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近代史上全东北最为出名的人物,那必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了。
俗话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不研究张家历史的人,很多都会认为张作霖仅仅只有一个叫做张学良的儿子,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张学良实在是太出名了,一个“西安事变”,就足以把他捧上神坛。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是,张作霖作为老派军阀,姨太太也是没少娶,几个女人一共给张作霖生下了8个儿子。
因此,张学良其实还有7个弟弟,他们都没有张学良出名,而作为民国时期最为出名的一批“富二代”和“官二代”,他们也有着各自的人生轨迹。
张学铭
可以说,张作霖也是想把张学铭往自己的路上去培养的。
他从讲武堂毕业后,又去了日本步兵专门学校学习,可以看出,张作霖为了这个儿子也耗费了不少苦心,如果张学良算是“太子”,那么不出意外的话,张学铭便是第二人选。
他回国以后,便来到了张作霖的东北军之中任职,凭借着张家二公子的身份,小日子混的也是风生水起。
张作霖还是给了张学铭很多机会的,不过在他准备起步的时候,张作霖已经被炸死在日本人的手上,张学良也接替了父亲的位置。
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张学良入关的时候便带上了张学铭,国民党元老吴铁城看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面子上,也让张学铭出任了天津市警察局局长,第二天,张学铭便摇身一变成市长了。
张作霖是被日本人炸死的,张学铭对于日本人自然有着很深的恨意,在天津的时候,张学铭两次粉碎了日本人操纵的骚乱,最终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只好“出国访问”。
这段时间里,张学良和赵一荻是一段佳话,而张学铭则和赵一荻的同学朱洛筠在一起,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抗日初期,张学铭知道自己被日本人惦记上了,所以暂时躲避到欧洲,一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重新回到了南京。
不过,他刚刚回来,就被汪精卫政府给利用了,日本投降后,由于他显赫的身世,又或许是蒋介石和张作霖、张学良的关系,所以他并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开始担任中将主任。
不过,在1949年,解放军大军压阵,直指南京,蒋介石一看情况不对便赶紧撤退,张学铭并没有选择离开,反而留在天津等着解放。
而基于张学铭的历史贡献,中共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把他留在天津人民公园工作。
后来,张学铭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天津市政协常委的工作。
不过,1983年的时候,张学铭因为严重的肝硬变导致静脉曲张大出血,几次危及生命,最后的时刻,他还是想再见一面自己的大哥。
然而,拖了一个月的时间,张学铭最终没有挺住,最终因疾病与世长辞。
全国政协的礼堂也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肯定了他过去的贡献。
跟两个哥哥相比,张学曾的知名度就要小很多。
张作霖对于前两个儿子要求极为严格,可对待张学曾就比较宽松了,张学曾可以随意向张作霖提出要求,张作霖也都会满足下来,这也造成了张学曾的逆反心理。
后来,张学曾在北戴河交了一个外国女朋友,这件事让他母亲许夫人知道后,狠狠骂了一顿,还拿鞭子给抽了一顿,这件事或许是张学曾唯一一次挨打,和两个哥哥相比,他的童年实在是太幸福了。
那会,许夫人干脆将张学曾给绑了起来,交由天津市市长张学铭处理,可哥哥看到弟弟,一下也束手无策,于是便建议许夫人把这件事交由张学良处理。
许夫人说干就干,直接把张学曾给带到少帅这里,可少帅的思想本就比较开放,一下搞得哭笑不得,最后就作罢了。
西安事变后,张家的顶梁柱便被软禁了,张学曾便先后去了日本和英国留学,最后定居在美国,并且成功进入联合国工作,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张学曾和妻子生下了两男一女,并且都在美国工作。
张学思
跟哥哥张学曾相比,张学思就要厉害很多了。
估计除了张学良以外,张学思就是名气最大的那一个了。
这位从帅府走出来的大少爷可谓一生都是传奇,他出身于军阀家族,却选择了一条和所有兄弟姐妹都完全另类的路。
由于在他的童年时期,父亲便被日本人害死了,所以他没有感受多久的父爱。
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张学思受到同学的思想影响,看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也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他不愿意和父亲那般去做剥削阶级,因为他也认同了那条救国的道路。
1933年,经过老同学的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会可以说是红军最为艰难的时期,而这位富家公子的转变,也着实让人惊讶。
七七事变后,张学思去探望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彻底被特务监视起来,兄弟二人找了个机会用纸笔交谈,张学思也向哥哥说明了自己的选择,可这一面,却是兄弟二人的最后一面。
1938年,张学思由武汉来到了延安,并且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有趣的是,毛主席考虑到张学思是富家子弟出生,甚至差点当上了“皇子”,现在延安的条件比较艰苦,于是毛主席便询问他:“过得适不适应?要不要钱花?”
