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填平台湾海峡可行吗?几十年可能不够玩,千百年可以畅想一下

0
分享至

网友脑洞之大,世界上的什么工程,都能以愚公移山的方式来实现。或是给喜马拉雅山装电梯,或是将其挖穿将印度洋暖湿气流引入,把西北打造成赛江南米粮川

这其中最大脑洞,是把台湾海峡填平,这样大陆和台湾不但能连为一体,我们还能凭空多出至少6万到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来。



那么,填平台湾海峡是否可行?背后可能遭遇的不利因素又是什么?下面,结合技术和填海造地的经验,看看该脑洞究竟能不能实现。

填平的各种可行性方案

台湾海峡连接南海和东海,呈东北-西南走向,属于西太平洋地区的一条重要海上通道。

海峡的南北长度大约是370公里,平均宽度是180公里。北端区域宽度较窄,宽度在200公里左右,南端较宽,距离超过了400公里。最窄的区域,大约是在福建的平潭岛到新竹之间,这部分的宽度在126公里左右。



从水深来看,台湾海峡整体是以大陆架构造为主,其水深在60米到70米之间。就面积而言,台湾海峡总体在8万平方公里左右。

但如果是填海造地的话,要算的可不仅仅是面积,关键还要算体积。水深虽然在60米左右,但填出来的土地肯定是要高于海平面的。

所以从海底算起,再到超过海平面,整体的填埋高度最低也要达到80米。再加上台湾海峡常年还有风浪影响,仅仅高出海平面10米肯定是不行的,至少要奔着高出海平面20米乃至30米的角度去考量。这样一来,填埋的高度就要达到90米乃至100米高。



至于填埋的方法,网友各自有着不同的脑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整个海峡全部填满,让台湾岛和大陆相连,由岛屿变成了半岛。

考虑到该工程量太大,于是有人又想出,可以填埋一部份区域,中间部分留下水道,这样整个海峡就变成类似于运河的形式了。

即便如此,需要填埋的海域面积依然很大,有人曾提醒该方案的网友,应该去好好算算这样的工程需要多大的土石方量。为此,又有网友提出了相对保守的方案。

不大规模填海造地,而是像修路一样,只填造出一条长长的通道。有网友甚至为此计算出了所需的土石方量。



130公里的长度,30米的宽度,外加60米的深度,按照这个数据算下来,据说是2.3亿立方米。

计算的思路是对的,但很显然没有考虑到需要高出海平面才行,而不是让路面跟海面持平。如果在60米的高度上加高10米乃至40米的话,整个土石方量也会直线上升。

当然,提出该方案的网友认为,这些都不是问题,土石方量不够,可以从几亿立方米增加到500亿立方米。至于成本方面,有人觉得总共5万亿就足够了。

听起来也不算太高,关键是有人认为,按照这个方案花个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将其完成。而且在修建过程中,通过招商引资搞开发,就能将先期的投入成本抵消。



除了这个方案之外,最后一种方案,是以跳岛的方式修桥。简单来说就是,整体填埋海峡工程量太大,可以在海峡中填埋几个岛屿,而后用桥梁方式将其相连。

最后这种方案听起来可行,但实际上又偏离了将海峡填满的初衷。也因此,各种方案倒是不少,但讨论的结果都莫衷一是。

也有人在这些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填海的材料从哪里来?



材料靠挖山

默认的材料肯定是土石方,不过有网友以调侃的方式,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可再生原料——菠萝。

菠萝每年都在生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算出台湾海峡的体积,而后再算出每个菠萝的体积,两者相除就能算出菠萝的数量了。

按照这位网友的算法,如果填海的宽度为100米,那么需要的菠萝数量则为403亿个。据说台湾年产菠萝量超过了4000万个,这样光是依靠台湾的菠萝的话,需要持续填埋至少1000年。



若是将整个台湾海峡填埋的话,据说需要的菠萝量在246万亿个左右。凭借台湾每年的菠萝产量,持续填满800多万年也就行了。

算法应该没错,但是没有考虑到一点,即菠萝每年的产出量,必须稳定在一定数量才行。一旦减产的话,填埋的时间就拉长了。

当然,上述用菠萝做原材料只是调侃,以实际的角度去考量,原材料还得是土石方。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从哪里去挖。

不能说随便找个地方挖土开工,等海峡填平了,又挖出了另外一个海峡出来。有人就考虑的比较实际,福建不是多山嘛,正好把那些山削平填海就可以了。



还有更脑洞大的,土石方不够,咱们的青藏高原多的是,把喜马拉雅山削平,填平一个台湾海峡可谓绰绰有余。

沉降期30年如何规避

原料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似乎只要投入资金开工就行。但是从填海造地的角度去看,还有一个新的问题会随之出现——那就是新造土地的沉降。

