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创世纪——论杜乐天先生的科学贡献

0
分享至

1

认识杜乐天先生是因为前年(2013年)编辑石油无机成因论专辑,当时阅读文献时,发现几乎所有持石油无机成因论观点的学者,都引用杜乐天先生的学说作为根据,于是便贸然地联系到了杜先生,对他进行采访。事先,做的准备不够充分,来不及系统地读杜先生的专著和论文,只是读了一些从网上搜到的与石油有关的文章。本想只请他从石油成因方面谈些看法即可,但实际采访中,我们意识到,石油成因问题只是他学说中的一个应用而已,其学说的广度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石油之外,囊括了现代科学最基础、最本质的问题。


◎杜乐天先生在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摄于2015年1月23日。

2

采访回来后开始系统地阅读杜先生的著作。第一遍阅读后的感受可用两个字形容:惊骇。我吃惊地发现,中国居然有这种学究天人的大科学家!

说到“惊骇”二字,主要是指杜先生提出的《对当代地球科学理论的怀疑与新见(84个问题)》带来的震撼,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成立,都意味着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变革。84个问题啊!遍及大地构造学、岩石学、矿床学、气象学、灾害学各领域。他凭什么发起如此巨大的挑战?其根据是否成立?挑战后的结果又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从头做起,从现存的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的大学教材读起。为了能读懂这些专业书籍,我们招聘了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五个专业的八名专业人员,均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有的已具有二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团队。我们先将现有相关专业知识系统重学了一遍,然后再读杜乐天先生的论文与专著。之后,对杜先生又进行了十多次专访,深入请教疑难问题。回来第二次重读现有的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书籍,并第二次读杜乐天先生的作品,历时整整一年多,方才形成此篇阅读札记。

之所以不避啰嗦地介绍上述过程,是想说明,本文虽由李寻执笔,但并非其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是一个专业团队经过一年多的专门研究,共同得出的结论,有基本的专业水准,由李寻这位文科生来执笔,只是想使文风更通俗些。

3

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杜乐天先生的学说大意。

介绍杜先生的学说有两种方法,一是正说,一是反说。所谓正说就是正面阐述杜先生本人的学术主张,所谓反说,就是从杜先生所质疑、挑战的现代地球科学知识入手,看一看这些学说都说了什么,杜先生的挑战又是什么,有什么道理。这两种说法都是必要的,只有两种说法都说到了,才能明白杜先生学说之真意。

先正说。

从正说的角度来看,杜先生的学说是非常简单的。他的学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指称:幔汁辐射。所谓“幔汁”是从地核中产生、以超临界状态一直辐射到大气圈的混合物流体,其主要成份是H(有三个含义:氢元素、卤族元素、热)、A(碱族元素,钠Na、钾K、锂Li、铷Rb、铯Cs)、C(碳)、O(氧)、N(氮)、S(硫)、加到一块为HACONS(可发音为哈肯斯)。幔汁从地核出发时,主要成份是H和C,故称之为氢型幔汁。进入地幔后萃取了地幔的元素(主要是碱族元素),称为碱型幔汁。进入地壳后,与O结合,称为氧型幔汁。幔汁是形成岩浆的原因,是形成矿床的原因。幔汁自地球一形成就有,是各次大地构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简言之,就是幔汁造陆、造海、造山、造盆、造岩、造矿。幔汁萃取、携带的固形物逐渐交代,留在各层岩石之中(包括地幔岩和地壳岩),一部分气态物进入大气圈,是地球大气圈保持平衡的重要原因。在地球内部,分别有四个幔汁聚集带,称之为“气圈”,加上大气圈,地球共有五个气圈。地核出来的H和C可能以化合物(即烃类)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单质H的形式存在。在地壳岩石中,H流带来的氢、热与有机质反应,是重要的生油条件,这就是在幔汁作用下的有机生油;幔汁与岩石释放出的CO或CO2发生费托反应,也可形成烃类,即无机生油。这一学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实验室证据和地球化学证据,已经不是一个假说,而是有着充分证据的科学理论了。

如果反说,那就复杂了。

幔汁辐射理论看似简单,但却完整地说明了地壳运动的原因及后果(即大地构造的成因)、岩石矿床的成因、重大气候现象的原因等等,而这些内容每项都是一个专门的学科,都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要想理解幔汁辐射学说对现有地球科学各专业领域的冲击,必经从每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开始,那耗费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才摸出点儿头绪,故本文不能尽述。这里只是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从岩石学和矿床学的角度,描述一下幔汁辐射理论的意义。