结果这么一问,直接让张学思难为情了,他赶紧回答道:“主席,您别把我当成小孩子。”
张学思觉得,过去的家庭生活条件是好,可是那里也没有革命的自由,他希望追寻自己的理想。
跟张学良的豪华婚礼不同,张学思娶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姑娘,并且在窑洞中举办的婚礼。
抗战胜利后,张学思被中央秘密调往东北,让他以张学良弟弟的身份开展工作。
林枫在和他谈话后,突然想到了什么,便说:“你离开帅府已经十几年了,后来它被当成关东军司令部,东北局刚刚进驻沈阳的时候,去那开过一次会便出来了,现在也该物归原主了。”
张学思听后,急忙摇了摇头,便说:“不,我是不打算回家的。”
1945年和1949年,张学思携夫人两度回沈阳,都没有进入大帅府一步。
在新中国成立后,张学思开始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的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也是张家子嗣中在新中国任职最高的孩子。
国家为了培养高级别将领,还专门让张学思去苏联海军学院留学,回国后,他还担任了海军第一参谋长。
不过,1970年,张学思的病情不断恶化,最终病逝。
张学森
张学森是张作霖和五夫人的儿子,也是张学良的四弟,从小就和张学良关系密切。
在小的时候,张学森有一张非常“霸气”的照片,他穿着军阀的服装,身上挂满了奖章,不过,这些光环,也注定只能在大帅的身旁才有。
1943年,张学森经由哥哥的飞机驾驶员介绍,去美国开始学习飞行,一直到1945年的春天学成后才回国。
不过,在解放前,张学森也选择跟随自己的母亲前往台湾地区。
张学森一家前来,就是希望能见到张学良,为了打听哥哥在台北的情况,张学森利用自己的身份托了不少关系,可是,他始终不知道张学良在哪里。
一直到1962年,当局终于允许兄弟两人见面,这次重逢之后,双方又很久没见。
后来,张学森的生母病逝,张学森和其他家人便前往美国生活,张学良获得自由后去美国探亲,兄弟两人的晚年生活几乎是一起度过的,那也是张学良最为快乐的时光。
1995年,张学森接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函,希望他能够代表亲属回国参加抗日纪念活动,那次分离,张学良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而兄弟俩这一别,竟是永别。
张学森回国后便因冠心病逝世,享年76岁。
远在美国的张学良听说弟弟病逝后,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孤独的感觉再次将他包围。
张学浚出生于1922年,从出生日期来看,他和大帅仅仅共同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
那张张学森威风凌凌的照片中,张学浚也在,他和哥哥一个站在张作霖的左边,一个在右边。
之所以有这张照片,是因为张学森和张学浚是一个母亲生的,所以两兄弟的关系也更要好一些。
1942年,张学浚考入了辅仁大学,后来,他加入了军统任职,并担任英语翻译,负责和美国方面联络。
到了1948年,张学浚感觉到国民党已无力回天,因此在蒋家的命令下,他也迁居到台湾地区,不过当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事情也牵连了整个张家,老单位军统也严密监视着张学浚的一举一动。
后来,军统干脆直接将张学浚调出了台北市,不让张家兄弟见面。
童年时期,这兄弟两人接触的并不多,不过张学浚因为张作霖的事情而极其痛恨日本人,张学良促使了两党共同抗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张学浚一直把自己的大哥当作学习的好榜样。
1964年,身处军统的张学浚再度见到了张学良以后,却发现昔日英姿飒爽的少帅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张学浚内心深处也充满了悲痛的情感。
到了那个时候,张学浚似乎已经被历史所淡忘,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他都没有办法和哥哥对比,张学良也劝他早日脱离苦海,没必要再为蒋家卖命。
于是,在这次相会后不久,张学浚便离开了军统,开始了自己的自由人生。
他信了大哥的话,开始信奉基督教,并且成为了一个虔诚的教徒。
1984年,张学浚因病去世。
张学英
张学英是张家几兄弟里面,最让人感慨的。
世间沧海桑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他身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很少,他没有大哥张学良那种豪迈的举动,也没有其他哥哥那种抛头露面的机会,他的整个人生,几乎都是在极为平淡的条件下度过的。
在解放战争将要获得胜利的时候,张学英离开了故土,也去了台湾地区,最终不知因何原因流落到香港,据知情人士透露,张学英晚年因贫病交加在香港逝世。
其实,这也只是张学英个人的选择。
就凭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张作霖,他都不会把人生过成那个样子,或许是他有着很多自己的想法,在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动后,他最终淡泊名利,选择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不希望再去回忆起曾经的一幕幕。
因此,若不是专门了解,仿佛张学英这个人从没有在世间出现过一般。
不过,他是张作霖的儿子,是张学良的弟弟,历史还会给他留下一席之地。
和几个哥哥幸福的童年不一样,张学铨刚出生的时候,整个帅府都不太安宁,当时郭松龄正起兵反奉,搞的整个奉天城内外不得安宁。
家里并没有因为诞生了个儿子而过多兴奋,那会张作霖甚至都想把家迁往别的地方。
在听说郭松龄被处决以后,张作霖非常高兴,顺手给张学铨起了个叫“小平郎”的小名,不过,张学铨对于父亲没有印象,在他只有三岁的时候,父亲便遇刺身亡了。
后来,日军侵略东北,张学铨便跟着母亲把家迁往天津,他便在天津一直生活了下去。
后来,天津解放以后,周总理在1960年批准他在当地的一所中学工作,后来又担任了天津政协委员。
张学铨就以这样的姿态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虽然平淡,但也老实本分。
1991年,张学铨全家来到大帅府,参加张学良90年寿庆活动,除了这些事情,张学铨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他也有孩子,不过孩子们也一样生活平淡,很少抛头露面。
1996年,张学铨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