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手下八员大将,7人去了台湾,唯独留下1人,结局如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许多人对蒋介石都有一个普遍印象:他是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然而,鲜有人知晓,蒋介石身边有八位十分重要的将领,这八位将领被誉为“虎将”。他们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的领导人,曾在国民党军队南征北战,得到蒋介石的信任。

然而,在这八位将领中,有一位将领虽然归属国民党阵营,却心怀爱国之志,经常惦记着共产党的事业。



后来,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国民党兵败,蒋介石逃往台湾。而在蒋介石兵败之后,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的7个人分别是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钱大钧陈继承

唯一一位没有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的就是鼎鼎有名的张治中。那张治中为何没去台湾呢?

张治中生于一个普通的小商贩之家,从小家境并不宽裕。然而父母却十分注重教育,省吃俭用也要供张治中上学。16岁那年,按照家传习俗,父母给了张治中24块银元,叫他自己出去闯荡。



张治中拿着这点钱,开始在城里四处流浪。他发现,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和自己一样没有机会上学。看到那些孩子们赤脚跑来跑去,心中充满了不平。这时,辛亥革命的气息也慢慢影响到了张治中生活的上海。于是,他毅然决定参加革命,为救国救民而奋斗。

在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期间,张治中的优秀表现很快受到了校长蒋介石的注意。1924年,蒋介石邀请张治中到黄埔军校任职。在这里,张治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就包括周恩来。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知己好友。

1925年,国共合作正式建立。1926年初,张治中出任国民革命军副官处处长,并推荐周恩来担任政治部长,希望两党继续合作。但蒋介石坚持己见,最终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面对两党分裂的局面,张治中内心十分痛苦。他既不愿意背叛老友,也不希望打内战。为此,他主动提出到军校任教,避免参与蒋介石的“剿共”。



张治中出身寒门,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却注重教育,供他上学。这成就了他追求真理、关爱民生的胸襟。16岁离家闯荡时,他亲眼看到人们在极端贫困中挣扎,由衷地为之伤感。辛亥革命给了他改变中国的希望。所以他毅然投身革命,要为人民谋求解脱。

在保定军校求学期间,张治中刻苦钻研军事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他深谙领兵打仗之道,也具备优秀组织能力。这引起了校长蒋介石的关注,将他提拔到黄埔军校任教。这里汇聚了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才俊,张治中受到他们的感染,更加坚定为国效力的理想。

与周恩来的交往尤其影响张治中。两人志同道合,成为知心好友。周恩来的共产主义理想令张治中耳目一新。国共合作初期,张治中全力促成两党团结。



他理想主义色彩十足,真心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这与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并不契合,导致合作破裂时张治中痛心疾首。

1927年到1936年,是国民党反复“剿共”的九年时期。这期间,张治中坚持在军校中培养学生,是唯一一个没有参与过任何一场“剿共”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他的这一选择遭到很多国民党内反动势力的诋毁。但在张治中看来,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他要培养出抗日救国的新力量。蒋介石也很欣赏张治中的才能与忠诚,对外界的非议不以为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淞沪会战中,张治中奉命出任第5军军长,率军英勇抗击日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场淬炼让他对保家卫国的决心更加坚定。

抗战胜利在即之时,张治中又积极参与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他全力保证共产党代表的安全,并说服蒋介石让步,才促成了双方的和解。

老友周恩来对张治中的作为十分感动。重庆谈判结束后,他亲自请求张治中护送毛泽东平安返回延安。张治中欣然应允,和蔼可亲的态度让他在共产党人心中赢得了更多好感。

九年“剿共”期间,张治中独树一帜,坚持留在军校任教。因为他明白,国难当头之时,国共内斗会让日本侵略者得逞。他不愿意与共产党人兄弟相残,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白白牺牲。



张治中经历过辛亥革命与北伐战争,深知乱世用重恩仇,弟兄反目的悲剧。所以他无论如何都不肯参与“剿共”。这种和平理想因果于他的性情中人、出身穷困的经历。即便遭到误解,他也百折不挠。

抗战爆发后,张治中辗转反侧,渴望为国出力。淞沪会战中他奋勇杀敌,立下汗马之功。这更坚定了他对救国的信念。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而要亲自上战场,用鲜血和生命守卫家国。

战争年代使张治中历练成长,担当与胸襟都得到提升。他参与国共谈判,亲力亲为,终于促成双方合作对抗日本。这成就证明他的和平主张解决问题的确行之有效。老友周恩来对他刮目相看,两人友谊更加牢固。



然而,重庆谈判带来的和平很快就被打破。1946年,国民党单方面发动全面内战。这与张治中多年来倡导的理想背道而驰。

四年的战火中,国民政府军队节节败退。1948年秋,国共两党重新展开和谈。这次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前往北平,与共产党代表签订了《国内和平协定》。

但这份协定远远超出蒋介石的预期,被他痛骂为“丧权辱国”。不久,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大势已去。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