现有的岩石学知识,将岩石分为岩浆岩(也叫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型。大意是所有的岩石都由岩浆冷凝而来,岩浆冷凝即为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岩浆岩经空气、水和生物的风化作用破碎,又被风、水搬远,沉积在地势低的地方,经反复沉降压实,即为沉积岩。后来又有炽热的岩浆上涌,与这种岩浆接触的围岩(不论其是岩浆岩还是沉积岩)都会发生热蚀变,即成为变质岩。岩浆是哪里来的呢?现有理论一般解释说是从地幔软流圈直接涌上来的,或者是构造运动如板块俯冲摩擦生热熔化的。这种学说作为一种岩石静态性状的描述是可以成立的,人们现在能直接观察到的地壳岩石确实可以如此划分,但是,如果考虑到成岩之前的岩浆活动,这种类型学划分就大有问题了。首先,现在的地球物理研究发现,岩浆并不与地幔软流圈直接相连,很多火山的岩浆房(即岩浆的最深来源)只在上地壳之内,也就是说与地幔软流圈还隔着厚厚的刚性岩石圈;其次,这种学说不能解释为何会有各种成份的岩浆(如花岗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等),如果它们来自地幔软流圈,成份应该一样才是;第三,它也解释不了岩石变质的问题,单纯的热接触解释不了围岩与侵入岩间那么大规模的物质交换问题。

如果用幔汁辐射理论来解释岩浆的成因,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幔汁是从地核上来的超临界流体,其穿透能力很强,可以携带一定热量穿透地幔岩石圈(而不需要熔融这个岩石圈,只是穿过岩石圈时会损失、消耗些热量,留下某种成份)进入地壳,进入地壳后,随着辐射力道的减弱,便聚集在某一区域。最重要的是它所携带的碱族元素也随之聚集,碱族元素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岩石的熔融点,于是就形成岩浆,岩浆在地下的运动方式是扩展、蠕动而不是一般的流动,因为其粘度很大,在地下高压之下,只能以此种方式在地下扩展,实际上是幔汁聚集,向四面辐射的结果。幔汁劲道足够大时,就冲破地面,形成火山爆发,从火山口里流出的岩浆才是真正的流动,火山伴随着大量的气体喷发,这些气体有一部分是岩浆冷凝释放出来的,更大一部分是幔汁本身带来的。岩浆在地下活动(即侵入)时,幔汁也透过岩浆,辐射入围岩,虽然没有熔融,但也引起围岩的性质变化,这就是变质岩的真正成因。岩浆的成份不同,是因为幔汁在不同的地方萃取上来的物质不同。而且,幔汁辐射作用是持续但不均匀地发生的,有些沉积岩经过幔汁作用后,会以岩浆岩的形式呈现。有些沉积岩是在幔汁辐射造成的热液环境下沉积的,杜先生将这类岩石称为热液沉积岩。

杜先生本人已经意识到了幔汁辐射理论对现有岩石学可能带来的影响,所以,他提出了现有的岩石学分类应该有所调整,比如应增加一个新的类型:热液沉积岩(此前,他还提出过增加“构造岩”即破碎岩这个概念,后来觉得不太妥当,又放弃了这个提法)。我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觉得如果将幔汁辐射理论贯彻到底的话,恐怕不是添加上一两种岩石类型所能解决的事情,而是要重新拿出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岩石学分类方法才行。沉积岩经过幔汁辐射后成了交代岩,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变质岩,冷变质。热液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自然在沉积过程中就有变质作用同时发生,而无论沉积岩还是变质岩都可能再次重熔,成为岩浆岩。这些复杂的情况已经不能用现在这种只从现有岩石直接成因的角度给予分类的方法了。因为幔汁辐射的作用存在于一切成岩过程中,且都是主要的原因。而且,考虑到幔汁辐射是一个从古到今没中断的连续过程,只不过强弱不同,那么,岩石就始终是“浸泡”在幔汁中的,其成份、形态的变化也应是连续的动态过程。现在我们还整理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岩石学分类方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岩石分类学基础彻底动摇了,早晚会产生新的分类方法。这种基础性的动摇,影响十分巨大,它几乎影响到每一种岩石的定性与分类。简言之,现有的岩石学教材要重写。

