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实践论》提高我们认知。

分享至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伦理来。

——毛主席《实践论》

寒牛出栏解读:

大家好,我们继续解读《实践论》。

毛主席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有一个总的过程,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即“实践→理论→实践”。

在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中,又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第二步是高级阶段,即是理性认识。

实践到理论,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客观规律。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认识事物方面,都跳不出这个哲学框架。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讲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是感性认识呢?

②什么又是理性认识?

③认识的真正任务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深入解读。

一、什么是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呢?它的定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先来看《实践论》原文: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我们来分析一下。

毛主席这段话,讲得通俗易懂,并且举例加以说明,看完基本明白什么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认识的感性阶段,也叫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理性认识。它是人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客观事物时,由感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子里产生的直接反映。

通俗地讲,就是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身体感受到的,舌头舔到的东西。

凭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一般都不够全面深刻,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事物的外部关系、事物的各个片面(局部)。

我们简单归纳一下: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有三个特点,即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感性认识的结果,即片面、现象和外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也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我们来举例说明:

例如男女相亲,第一次见面,第一眼看上去,觉得这个女生很有气质,这个男生看上去很阳光,这就是感性认识。

比如,我们去拜访客户,见面握手打招呼后,对客户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有的精明、有的随和、有的圆滑,这些个人直觉,都属于感性认识。

男女初次见面,最多只能了解到对方外貌,对性格、学识、人格、家庭情况等深入了解,就需要经过交往才能得知。

感性认识,之所以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因为它看问题靠直觉,往往不够全面,只看到事物表象及局部内容。

以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和盛宣怀为例。

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精明能干、眼光独到、经营有方、多元发展的大企业家。但这是大多数人的感性认识,就像看池塘里的鸭子,只看到浮在水面的上半身,却没有看到水里的下半身。

通过分析史料,判断挖掘背后的逻辑,发现他们生意和财富来源,均建立在官员权力的羽翼下。

胡雪岩背后是王有龄、左宗棠,盛宣怀背后是李鸿章。他们先后破产,都是权力斗争更迭的结果,表面看是生意破产,本质上是靠山倒了,权力交替的结果。

这个逻辑,至今都没有变。

总而言之,感性认识只能看到现象,理性认识能看到本质。

关于感性认识,我们就解读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讲理性认识。

二、什么是理性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呢?它的定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我们先来看《实践论》原文:

  • ①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 ②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 ③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我们来梳理一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