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了这么多年的抗战剧和解放时期的电视剧,相信不少观众都能察觉到:
为什么国军里将军这么多?好像随便抓个国军军官都是个将军?
网上甚至有“
少将遍地走,中将到处有
”来调侃国军的将军数量之多。除了将军数量多之外,国军内部甚至还有师长是上校,团长却是将军这种情况出现。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国军内部的军衔制度这么纷乱?国军里将军真的这么不值钱吗?
门派林立军衔纷乱
众所周知,民国是各路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不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对各路军阀都没有太强的掌控力。
虽然各路军阀都统一奉行民国建立时定下的军衔体系,但军阀们都不把中央任命放在眼里,
不仅纷纷自封为“上将”,还能自行给手下的士兵授予军衔。
张学良
被这些军阀“上将”们授予“中将”、“少将”军衔的手下军官不在少数。
不仅如此,各路军阀还将军衔当做拉拢人的手段。就比如
1927年老蒋为了拉拢杜月笙,就给了他一个少将的军衔。
杜月笙
北伐战争结束后,虽然名义上国民党已经统一了全国,但老蒋仍旧无法彻底掌控各路军阀头子,无法建立专门的军衔审查授勋部门,无法整治国军中的军衔乱象。
不仅无法整治,军衔授予仍旧受制于军阀。就比如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想要给自己12岁的儿子上校军衔,老蒋竟然同意了。
马步芳
除了授勋方面受制于人,旧有的军衔等级表也无法适用于此时的国民政府了。
国民政府一直采纳的北伐战争时期的军衔等级
。北伐战争时由于全国的军队规模一般都小,军队的最高编制只有师一级。
在军队里最大只有师长的情况下,旅长的基准军衔就是少将,个别独立编制的团长也可以被授予少将军衔。例如
北伐时期担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的
叶挺
当时就已经是
少将军衔
叶挺将军
而北伐战争结束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军队的规模已经扩张了不知道多少倍,军衔制度却还没有改变。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师长旅长到处都是,以至于老蒋都弄不清楚国军内有多少将军。
规范军衔却造成了奇葩军衔
经过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争,老蒋进展成了最大的军阀,力压其他军阀一头,也趁机对国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军衔整治。
1935年,国民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军衔审查授衔机构
铨叙厅
,统一治理军官的授衔和晋升方面的工作,并推出了新的军衔等级表。
新的军衔制度将军衔分为
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士兵
6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军衔又划分为3级,称为
6等18级军衔
其中又将上将这一等级的军衔详细划分并且严格操纵人数,为特级上将一人、一级上将9人、二级上将20人。其中就是老蒋为自己设立的军衔。
按照规定,上将的人数只能有30人,并且全部都是各大军阀坐头三把交椅的大人物,其余没能获得配额的上将统一降级为中将,其他军官最多也只能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就让很多原本就是上将结果被降级为中将的将领们感到不满:
怎么跟了你老蒋,我的军衔还被降了?
为了安抚这些被剥夺了上将军衔的中将们,老蒋就创立了一个特别奇葩的军衔:中将加上将衔。
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将和上将之间又加了一个和过渡军衔,就是“
上将候补
”。一旦上将位置出了空缺,优先从这些“上将候补”里面选。
除此之外获得中将加上将衔的将军们平常穿的军装也可以和上将一样,但铨叙厅里面的军衔认证还是中将,说白了就是个虚衔,给这些中将们一点面子罢了。
你以为这次军衔改制就把国军内部的军衔乱象给整治了吗?并没有!相反因为铨叙厅的设立,国军内部的军衔更加纷乱了。
更加纷乱的职务军衔
为什么说铨叙厅的设立让国军内部军衔更加纷乱了呢?那是因为铨叙厅的授衔考核非常严格,除了军功外还要考核“
停年
”,也就是你在这个军衔工作了多久。
之所以会有这个要求,是因为国军实行的是军衔与军职相关联的政策,你是什么等级的军官就会有什么等级的军衔。
这种年限考核本质上是还是一种“
熬资历
”,放在和平年代还凑活,而一旦发生战争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事实上,这些问题也确实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出现了。
抗日战争中,很多国军军官因为军功而升官,手下指挥着比之前更大规模的部队,但又因为停年不够的问题无法被授予更高级的军衔。
这就造成了很多军队内师长军衔没有团长高的情况,在国军这种军职与军衔相互联系的军队体系下,严峻影响了军事指挥。
最典型的例子的就是
廖耀湘
。抗战期间廖耀湘已经升到了军长的位置,但在铨叙厅的备案中廖耀湘的正式军衔一直都只是少校,抗日战争结束后才被授少将军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军内部就推出了“职务军衔”制度,即根据你在军队中担任的职务给予你临时军衔。为了方便军事指挥,一般都会授予很高的职务军衔。
这种职务军衔一开始是由老蒋直接签发,不用经过铨叙厅的审核流程。不过
后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这种职务军衔的任命权也下发到了
各军的军长
手中
在战争结束后再对这些拥有职务军衔的军官们进行功劳核实,并授予相应的正式军衔,就像
廖耀湘就是在战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种职务军衔更像是一种战时的临时军衔,铨叙厅是不承认这些职务军衔的合法性的,军官的福利待遇也只按照铨叙厅备案的正式军衔发放。
不过因为正式军衔审批流程复杂,军衔等级通常都比职务军衔更低。而且职务军衔的军衔样式与正式军衔一模一样,很多军官就更喜欢戴职务军衔并以职务军衔自称。
就像廖耀湘在抗战中的职务军衔就是中将,战后哪怕被授予了少将的正式军衔也仍旧挑选戴着中将的职务军衔。
廖耀湘都如此,剩下的其他军官们就不用说了
,个个都戴着职务军衔,以将军自称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种现象就更严峻了。
由于国军大多都是被强行征调的民夫,作战意志本就不强烈,
国军的军长师长们只能用金钱和职务军衔来诱惑这些民夫
因此就出现了各种
将军师长、将军旅长,将军团长
也不少见,甚至连后勤军需官都能获得一个少将军衔。
这些国军军官被俘后也更喜欢说自己的职务军衔,以希望获得更好的俘虏待遇。
根据我们的统计,仅仅是被俘获的国军军官中职业军衔为中将的就有177位,职业军衔为少将的更是数不胜数,真正做到了“少将遍地走,中将到处有”。
结语
影视剧中那些国军“遍地将军”的情况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些“将军”只是临时的职务军衔,并不代表他们的真实军衔。
不仅在我们这里得不到承认,就连在国军内部也没多少人人可,只是满足自身虚荣心的装饰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