现有的矿床学知识体系较为杂乱,从分类学角度看,是按不同分类标准构造学科知识体系的,大体上有四类,第一类,矿床形态分类。第二类,成因分类:原生矿床与次生矿床。第三类,考虑到成岩作用的成因分类,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第四类,考虑到物质来源、成矿位置、温度、压力、大地构造、矿石建造的成因分类,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叠生矿床。常见的一种成矿学说是“热液成矿”,其定义是“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交代及沉积等成矿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含矿热液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深部的岩浆热液,有来自地下的地下水热液,有与深层变质作用有关的变质热液,以及不同来源的含矿热液在长距离运移循环过程中经混合而成的混合热液等。”①实际上,传统的热液成矿理论认为成矿热液主要来自火山岩浆分异出的水和地下水。幔汁辐射理论则认为,成矿热液主要是来自地核的幔汁降温相变的产物,其成矿物质来自幔汁辐射时从沿途各层岩石、岩浆中的萃取,在近地表时,温度、动能均下降,矿物析出堆积。这一学说认为大多数矿物(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的石油、天然气矿物)都是由幔汁这种热液形成的,与其处于何种围岩关系不大。按此种学说,各种矿的成因机理都可以沿幔汁作用这条线索,重新作分类学思考,分类学的变化即意味着在成矿原因理解上的变化,勘查学也就顺理成章地随之变化,也就是说,矿床学和矿产勘察学也得重写。

正说简单,反说复杂。反说之复杂是由于现存的地球科学知识本身的杂乱无章造成。现存的地球科学各学科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存在的表象观察之上的,根据能直接观察的证据进行解释,所谓理论只是现象描述,不是因果分析。现象的复杂性造就了知识的复杂性,观察的现象越多,出现的专业学科也就越多,道理却越讲越混乱,理不出个头绪。基于直接的现象观察,基本上认为地球(主要是能观察到的地壳表面及浅层)是固体性质的,简言之,现有的地球科学是建立在固体地球观上的分散的、毫无内在联系的知识杂拌儿。

幔汁辐射理论认为,超临界流体HACONS(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气相为主的流体)构成了地球内部的四个圈层,数量巨大,极具活动力,也是岩石性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因。由于幔汁的这种作用,使其可以成为构建具有统一的、完整的逻辑解释基础的新地球科学,这就是杜先生所说的流体(气体)地球科学观。这种观念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正说杜先生的学说”。正说简单,因为它已经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杂乱的现象所迷惑,紧紧抓住造成现象的内在原因(幔汁)这个本质,故而说理清晰简明。

爱因斯坦说过:“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幔汁辐射理论庶几近之。

4

幔汁辐射理论正说起来虽然简单,但进入应用领域,也是极其复杂的事情。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其对岩石学和矿床学的复杂影响,下面再举几例。

一是可用此学说指导寻找金属矿,比如铀矿、铜矿等。杜先生本身是铀矿地质专家,其所在单位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前身为核工业部三院)为国家找到了很多铀矿,杜先生的学说最早就起源于对铀矿成因的思考,他的诸多思考在漫长的找矿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说明幔汁辐射理论可以指导铀矿勘查。

二是可以用此学说指导寻找石油、天然气,这可是一个大的“越界”应用了。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将油气与金属矿视为成因完全不同的矿床,遵循不同的找矿理论。杜先生认为,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一样,也是热液成矿,因此,完全可以用幔汁辐射理论来指导勘查。

三是地震、霾、突发性异常暴雨、台风异常转向、莫明原因的森林大火等,也是幔汁辐射的产物,可以考虑用打深钻等工程手段逐一消除。幔汁辐射与霾的成因机制是杜先生近两年研究的重点问题,这方面有较充分的证明,可参考其相关文章,本文就不赘述了。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看似复杂的、互不相干的领域,可以完全统一在幔汁辐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而看似简单的幔汁辐射理论,却有无数种复杂的应用,生动地体现出了自然界“一而多、多而一”的辩证性质。

5

幔汁辐射与地球排气学说有密切的渊源,以至于有时两个概念可以通用。地球排气学说100年多前就出现了,俄罗斯的研究最为深入,西方国家也日趋重视。地球表面的排气如火山排气、温泉排气等是十分明显的现象,但对这些气体的成分与来源各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认为是来自浅层的岩浆分异或者水中气体外溢,有些认为是来自地幔及地核深部的深部流体。在成分上,直接观察到的主要是CO2和少量的CH4,深入些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有C、H、O等。

杜乐天先生的幔汁辐射理论是在地球排气学说上发展出来的,但又不同于地球排气学说,具体说来,他有如下完全原创的独到贡献。

1、在地球深部流体成分上,提出了碱族元素(A)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碱族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深部流体具有如此强大的造岩、造矿能力。碱族元素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实验室证据和地球化学证据的,1992~1995年,杜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幔流体与软流层(体)地球化学”做出了大量的地幔岩捕虏体(也叫包体)的电子探针分析,取得了碱交代的充分证据。

