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邱志荣 | 记录、弘扬、创新运河文化;张卫东 | 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

0
分享至

编者按:

2023年11月29日《绍兴日报·新周刊》刊发邱志荣《记录、弘扬、创新运河文化》,张卫东《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现本会公众号原文转发,以供同仁参考。

图 | 2023年11月29日《绍兴日报·新周刊》报道

记录、弘扬、创新运河文化

邱志荣

图 | 《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

为记载绍兴运河园的建设过程,展示浙东运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2006年由绍兴市水利局编印,西泠印社出版了《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以下简称《运河园》)。此书图文并茂,是记录绍兴运河园的权威著作和核心原始史料,对之后浙东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对浙东运河文化创新繁荣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版以来一直为读者所喜爱。

2002年绍兴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绍兴环城河整治成功后,又决定对浙东古运河进行全面水环境整治。其中一期工程建成东起绍兴西郭立交桥,西至越城区、柯桥区交界段的运河园,长4.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余万元。彼时,大运河申遗工作尚未开展(浙东运河申遗正式开始于2008年),建设者们依靠对文化的热爱、文化自觉和自信,确定运河园建设主题为“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

有关该工程建设过程和景观内容在《运河园》书中都有详细图文记载。其中,包括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之路、缘木古渡六大景点。

运河园工程是在坚实的基础研究基础上,由众多专家集体讨论确定建设理念,具有运河文化认识上的正确性和保护上的先进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古运河本身就是一条文物之河,其首要价值是至今仍基本保持着老河道,因此保护河的原状、恢复水面是首要任务。运河沿岸的诸多石塘路、桥、亭、寺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是古越人民历史活动的“活化石”,是文献之外能传达当时时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是古运河不可分离和替代的实体性组成部分。在整治中同样必须克服困难,十分注重对这些古迹原真性的保护,必须进行恢复完善,体现文物古迹的真实价值。

收集古材料。绍兴的老石材记载了岁月沧桑变迁,同样也印记了人文与乡土民俗,具有重要的价值。当时,绍兴正加快城中村改造的速度,一些旧村改造后,拆迁出一批老石板、老条石,集中收集可以传承石文化,弃之则外流或损坏成为建筑垃圾。为对历史负责,古运河整治办担负起了这一抢救性保护责任,收集老石材,精巧地用于整治布展在各景点之中。在近1年的时间内,收集到旧村改造遗存的2万余米老条石、2万余平方米老石板,以及一批被拆除散落的桥梁、老石亭、古文化遗存等构件,这一举措可谓使古运河整治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选种古树名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名木。古运河的绿化种植,以选种传统乌桕、苦楝、桂、柳、桃、松、竹、梅、紫藤等为主。遍地古树名木,方显古运河传统风采。

探索治水之道。该书的《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一文,介绍了运河园建设的实践,并对“治水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和延伸”“传承文化是重要历史名河之灵魂”“更新理念是治理历史名河之关键”等进行探索和阐述。

陈桥驿先生在本书的《序》中指出:《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的出版,不仅在越中水利事业的承前启后方面,让人们获得一种事半功倍的直观教育,而且在人类赖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水环境整治和保护方面,更让后辈受到莫大的启发和鼓舞。

这本书的出版为绍兴运河园传递完整的信息和崇高的名声,让海内外关注水环境和水文化的人士,共享这座古老名城的光华。

运河园工程2006年底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为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2007年又被水利部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还被誉为“宏伟真实的纪念园林”“国际水利园林中的一绝”;2014年6月22日,浙东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三段之一申遗成功,《运河园》在诠释和传承文化上功不可没。

201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不搞大开发,实施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要求,整合资源,决策在运河园区域建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目标是将其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上具有文博、文创、文旅三大功能的经典博物园,树立文化新高地。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并作重要指示,是对运河园建设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是绍兴市和绍兴运河园的荣耀。

作者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

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

张卫东

图 | 《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越城水文化》

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绍兴市越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市浙东运河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越城水文化》由广陵书社出版,全书约40万字。这是一部系统构建越城水文化、穿越古今历史、反映时代风貌特色的学术著作。

近年来,水利部门对水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浙江省水利厅编发了《浙江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浙江水文化也就在以往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编写了越城区首部水文化专著。

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越国古都、江南水乡风光城市、名人故居而著称。关于绍兴古城的价值定位,毛泽东主席在1961年诗中赞誉: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绍兴历史文化不同凡响,也被誉为浙江的罗马。

越城是绍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越王勾践建山阴小城至今已有2510多年历史。越城也是大禹治水的毕功之地,陵、庙所在,精神传承,万世传颂;“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历史上建成鉴湖、浙东运河、海塘、三江闸等我国著名水利工程,地位崇高,名闻遐迩;当代水利又以水环境整治、水遗产保护成效卓著,世所称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越城水文化是绍兴文化的精华所在,“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水文化是“胆剑精神”的源头和基础。

本书上限源于10万年以来的3次海侵,下限到2022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越城水利史、水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代风貌,贯古通今,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其区域范围,考虑到越城的独特性、历史时期的区域调整,以及在绍兴的中心位置,因此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上,为体现完整性作了适当延伸。

本书基本按照编年体的写法,分《海侵海退、沧海桑田》《大禹治水、地平天成》《山居水行、水利兴越》《境绝利溥、莫如鉴湖》《浙东运河、好运天下》《水系变迁、河湖整治》《三江水利、永固保障》《八山中藏、七水纵横》《上善若水、善利万物》《现代治理、清水为上》《无形之水、精神不朽》《风云际会、人才辈出》《水利遗产、经典案例》共13章,以及绪论、附录等内容。

本书是作者在之前几十年对绍兴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一次全新的研究和集大成,立足于区域水利、水文化研究,开展多学科的综汇提炼,既有原创性较成熟的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又有精湛独特的实践探索案例,图文并茂,装帧精美,集学术性、特色性、可读性于一体。证明了“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水文化是越城水利之魂,越城水文化是我国水文化的高地之一。书中的创新与优越之处,读者自可体味。

本书将出版之际,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绍兴越城区的浙东运河文化园,他步行察看古运河河道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详细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习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这既是对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也为今后浙江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记嘱托,守正创新,关键是要继续“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越城区建区已40周年,本书是献上的一份文化厚礼。愿越城水文化更加灿烂辉煌、社会各界永远对文化充满自信、自觉、自强。

作者系中国水利报社原副总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杨伊帆

审核:壹之

总期:720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推广绍兴水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334文章数 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