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闲静·高雅·幽美:看董桥

0
分享至

《书界重磅!十年暌违,又见董桥》,网上偶见这个标题,怦然心动,不能不仔细阅读全文。由活字文化策划的一套三卷本董桥读本《文林回想录》《苹果树下》《读书便佳》(林道群选编),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算起来,近十年未读董桥的新书了,买不到。有时到网上书店搜寻,见到的都是以前的旧版本。

对董桥感兴趣始于二十多年前,至今不渝。先读三联书店出版的小册子《乡愁的理念》《这一代的事》,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竟然还有这样的文章,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读后感。如今看来,这读后感自然幼稚得很,却也表达了对其审美情趣的向往。再从远在成都的责任编辑龚明德那里邮购了陈子善编选的《董桥文录》(四川文艺出版1996年4月1版1印)毛边本,厚厚一大本,收录文章多,51.6万字,很过瘾,只是印得太粗糙了,纸劣,无一幅图片,封面设计还不错,线订也是我喜欢的。十年后有缘函请董桥先生在扉页签名,他写道:“明祥先生吉祥,董桥”。再请陈子善教授签名,题字曰:“我至今仍认为罗孚先生所说的‘你一定要看董桥’是对的。为明祥兄题,编者陈子善,戊子秋。”当初忘了请龚明德教授签名题记,如果他签了,这本书的作者、编者、责编的签名就全了。


后来,浙江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陆续出版董桥著作,装帧越来越精美,有的还配有彩色插图,多是他收藏的字画、文玩,自然选购了若干,乐此不疲,好奇地窥探他一笔一画仔细构建的自成一体的精神世界。有的时候,只是有意无意地摩挲、浏览,熏染一点闲静的气氛。偶见《董桥七十》(海豚出版社)的编者胡洪侠,他在这本印制装帧精美、用纸也好的董桥选集扉页随手写了“明祥吉祥”,恰好与董桥先生多年前在《董桥文录》上题写的“明祥先生吉祥”一致,不谋而合,编者与作者果真心心相印。

董桥,祖籍福建晋江,1942年生于印度尼西亚,香港著名作家、报人、收藏家。我所购读的董桥的书,无论散文随笔,还是小说,篇幅都不长,他爱惜文字,如数家珍,惜墨如金。三言两语,一下笔就营造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氛围,气韵闲适,格调高雅,精致,书卷气氤氲,境界不俗,这样的生活难免让人羡慕。似乎他一点也不需考虑生存的种种艰辛,过的是脱俗的文化贵族生活。估计这只是一方面,人总是多面体,正如陶渊明,也并不都是闲静,只是不曾广为人知罢了。

董桥文字素雅,也有浓艳。通常委婉阴柔幽美,亦有雄奇阳刚。古人云,文以载道。信然!说到底,思想为骨,情感是血,文字是肉。董桥有小资情调或文人士大夫气息,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他有更大的心愿和意趣,他有他心中的“道”,只不过常常被读者忽视或误读了。董桥之文,有骨,有血,有肉,故有气场。他对汉字的敬畏和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正宗传承,情深意坚,非泛泛者流所能解也。董桥,文化之桥也。


董桥在给上海潘亦孚《百年文人墨迹》写的序文里说:“我是旧派的人: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未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酒、红日赏花的幽情。我从来享受不到潘先生那样的翰墨因缘,几十年来毕竟不甘寂寞,机会凑泊,意惬价洽,片纸只字都收来织梦,求的不外是骗骗自己,觉得养起了‘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的那一缕乾坤清气。”(《字里秋意》)琢磨起来,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自述。

有人说,你一定要看董桥。有人不以为然。陈子善曾编选了一本评论集《你一定要看董桥》。我说,你可以看董桥。有人说,董桥文章虽好却小,虽小却好。我说,既然好,大小皆可,小而好远胜大而无当,何况所谓大小都是相对而言。孰大孰小,难言矣。

董桥文章有超强的表现力,传神。如:

沈茵那年在日本买进大千一幅工笔仕女图,题了长题,钤印也多,是得意之作。她带着画先来香港给我看了才回台北,我在家里请她吃饭,老穆、庞荔都来了,老朋友欢聚,聊到半夜越聊越高兴。“媚俗?”老穆贴着仕女图再细看一遍说,“你他妈试试媚一媚让老子瞧一瞧!”庞荔坐在地毯上把脸轻轻偎着沙发扶手嫣然一笑,媚曼像一段夜曲。(《夜曲》)

果然极美。“庞荔坐在地毯上把脸轻轻偎着沙发扶手嫣然一笑,媚曼像一段夜曲。”倘若搬上银幕荧屏,有哪一位女演员能表现出来?