2、创造性地提出地球的五个气圈理论,这是进一步解释幔汁作用的基础。

3、以幔汁辐射为统纲(即以流体地球科学观为指导),初步构建了全新的地球科学整体框架,岩石学、矿床学、大地构造学、矿产勘查学、气象学、灾害学等诸学科将在此理论指导下重写。

4、详细阐明幔汁辐射能产生那么复杂、那么众多、那么巨大的作用的原因,即价歧化法则、碱交代地球化学原理、氢地球化学原理、氧不用动原理等(本刊摘发了杜先生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供读者深入阅读,其中氢地球化学原理、氧不用动原理等,是杜先生近一两年新发表的文章,代表着他最新的思索成果),对于幔汁作用原因的深入分析,在世界科学界中是独创的。

5、将科学研究上升到哲学层次,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理论—智慧论。

凭上述五点贡献,杜乐天先生已完全可以跻身为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副总地质师郭占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杜乐天先生是站在世界地球科学最前列的科学家,在这方面,不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而是世界该与中国接轨了。

6

我们这代学者,从读书时起,所读的经典名著全是西方学者的,最著名的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卷轶浩繁,几乎囊括了所有西方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名著,也有一部分科学名著,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文集》等。上世界八十年代中后期,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套“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推出了大量西方科学哲学的经典著作,如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等。进入本世纪后,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科学元典丛书”,将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道尔顿、赖尔等西方科学大师的代表著作汇聚一堂,分集出版。这些书是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本是中国人的著作,可以说,在现代科学经典著作的殿堂上,中国人的贡献是零。

杜乐天先生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空白,他的两本著作,是完全可以进入世界科学名著的行列的。一本书是199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原理—重论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首次系统地阐明其幔汁辐射学说的原理与证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语言风格恣肆汪洋,有“推倒一时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魄。此书当时只印刷了600册,笔者现在只能从国家图书馆购买复印本阅读。依笔者之见,此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球科学纲领,其水平与地位当与哥白尼之《天体运行论》相当。

另一本书是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智慧—悟、清、善》,可以视作是科学哲学的专著,而其内容又突破了西方科学哲学的范畴,以更宽泛的“智慧”概念来解释人类的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这本书的水平很高,笔者认为不低于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与笛卡尔的《谈谈方法》、《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相伯仲。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中国人传统的语言和智慧方式,表达了对西方经典科学问题的理解,既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有认识论的意义。比如,其中专门以一章介绍“智符”,“智符”其实是杜先生在科学研究中独创的一套“记思表意”的符号系统,研究对象是地球,研究思路是标准的现代科学方法,但符号是其独创。众所周知,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造出了现代的以字母和数学公式为“记思表意”的符号系统,牛顿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这种符号系统的影响力和制约力都很大,以致于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科学就是学习这些符号系统了。杜先生能另创一套符号系统,显示出他的思考已经直接深入到对象本体(接近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有自己独创的见解,需要有专门的符号系统加以表达。当然这种符号系统目前可能还只是杜先生自用,如何推广成为通用符号系统尚待时日,但其显示出的科学上“另创新制”趋向是非常明显的,也是极有意义的。这本书的印量也不大,只有2000册。

这两本印量不大的书足以成为经典。印量不大,不是因为其不好,而是太好,太好的东西最初总是曲高和寡,只有经过天长日久的磨砺,其光芒才能显现出来。这两本书的妙处只有亲自阅读才能体会得到,任何介绍、转述都难以传递出其本身具有的神奇和力量。笔者读过多次,每次都被感动,我们的后代终于可以读到中国人写就的经典科学著作了!

7

杜乐天先生不仅是书斋里的学者,而且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实践家。自从提出幔汁辐射理论之后,他就四处游说、宣传,说服有关部门按照这一理论寻找油气和根治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他和一批科学家判断,渤海湾的庙岛群岛之下,是一个储量高达300亿吨的大油气田,因而提出在那里进行勘探的计划。那一带是中国大陆地壳最薄的地方,浅的地方只有七、八公里,即可抵达莫霍面,在这里开钻,就意味着揭开了人类利用中地壳能源的崭新篇章。经过反复游说,国家发改委接受了杜先生的观点,并于2007年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地质专家和决策者论证方案,准备实施。但后来因种种并非科学上的原因,此项目至今尚未实施。

