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
【导入新课】
有一部书,作者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几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风靡,几代人为之赞叹,甚至专门成立了研究学会,它就是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她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家的荣辱兴衰,她就是刘姥姥。今天,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学习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从曾祖父起,三代任江宁织造。曹雪芹少年时代生活在这一贵族家庭,到雍正初年,因受朝廷政治斗争的牵连,父亲曹寅被革职抄家,从此家业一蹶不振。曹雪芹性格豪放,嫉恶如仇,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晚年生活艰难,贫病而死。著有《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庭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国府、宁国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从多方面对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客观上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对贵族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行为进行了热情地歌颂。
【背景链接】
刘姥姥的女婿王狗的爷爷,当年是个小京官,贪图王家权势,在王夫人父亲跟前自认做子侄辈。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业萧条,搬到郊区去生活。这年天气渐渐转冷,眼看日子就要过不下去,刘姥姥跟女婿一合计,想出了到荣国府求救济这条路。那天凤姐心情格外好,不仅接济了她二十两银子,还怕她舍不得坐车,又单给了一吊钱让她雇车,这些钱,对于刘姥姥一家来说,足可以帮助她们度过眼前的困境了。这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
第二年夏秋季节,这个善良热心的老婆婆,没有忘记贾家的周济,“多打了两石粮食”,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没想到,这一来,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并且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第三次是贾府遭难没落后,刘姥姥进贾府接走凤姐的遗孤巧姐回乡下避难。
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原题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写的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题解】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用作自谦或者自嘲。
【读音释义】
筵(yán)席 戗(qiàng)金 银箸(zhù) 麈(zhǔ)尾
撮(cuō)弄 四楞(léng) 铁锨(xiān) 嬷嬷(mó)
蓼溆(liǎo xù) 丫鬟(huan)
①怪道:难怪,怪不得。
②一径:径直。
③调停:安排处理。
④促狭:爱捉弄人。
⑤发怔(zhèng):发呆,发傻。
【整体把握】
1、课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又是按什么记叙顺序来写的?
明确:“笑”。顺叙。
2、凤姐、鸳鸯为什么要安排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取笑,以哄贾母开心。
3、凤姐和鸳鸯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
明确:单拿了一双老年象牙四棱象牙镶金的筷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单”和“拣”极省俭地写出了凤姐是故意拿刘姥姥取笑的。
【合作探究】
1、第1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刘姥姥乡野村妇的视角,来巧妙衬托和表现大观园的宏大奢华。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1)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刘姥姥的诙谐风趣,自愚娱人,憨态可亲。
(2)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动作描写,“闹”“撮”写出了刘姥姥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3)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语言描写,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可见刘姥姥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4)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刘姥姥明知大家拿她取笑,她却积极配合——大智若愚,精于世故,欲讨好贾母,宽厚质朴。
总之,刘姥姥大智若愚,淳朴节俭,率真自然,风趣滑稽,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圆滑世故、精明的农村老太太的形象。
3、刘姥姥明知道是拿她“取笑儿”,为何还积极配合?
明确:刘姥姥积极配合是为了讨好贾府的主子,希望得到一些实惠;
同时她扮演的是丑角,但她绝不是丑恶的人物,她知道大家在取笑她的土气,但她依然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她以为大家带来快乐而乐。
4、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发笑之前“先是发怔”这一细节?
明确:为后面写众人大笑做铺垫。
5、众人的笑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史湘云、薛姨妈笑得“茶喷出来”,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反映他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
(2)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可见她的笑是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
(3)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撒娇、孩子气;
(4)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的慈爱。
(5)“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写出王夫人已知道是凤姐导演的,但又不便张扬的心理,也保持了雍容与尊贵。
(6)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
(7)奴婢们小心谨慎,不敢伤俗越礼,只能或在弯腰曲背,或躲出去蹲着笑。
6、描写这些“笑”态有什么作用?
明确:众人的笑各具情态,惟妙惟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特征和体质特点。描绘了一幅封建规范森严,长幼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的透视图,也从侧面表现了刘姥姥演技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