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隐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北,以乡治所在地松隐镇得名。东与亭新乡交界,西与新农乡为邻,南与干巷乡毗连,北与松江县柳港、张泽乡接壤。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31.69平方公里。耕地30965亩。有浩光、松隐、南星、周栅、牌楼、驳岸、后岗、前中、九丰、金明、荡新11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松隐居委会),共6634户,25267入。
松金、松枫两公路呈丁字形交汇于松隐镇北首,紫石泾、张径流经乡境东西边沿,可通航百吨轮驳,水陆交通方便。
松隐乡清末为仙山乡境域,民国2年(1913年)为东二乡,民国18年后为松隐区,解放前夕为松隐镇,1949年后为张泾区所辖,1958年后为松隐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
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955年,浩光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种双季稻创亩产1066斤纪录,被评为江苏省高额丰产先进单位,得到国务院奖励。翌年,该社单季稻改为双季稻的先进经验,曾向苏南地区推广。
松隐乡在近代史上,出现过几位知名人士:有投身反清运动,参加同盟会,于20年代任江苏省长的政治活动家陈陶遗;有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运动,抗战时期当过金山县长的徐乐同;还有毁家办学,受到孙中山褒扬的丁月心女士和清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华吟梅等。
乡治以北有松隐禅寺,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为浦南地区著名寺庙,历代诗人墨客赋诗填词题碑勒石颇多。现庙大部已毁。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华严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旁有元代银杏2株。
松隐乡集镇有松隐、后岗。
松隐镇为乡治所在地,原名郭汇。别名赤松溪,相传张良从赤松子游于此,因名。后名
松隐,以镇北古松隐禅寺得名。西距朱径镇7公里,面积0.18平方公里,有城镇居民678户、2189人;农业户143户、529人。松隐镇地处张径河东岸,市河在镇中东西横贯,镇北有松金、松枫公路经过,水陆交通方便。
元末形成市集,后以松隐寺香火鼎盛,商贾云集,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地,到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金山县五大镇之一。民国26年(1937年),全镇有米行、槽坊、药店、当铺等商号百余家。民国27年前后,日军三次烧杀掳掠,使百年古镇几为废墟。据统计,抗战期间松隐有1530间房屋被烧,175人被害。抗战胜利后,米业逐渐复苏,市容又趋繁荣。
解放以来,拓宽市街,整修河道,市政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商店门市部46家,县、乡、街道办工厂8家。县办浦南家俱厂所产的成套蜡克家具,畅销上海等地。液压泵、电器、塑料制品、沙发等产品,亦较有名。
1985年,全镇工业产值1369万元,商业营业额870万元。镇上有中小学、文化站、影剧场、卫生院、书场、自来水厂;并建有居民新村22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于交通方便,县变电站、加油站、油库、冷库、养路工区和水泥厂等单位分布于镇北。
镇东有洗帚埭,村民劈竹扎帚,已有200多年历史,远近闻名。镇西原有单孔大石桥“天津桥”(张泾桥),被誉为“浦南第一桥”,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退时被毁。
后岗在松隐镇南4公里,面积0。06平方公里,城镇居民183人,农民51人。镇南有后岗塘,镇以河得名。明末成镇,清代东市有租田4000多亩为基金的上海同仁辅元堂(慈善机构)。民国时期属松江县亭林区,1949年划归金山县。解放初,曾为张径区政府驻地。
抗日战争期间,市面畸形繁荣,不足400米的街道上,店摊不下百家。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爆发了一场农民抗捐抗暴反饥饿的“吃共饭”运动,使日伪闻风丧胆。
解放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北移松隐,商业一度衰落。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商业重趋繁荣,现有商店17家,村办厂6家。浦南家具厂在镇上设有车间。有中学、小学、卫生所、粮库、简易影剧场。 1959年起筑乡道,1986年改建为四级公路,与松金公路相接。
2023-12-18 于上海龙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