在传播新学说的过程中,杜先生历尽艰辛,经历过无数的冷嘲热讽,有些具有一定决策权的学者甚至明着说:不想听。杜先生不以为意,他在一次学术会议发言时讲到:“我们要放下学者的架子,走出书斋,要不惜求爷爷、告奶奶,为宣传真理四方游说”。

写到这里,我们需简单地补充一下杜先生的个人资料,他1932年9月出生,1955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赴苏联留学,1960年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61年回国进入二机部(核工业部前身)第三研究院(即现在的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工作,曾担任院副总、院科技委主任,在铀矿地质方面是公认的权威专家。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0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届顾功叙科学奖,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这是一位功成名就的杰出学者,可是,却甘冒冷嘲热讽,不惜“低三下四”去宣传自己的新学说,显然是置个人之毁誉于度外,只对真理与祖国负责。他多次说过,世界各国第一流的科学研究都是保密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东西都是二、三流的成果,我们不能以是否在某国际大牌杂志上发表视作科学研究的水平,而应以其是否探索到了更深刻的真理,是否对祖国的发展做出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依笔者的观察,杜乐天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感是发自肺腑且深入骨髓的。有个细节颇能说明问题,笔者最近见他(2015年1月23日),谈对他文章的编改问题,他用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100多页的文稿,还重编了十多页,详细地选择图片,重加图注,当面又给我们讲解了两个半小时,这些工作量,连我们这些比他年轻的人都觉得吃力(有一次他在邮件中告诉我:“我还在满负荷运转”,从这次的工作我们真是领略到他满负荷的状态了)。临别时我们并排坐在沙发上,我说:“您别太累了,得保重身体,不是为了您个人。”他说:“我知道,为国家。”说这话时,他十分自然,目视着前方,没有丝毫的做作。那一刻,我深切地体味到,献身于祖国已经是他的一种生命本能,在这种强大的本能力量支配下,他已经没有任何个人的名利考虑了。

当然,他绝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尊神”,他对人情世故不仅有深切的理解,而且有足够的包容。我们杂志2013年第四期刊发了他的多篇文章和采访录,依例我们将4000元稿费寄给了他,可他只取了十元钱,其余的又通过邮局退给了我们。“钱有用,”他对我说,“那得看什么条件,对急需它的人来说,是久旱逢甘霖;对于不需要它的人来说,就屋漏偏逢连阴雨了。我已是‘八零后’的人,工资花不完,要再多的钱也没用,而你们办杂志正需要钱,这稿费算我捐给你们的。”我们接受了这沉甸甸的“捐赠”。

据别的知情人士告诉我们,杜先生本来是可以当上院士的,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有一次为了他们研究院争科研项目,他得罪了当时地学界的一位权威学者,此后虽然他们院里两次报他入选科学院院士,都被这位权威阻挡住了。“不当就不当吧,无非就是少开些会,正好多些时间做研究”,谈到此问题时杜先生说。

我不知道年青时的杜先生是怎样的,反正在我们见到他时,他已经做到了:不为名牵、不为利累;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在简朴的书房中,对着阳光读书,这是杜乐天先生工作的常态,看着他的身影,记者不禁想起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句话:吾心光明!摄于2015年1月23日。

8

我们对杜乐天先生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评价,并隆重地推荐给广大读者,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他对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完全独创性的科学思考能力,提出了全新的地球科学理论构架,这在中国科学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说明中国人已具有和西方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一样的思维能力,他的成就,意味着中国本土科学革命的开始。

2、他的科学理论,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对地球科学,对更为基础的物理学、化学(比如结构化学、化学动力学等),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新方向。

3、他的科学理论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在能源、地质勘探、设备制造、自然灾害预防各领域,即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当然,这种评价并不意味着他的学说全是正确的。和一切伟大的原创学说一样,杜先生的学说也是真理与假说的混合体,他提出了一部分真理,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提出了尚待进一步证实或证伪的假说,制造了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待他的学说的正确的态度不是顶礼膜拜,而是质疑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开启的科学革命走向波澜壮阔。

最后要强调的是,杜乐天先生的科学贡献不只是他个人的贡献,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远不是任何个人手工劳动可以创造奇迹的时代了,必经依靠团队的努力配合。在杜先生的书中,他动情地表达了对全体核工业地质战线工作人员的感谢,公正地指出了一切对他有所启发的国内外先驱学者,并如实地将他每位科研同僚的贡献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杜乐天先生的贡献就是中国科学界的贡献!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休闲读品杂志
休闲读品杂志
思想文化、旅游休闲
1686文章数 14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