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谈辽沈战役胜利原因,如果只听林彪的,辽沈战役可能打不起来

分享至

陈云说,辽沈战役胜利,若只听林彪的,可能打不起来。

辽沈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首次战略决战,对全国解放具有重大意义。这场胜利为东北全境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们赢得了稳固的大后方,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支撑。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主席就预见到了东北的战略价值,强调东北对革命前途的重要性。后来的历史发展也验证了毛主席的远见和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陈云是最早到东北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在东北担任重要职务,指挥了“四保临江”战役,为东北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3年,陈云作为东北解放的亲历者,回顾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时,总结了六个关键因素:苏联红军的支持、全国根据地的援助、剿匪、土改、经济基础以及毛主席制定的正确作战方针。

其中,毛主席的正确作战方针尤为重要,如果完全按照林彪的想法,辽沈战役和东北的解放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正是这六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辽沈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下文将详细探讨陈云总结的六个因素,解析辽沈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首先,苏联红军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中,同意在德国投降后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这一决定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但也带来了苏联在东北的军事存在,对辽沈战役产生了重要影响。



蒋介石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当时,他得知罗斯福暗中出卖中国的利益,感到非常愤怒。然而,日本仍在东北地区,要赶走他们,还需要苏联的帮助。

于是,蒋介石派出外交人员与斯大林进行谈判。然而,斯大林态度坚决,要求得到这些利益才能出兵东北帮助蒋介石赶走日本。

如果不按照这些条件签订条约,那么只能靠蒋介石自己去打。 蒋介石不愿意签订这些协议,与斯大林开始了艰难的谈判。

然而,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巨大的破坏力震惊了全世界。斯大林担心日本会屈服于美国的新式武器,于是在1945年8月9日夜,百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对日宣战。

随后的战事摧枯拉朽,苏联红军很快占领了东北。 蒋介石担心苏联红军将东北交给共产党,所以在1945年8月14日,同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了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将东北的利益出卖给了苏联。

但蒋介石的战略眼光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看到了东北的重要地位。尽管他与斯大林签订了条约,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是同志关系。

尽管有条约的限制,但苏联毕竟和共产党更亲,所以八路军进入东北之后,从苏联红军手中得到了很多装备,改善了我们的武器装备水平,为日后的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支持东北的发展,毛主席让全国各个根据地都大力支援东北,因此从各个根据地调了大批主力部队出关。比如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新四军的第3师,陕甘宁的359旅,以及冀东、冀中等军区的一部分部队,支援东北的总兵力达到10几万人。

这些部队加上东北抗联原有的队伍,组成了东北发展的基础力量。除了全建制的部队之外,还派到东北能组成100多个团的部队干部,还有20000多人的党政干部,包括20个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

这些干部的人数足以证明毛主席对东北的重视程度。



1. 除了派遣干部和部队,全国各根据地也通过战争对东北提供了巨大支持。当时各战场打得都不错,成功牵制了大部分敌人,不仅没有让敌人大量进入东北,还吸引了部分敌人南下,这对东北战场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没有全国各根据地的支持,就不会有强大的东北野战军,也不会有东北战场的辉煌胜利。 2. 东北解放区在剿匪过程中,面临的匪患极其严重。

从一些影视作品,如《林海雪原》《闯关东》等,我们就能了解到这一点。这些土匪表面上是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实际上很多是伪满帝国的军警和地主武装,战败后上山继续为非作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