转眼我老了,戴立克也老了,年轻时代一起玩的朋友只剩李侬还保得住天生的妩媚旷代的风韵。“英伦风华都留在你鬓发间那枝粉彩瓷簪上了,”戴立克说,“老董再写十篇《丽人行》也抵不过灯火阑珊处的一个回眸!”戴立克措辞温秀,李侬横波嗔了他一眼更温秀。世间还是游戏好。(《立春前后·自序》)

“老董再写十篇《丽人行》也抵不过灯火阑珊处的一个回眸!”美人“回眸”的力量多么大啊!在朋友看来,即使像董桥这样的当代华文世界里第一流的文章大家,再写十篇《丽人行》,竟然也抵不过“灯火阑珊处的一个回眸”。文字表达,从根本上来说,难以完全达意,所谓“词不达意”也。文字毕竟缺乏动感、温度,即使是录像、视频,有了影像、动感,也缺乏现场感、接触感,以及气息、气场。但文字也有文字的长处,那就是能穿越时空,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记忆,耐人寻味。


寒斋潜庐有缘收、藏董桥手札两通,具体感知美文创作者对素不相识的读者的热情,以及旧派文人的礼数:

明祥先生:

华翰收悉,惠书拜领,非常感激。我不会写字,不敢乱题尊著书名,佳笺附此奉还,敬请原谅。《书脉集》已拜读数篇,将继续领略。新年已到,春节在望,遥祝长年吉祥,事事如意。

董桥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明祥先生:

示拜悉,谢谢。嘱题之字,已遵命题之,字不好,不敢多写,请原谅。新岁新开,敬祝平安吉祥,人健笔健。

董桥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日

手札中所说“我不会写字,不敢乱题尊著书名”,自是谦虚之语,表达婉拒之意。“嘱题之字,已遵命题之”,是指我请求他在笺纸上赐书他的文章《星期天不按钮》中引用的一首诗:“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深感荣幸的是,他赐题此诗,满足了一个普通读者的愿望。后来,我查到这是明朝一个叫德祥的和尚写的七绝,题为《爱闲》。


品读他的信,自有与他的文章不同的风味。曾在《书窗读月》(张昌华著)中见到他致张昌华两封信,节录如下:

《旧时月色》目录看了,都没问题。我只是要求要删的最好全篇删去不用,千万不要删文中字句而若无其事的照登文章。照片是不能从命的。很抱歉。我平日讨厌拍照,没什么生活照。如果出版社不能破格不登照片,此书可以不出版,或不列入该书系中出版。这点你一定会了解。人生已经充满了妥协,这个小原则我想守住。任何照片都不要放入我书里,六十一岁的人应当有资格提出这样的要求。一笑。(2003.5.30董桥致张昌华)

在书店里偶然翻阅到这封信,我对这段话尤感兴趣,故决定购买这本《书窗读月》。作为出版社编辑,张昌华向董桥约书稿《旧时月色》(胡洪侠编),按“大家散文文存丛书”之规定,索要照片刊于书首。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件小事,用不着较真。但董桥不愿意,宁可不出版也要坚守自己的“小原则”,足见其个性之强。他拒绝出版社删改他的文章,如要求删,则不要收录这篇文章,即“全篇删去不用”。张昌华认为:“他是一位严谨、独立的自由人。一个爱惜自己羽毛的人。”

《纸背旧月》一书很有意思,希望很快可以读到。我一向不主张出书找人写序,还是自己写的自序好。我的书从不请人写序,这样会显得出个性。既是人家给你的信,你更应该好好写篇前言,楔子之类回忆旧时交往,写得感性些无妨。一点意见,供你参考。(2003.9.19董桥致张昌华)


张昌华将二十多年来友人来信遴选一册,名为《纸背旧月》,拟请董桥写序。董桥不明言拒绝,现身说法,点到为止,委婉表达不写之意。拒绝,也能写得如此儒雅,“让你失望了,又不觉得不愉快”(张昌华语)。

有评论称:“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读者喜爱。”我对于英国散文缺乏了解,自然无从体会,但对于他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浸润,则能从其文章中略有所感。

(徐明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320396文章数 436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