑假,刘思齐向毛主席汇报了学习和思想情况,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学回国内学习的愿望。

毛主席深感对刘思齐的疏忽,为了化解她内心的痛苦,他特地托刘思齐的妹妹邵华前去劝解。希望刘思齐能够放下心结,重新面对生活。

在与妹妹的交流中,刘思齐再次召唤起心底深藏的回忆。她坦言自己明白父亲的苦心,但自从毛岸英去朝鲜后,两人再未相见。她深陷对岸英的思念之中,甚至连丈夫的墓地都未曾亲自去过,更不可能考虑再婚的事情。

刘思齐的坦白让毛主席感到巨大的震撼,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也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内疚。

终于在1959年2月上旬的一天,刘思齐决定亲自前往朝鲜为毛岸英扫墓。这一天,她在同行人员的陪同下,穿过由郭沫若题词“浩气长存”的牌楼,面朝连绵的山脉,默默地向牺牲的志愿军将士们致敬。

随后,她踉跄地走上台阶,颤抖着朝着一处白色圆墓走去。每一步都似乎在承载着多年的思念和悲伤。当她走到墓前,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跪在墓前泣不成声。墓碑上清晰地写着:“毛岸英同志之墓!”刘思齐跪在墓前,痛苦地呼喊:“岸英我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她的极度悲伤让她几次差点晕倒。



时隔8年,刘思齐终于来到了毛岸英的墓前。

刘思齐在回忆中提到,毛主席曾亲自写信告诉她,要考虑自己的生活,不要过于固执,应该考虑重新组建家庭。这封亲笔信让刘思齐感动,她意识到不能再坚持“任性”下去,于是答应了毛主席的建议。毛主席为此感到非常高兴,立即安排人给刘思齐介绍合适的对象。

一天,空军副司令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他提到了空军学院强击教研室的一位教员,名叫杨茂之,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刘震向毛主席推荐杨茂之时,表示他老实正派、有上进心,毛主席听后很高兴,便请人去了解杨茂之的情况。

很快,有关杨茂之的情况报告送到了毛主席案头。杨茂之是河北唐山人,刚满30岁,身材高大,是一名团级干部。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靠打渔为生。

毛主席对杨茂之的印象非常好,认为他是一位上进有为的青年。事实上,刘思齐在莫斯科学习时曾与杨茂之有过一面之缘。1954年,杨茂之来到苏联红旗空军学院深造,而刘思齐则于第二年来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在一次联谊会上,两人曾见过面,但没有过多的交流。



毛主席为促成这段姻缘,亲自写信给刘思齐的亲家张文秋,介绍了杨茂之的情况,并表达了他的满意。张文秋经过深思熟虑,也同意了这段婚姻。毛主席为了让两人自行发展感情,亲自写信给张文秋:

“我托人给思齐介绍了一个朋友。我看此人不错,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如你认为满意,可介绍思齐见面,让他们自己去发展感情。如两人感情成熟,委托你为他们举行婚礼。”

张文秋也为女儿的改嫁感到高兴,毕竟毛主席亲自主持了这场婚姻的安排。毛主席随后安排了刘思齐和杨茂之见面,两人在一段时间的相处后,逐渐对彼此产生好感。

刘思齐本来对改嫁并不感兴趣,但毛主席的一再催促和杨茂之的坚定“进攻”最终让她的心扉逐渐打开。1962年2月,刘思齐与杨茂之举行了婚礼,这标志着她开始了新的婚姻生活。婚礼当天,毛主席亲手抄录了一幅自己的词作《咏梅》,送给了新婚夫妇,成为珍贵的贺礼。

除了这份特殊的礼物,毛主席还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了300元钱,作为一份小额的生活费,让刘思齐能够购买一些生活用品。这些举动表达了毛主席对刘思齐的深厚关爱,即便面对新的家庭,他仍然把刘思齐当做自己的家人。



婚后,刘思齐和杨茂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共同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而长子杨小英的名字正是为了怀念毛岸英而取的。这个家庭成为了一个充满温馨和爱的港湾,孩子们也都在优越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思齐对毛主席的回忆充满了深情。在毛泽东90诞辰之际,她在一篇名为《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尤其是在岸英牺牲后,他关心着我的思想,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健康,甚至我闲暇时阅读的书籍。到后来,他像慈父一样关心着我的婚姻……” 这番言辞透露出毛主席对刘思齐的深情厚意,即便生活已经发生改变,他对家人的关怀却始终不曾减少。

2006年5月,刘思齐终于实现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心愿,她来到了朝鲜的大榆洞,祭拜了她50多年未见的毛岸英。这一举动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履行了毛主席生前对她的嘱托。

2022年1月7日,刘思齐在安详的睡梦中离世,享年92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一度历史观
一度历史观
揭秘历史真相, 解读历史趣闻
7918文章数 163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