填海峡是脑洞不假,不过世界各国都曾填海造过土地,而这类新填出来的土地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整体会向下沉降。

就像在陆地上盖房子一样,盖好的房子在接下来的岁月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只有沉降到一定规模后这一趋势才会停止。



而按照以往填好造地的经验,新造出来的土地,至少要经过30年的沉降期,才能在上面进行各种建造活动。注意这个不是脑洞,而是真实的数据。

假如在沉降期内修建各种设施,建筑的地基会不稳,整体可能会变成危房。此前,深圳有些填海造出来的土地,由于在沉降期内盖房,很多楼的地基都陷下去了。

所以,填台湾海峡的话,这些海域要比沿海海域深多了,填埋好的土地,起沉降期相应的就更长。如此一来,一边填埋造地,一边新填出来的区域还不能进行施工建设。



再加上填海的面积在几万平方公里,这样累计起来的时间,估计就真是千百年之久了。

成本只有土石方吗

除了施工中面临的沉降问题,再有就是成本。此前一些网友的脑洞中,只计算了土石方的投入成本,没有计算人工、设备、运输、技术、后勤、耗损在内的综合成本。

如果是从福建本地挖山填埋,挖山的设备投入多少,填埋的设备投入多少,施工人员需要多少,每天施工队伍的吃饭等后勤服务如何保障,这些成本综合加起来,可就不是百亿千亿能搞定的了。



假如是从青藏高原地区挖土石方,除了上述需要的成本之外,还要考虑一项长途运输的成本。而且所有成本加在一起,由于施工旷日持久,还要考虑从人员到设备的耗损成本。

但也有网友觉得,既然要开工,就不应该瞻前顾后,应该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持续干下去就行。

恶劣海况如何避开

这样的精神值得赞扬,可在施工过程中,还要考虑最后一项因素,即台湾海峡地区恶劣的海况。



气象数据统计显示,整个海峡每年有100多天的时间,都笼罩在8级大风里。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风连续刮了20多天。

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左右,东北风盛行,这段时间海峡里有三分之二的天气都在刮风。夏天刮风的频率较低,但依然有四分之一的天气在刮风。

而且,夏天还要考虑到台风这个因素。每年,至少有两三次台风会影响台湾海峡。在台风日子里,海峡的风浪都在4米左右,最高的风浪则要超过10米。

多风且浪高,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施工时候的安全。其次,还要考虑到使用什么技术,保证填埋的土石方不会流失浪费。单单这两点,要解决的问题就太多太复杂。



于是就有人调侃,依照人类现在的技术,在月球上修建一栋建筑,都要比填平台湾海峡省事的多。

不过从实际填好造地的情况来看,问题虽然不少,但最终还有一个效率不高的情况。关于这一点,低地国家荷兰最有发言权

800年填了多少土地

荷兰因为地势低洼,历史上的海岸线以及土地不断被侵蚀,从13世纪开始,荷兰人就开始大规模的围海造田。



历史上,荷兰人曾用过最原始的办法。即将有水的地区,用木桩或者是石料圈起来,然后再一点点清理其中的水,最后是填土。

再后来荷兰人有了效率更高的风车,排水的效率大大提升。从19世纪开始,商人的投资加大,也降低了填海的成本。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电力抽水系统的应用,荷兰人填海的效率达到了顶峰。但是经过800多年的填海,你知道荷兰人新填了多少土地吗?只有5200多平方公里。



其他像日本也多年填海造田,总面积为643.6平方公里。我国沿海各地,多年来也一直在填海造地,但新获土地的面积也仅有1603平方公里。

不管是不间断施工还是间断施工,从各国的情况来看,填海施工的效率其实都很慢。以台湾海峡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来计算,如果都填埋成土地的话,可以去算算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结语

所以,从填平台湾海峡这个脑洞来看,即便真正考虑到了各种问题和难点,整体的施工难度也很高。

纵然是再有愚公那样的精神,大概率工程也无法推进下去。你别忘了,愚公当年也不是把山挖穿的,而是老天爷派人来把山搬走了。现实的情况是,大概率等不来老天爷把海峡填平。



所以说,脑洞就是脑洞。可行性讨论的背后,实际上还没有考虑填海导致的生态负面影响呢。而这一点,现在各填海造地的国家,事实上也都感受到了,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科普启示录
科普启示录
探索世界万象,普及科学知识!
1202文章数 210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