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健(香港中文大学)
Joëlle Swart(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曾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编译:梁蕊洁
编校:朱泓宇
编译过程获得文章作者之一曾国华副研究员的帮助,在此向其表达感谢。
原文载于Media, Culture & Society,2023年第8期。
自创立以来,TikTok以短视频形式、算法为中心的内容审核推送及内置的创新功能设定(如滤镜、视频特效和音乐库等)生成了特定的视觉文化类型,为平台用户提供了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内容创作体验,进而催生出新型文化制度。面对海量且多元的内容规模,TikTok的文化逻辑该如何化归?TikTok的“日常归档”(archiving of the everyday)如何进行?又该如何评估TikTok文化所具备的政治影响力?对此,本文借用荷兰媒介及电影研究学者皮斯特斯 (Patricia Pisters) 提出的“神经-影像”(neuro-image)概念,将TikTok定义为一种具备深度参与性、平台权变性(platform contingent)和算法雕刻的文化形式。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主要采用漫游(walkthrough method)与数字民族志相结合,对荷兰版本的TikTok进行深度体验,并辅以相关访谈与文章分析。
在算法和用户的共同生产作用下,TikTok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通过其“大脑屏幕”(brain-screen)界面模拟个体思维与潜意识,生成个性化叙事,并在往复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实践。由此,TikTok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作“准自动化电影院”(quasi-automated cinema)——对个体日常生活进行不间断拍摄,并在庞大数据库和界面中予以发现、发布和含括,进而带来了身份的流动和调节性分类。在此种具备准自动化和深度参与特征的数字影院中,TikTok构成了神经-影像,产生了独特的时间体验,同时也凭借情感参与性生产生成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力。
一、数据库逻辑和TikTok的算法个性化
在互联网与计算机时代语境下,数据结构和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文化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各类新兴媒介遵循“数据库逻辑”(the database logic),以算法技术获取、处理数据及数据结构,并在数据库中予以存储、排序与编码,借此产生多样化的数字叙事。具体至TikTok,其以用户的内容生产与发布构成海量视听数据集合,并凭借机器学习推荐算法等“数据基础设施”进行网络组织与文化管理。TikTok平台算法技术一方面根据用户互动、视频信息与个人资料等具体标准进行内容分发与推送,以“算法识别”超越对个体文化身份的传统静态、固定认知,另一方面也受用户的算法想象与运用等行为实践影响,据此调整系统运行。总之,在用户与平台算法的相互塑造作用下,TikTok在形成动态社会身份认知的同时培育了基于内容的品味社区,随用户个性和文化趋势等各类主客观因素流动。
二、作为“大脑屏幕”和“不可见的机器”的TikTok
TikTok从智能手机的便携特性出发,以竖屏与极简页面设计的方式组织平台音视频内容,进而带来数字移动时代独有的电影体验:具备随时随地优势的播放浏览与内容创作。TikTok也由此成为不间断放映各个高潮片段的“电影院”,并在本质上等同于一种大脑屏幕形式——时空的碎片化与分解,展示了当代文化的精神分裂“聚合”(assemblage),与大脑“根茎式”(rhizomatic)的思维特征较为类似。正如前文所述,通过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算法计算,TikTok实现了对个体思维与潜意识的“读取”与遵循。此外,皮斯特斯在数字电影分析中,进一步强调数字技术的重大作用:将数字屏幕转化为“不可见的机器”(invisible machine),使无形大脑/精神活动的可视化成为可能。与此相似,TikTok平台将个性算法技术作为神经-影像,追踪、跟随用户偏好与品味,将海量短视频内容进行“组织”和“语境化”,最终将自身的数字屏幕转化为“不可见的机器”。在持续模仿和模因化(memefication)的平台实践中,内容创作者将日常记忆与想象投射至TikTok“大脑屏幕”的同时也从中吸收,以此产生独特的时间体验,并指向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协同生产发展。
三、时间体验与数字巴洛克美学
TikTok上“短、频、快”的音视频内容、快速的屏幕滑动与用户驯化平台推荐算法的高效性等均体现出该平台在用户划分和视觉内容算法策展方面提供的独特时间体验。具体言之,TikTok将海量短视频嵌入由观看者、创作者与算法技术共同培育的数字环境中,通过对不同用户记忆的不间断“拼凑”实现了准自动化电影的制作与播放。与德勒兹强调有机整体性的运动影像不同,TikTok数据库凭借算法技术,根据“非时间顺序”(non chronological order)重新分配平台内容,并以滤镜和配乐等视频效果掩盖非线性结构,将日常偶然事件包装为“万花筒”快乐世界。这进一步构成了皮斯特斯所强调的“数字巴洛克美学”(digital baroque aesthetics)。在此过程中,同时作为接收者和参与者的TikTok用户在丧失一定时间感的基础上,借平台机制记录与重组个人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与其他内容创作者之间的流动性认同,将他者内容融入个体记忆与身份。总之,TikTok通过将用户个体记忆呈现为集体,并不断地予以重复、复制、再循环,维持了平台生态的运行,也构成了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用户协同生产发展。
四、TikTok的政治影响力
在算法技术、视频标签、配乐和视觉模因等要素协同作用之下,情感的整合与共同生产构成了TikTok在线社区的核心部分,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公众”(affective publics)也随之产生。根据相关研究,社交媒体平台因信息表达的局限性而具备阐释与联结的多向性,并生成了相应的多可能性空间。TikTok则凭借上述平台数字巴洛克美学,融合和调和来自不同用户的观点认知、表达方式及身份标识,进一步放大了社交媒体的情感力量。通过参与TikTok的情感生产与消费,用户身份划分生发出流动性和可调节性特征,不同个体间界限与区分愈发模糊且易于调整。此外,与神经-影像电影类似,TikTok以不同的速度、强度、顺序切割平台用户过去与当下的日常生活体验,并以未来视角予以重新编排和塑造。情感参与性生产叠加全新的时间综合方式,TikTok因此在影响个体用户情感的基础上生成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力。
论文来源:Lin, J., Swart, J., & Zeng, G. (2023). Theorising TikTok cultures: Neuro-images in the era of short video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45(8), 1550-1567. https://doi.org/10.1177/0163443723120216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