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儿里的皇朝》李自成:成败赋税

分享至

大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昙花。

这朵夹在明清缝隙里的历史昙花历经十几个春秋的苦苦孕育,终于以漫步而来的绰约和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勇毅果决地把清雅幽香飘洒在甲申年(1644)的三月春风里。

遗憾的是大顺的花期于实在太短,以致在史学家绘制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如果不是郭沫若先生写于 1944 年的那篇著名史论和姚雪垠先生的那部鸿篇巨著,多数国人的记忆磁盘里或许就装不进“大顺”这条信息。

胜如风卷残云,败如江海决堤。来时让人震撼,去时令人惊惶。

一般地,人们认为李自成速胜速败的根本原因是“兵骄”和“丧德”。事实上,李自成的成败和税收密切相关。他的一生,数次遭遇税收困局。

第一次遭遇税收困局是被动的,被动得本人毫不知情。准确地说,这次困局绝非他的困局,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被别人拿来破局的牺牲品。

崇祯二年(1629),为节省开支,减轻地方负担,刑部给事中刘懋建议整顿驿站,整顿方法简单到只有一个字:裁。雷厉风行忙活一年,成效显著:裁减驿站 200 余处,驿卒上万人,各省累计节省开支 80 万两。

在陕西米脂郊外银川驿,下岗驿卒李鸿基无奈地收拾行装,很不情愿地去投靠给吃给喝给工作的高迎祥。后来,他继承了高迎祥的事业,也继承了高迎祥的名号:造反,闯王。这时,他已改名李自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