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一首词牌名为《诉衷情》的词作广为流传:
当年(一作“父母”)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一作“竟”),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肯将夙愿,
付与东流?
在一些文章中,言之凿凿的指出,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去世前一年,即1975年他82岁高龄时写给周恩来总理的。
也有文章认为,该词创作时间为1974年12月26日,还给其加上一个题目——《给总理》,也就是说是毛主席在自己81岁生日那天写给周总理的。
这首《诉衷情》起初是以传抄的方式,在民间传播。而真正见之于公开出版物的,是在毛主席逝世十年后的1986年。
1986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舒群编著的《毛泽东故事》一书,书中舒群引录了这首词作。但他特意说明这首词“得之于传闻,无法查对核实”。
由于《毛泽东故事》一书的影响,以及近年来一些网络文章的推波助澜,让很多人坚信这首《诉衷情》确定无疑出自毛主席的手笔,甚至是垂暮之年的毛主席诗词创作的“绝笔”。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公开出版的许多鉴赏毛主席诗词的图书也收录了这首词,并进行了赏析。
然而,只要细细分析这首词作的传播发表方式、平仄格律以及其思想格调,基本上可以断定其并非出自毛主席的手笔,而是一首伪托之作。
首先,这首《诉衷情》的传播过程和发表方式令人蹊跷。
这首《诉衷情》最早是在1976年以手抄的形式广泛传播。
十年后的1986年,作家舒群在《毛泽东故事》中引用了这首词,并且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使这首词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中。
但是,无论是1976年的传抄者,还是《毛泽东故事》作者舒群,谁也没有见到过有关这首词的毛主席的手迹。
长期以来,有关毛主席一些诗词的真伪问题的争辩,从来没有间断过。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某一首诗词是毛主席的作品,显然都是不严肃和草率的。
一般而言,辨别毛主席诗词的真伪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经毛主席本人亲自审定确认,一种是根据毛主席手迹确定,一种是通过毛主席的战友及身边人来佐证。
满腹才华的毛主席一生的诗词创作活动丰富多彩,但是经他本人亲自手定正式发表的并不多。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的18首毛主席诗词,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所收录的37首诗词,都是经过毛主席亲自修订和确认的。这些作品毫无疑问都是出自毛主席的神来之笔。
1976年元旦,《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刊物发表了毛主席创作于1965年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在这两首词的标题下,有着卧病中的毛主席笔迹颤抖的签名,可见这两首词是经过毛主席确认并公开发表的。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报刊上陆续发表过毛主席生前创作的一些诗词,这些诗词之所以被确认为毛主席诗词,是以档案馆里保存的毛主席的手迹作证的。
1977年9月9日,为了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人民日报》头版首次公开发表了毛主席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诗词作品——创作于1923年的《贺新郎·别友》、创作于1963年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和创作于1964年的《贺新郎·读史》。
为了确定这三首诗词作品是出自毛主席的手笔,《人民日报》同时配发了毛主席亲笔书写的这三首诗词作品的手迹影印件,让人们在品读毛主席诗词的同时,一睹毛体书法的独特风采。
对于那些既非毛主席生前亲自审定、又无毛主席的手迹佐证的搜集到的,而又被认为是毛主席所作的诗词,该如何确定其真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