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化趨勢愈演愈烈,在全球範圍内,對内燃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許多知名汽車製造商都在限製燃油發動機的使用期限,奔驰宣佈最早到2030年將只銷售電動汽車,並計劃更早轉向電動汽車,奥迪過渡期限爲2026年,捷豹爲2025年,而沃爾沃也設定了2030年完全废除内燃機的目標。
不過,近年來國產品牌卻依然投入不少的精力和資金,繼續研發新的内燃機。像比亞迪DM-i骁雲插混專用發動機、長城Hi4混動係統專用發動機、奇瑞鲲鹏超性能電混C-DM專用發動機、吉利雷神(参数丨图片)電混發動機等。
不過,大家有沒有留意,這些國產自研的發動機,大部分都採用了阿特金森或米勒循環,而沒有採用合資主流發動機所使用的奥拓循環。這樣的設計,到底有怎樣的區別?爲啥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今天,咱們一起來聊一聊。
無論是哪一種循環,都離不開吸氣、壓缩、膨胀做功和排氣四個衝程。但差異在於,膨胀比和壓缩比之間的關係。
像奥拓循環,每個衝程活塞行程都保持一致,膨胀比等於壓缩比,在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間,取得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
阿特金森循環,通過一套連杆機構,使得做功行程比壓缩行程更長,膨胀比大於壓缩比,熱效率更高。自然吸氣+阿特金森循環是追求熱效率的主流技術路線,通常熱效率能達到40%以上。
另外,米勒循環同樣因爲出色的熱效率而被人所熟知,它是通過調節進氣門的關閉時機(早關或晚關),來降低發動機的有效壓缩比,從而實現膨胀比大於壓缩比。它最大特點就是高壓缩比,可以很有效地提高發動機的熱效率,改善燃油經濟性。
其實,目前市面上不少號稱“阿特金森”發動機,其實是採用了晚關進氣門的技術,準確的說應該是米勒循環發動機。但鑒於馬自達申請了米勒循環的專利(2008年已經失效),因此當時豐田將其混動專用發動機命名爲“阿特金森”。
在燃油車時代,奥拓循環是主流内燃機的基本工作原理,雖然不同廠家在發動機的技術上有各自亮點,但作爲全工況的動力源,發動機需要兼顧動力性能和燃油經濟性,基本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而在如今混動車時代,發動機不再是唯一的動力源,可以弱化其在動力性方面的作用。而阿特金森循環和米勒循環,則分別通過“開源”和“節流”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發動機的熱效率。
盡管在高速或低速時工作效率低、低扭不足,但這方面電機可是“強項”,兩者可以互相配合著使用,起到互補的效果。因此,國產品牌自研的發動機,紛紛採用阿特金森/米勒循環,且在宣傳的時候基本都會提到熱效率這一指標作爲賣點。
新能源是大趨勢沒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淘汰内燃機。在疆哥看來,未來汽車動力將是多種形式的,傳統單一的内燃機可能會越來越少,但那些具備電氣化能力,能和電機配合的新一代内燃機,將會繼續長時間存在。
從技術角度,發動機和電機確實是一對不錯的“搭子”。而且,目前純電動汽車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鼕季續航差、充電速度慢、基礎設施跟不上等等,内燃機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
疆哥覺得,國產品牌也別一心只想著靠“電動化”彎道超車,新能源和内燃機兩手抓,才是發展的硬道理。對此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歡迎關注“車域無疆”,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妳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