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合格的武侠作品需要有哪些桥段?在笔者看来“主角习得神功”“击败大恶人”“抱得美人归”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只是以这样的条件来要求金庸的作品,那他的作品也就难以成为经典了。
金庸故事之所以如此出众,正是因为他的故事总能让人摸不透剧情走向,有的故事甚至给人一种“难以为继”“强行收尾”之感。
但金庸之所以是金庸,就是因为哪怕看似接近“烂尾”的情节,也能让他以神来之笔推上神坛。
一、不圆满的结局
金庸大部分作品的结局都谈不上圆满,比如“射雕三部曲”中,郭靖战死在襄阳,杨过断臂,小龙女失贞,张无忌拼命赢下的一切都被朱元璋抢走,但要论结局最不圆满的作品,还得是《天龙八部》。
(郭靖剧照)
《天龙八部》的结局堪称悲剧中的悲剧,哪怕三部曲中的主角郭靖最后的结局是战死襄阳,金庸也没有将那段剧情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仅仅只是一笔带过而已,而萧峰的结局则不同,他是当着天下群雄的面以断箭自戕,而且是在众人认为宋辽大战被平息,一切尘埃落定之时,他那自戕之举着实让人意外。
纵观萧峰的一生,又岂实一个“苦”字能够概括,他自幼失去父母,在谎言中长大,又被那些与自己以兄弟相称的人追杀,还亲手打死了挚爱,这是什么人间疾苦?所以他最终会选择自戕倒也合理。
而段誉和虚竹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新修版中,王语嫣离开了段誉,他始终没能娶到自己最心爱的姑娘,更可气的是,王语嫣居然还回到了慕容复那疯子身边,对于段誉而言,这无异于“杀人诛心”,后来的他选择出家,不知是受了何种打击。
(萧峰、段誉剧照)
至于虚竹,金庸压根没交代他的结局,但他也说了,自己始终当不成和尚,心中满是遗憾。
所以三位主角的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圆满,甚至《天龙八部》从来都不是一部独立的作品,金庸是有自己的野心的,这一点在新修版中尤其明显,他想打造的是“金庸武侠世界观”,他是有心将各部作品联系在一起的。
二、金庸武侠世界观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金庸的故事里似乎也就只有“射雕三部曲”和“飞狐系列”之间存在关联,其实不然,即便是旧版中,《鹿鼎记》与《辟邪剑》也有关联,而新修版中,各部作品之间的壁垒基本都已打通。
比如《笑傲江湖》中提到了吸星大法的来历,任我行是这么说的:“我这门神功,始创者是北宋年间的‘逍遥派’,后来分为‘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两门(作者按:请参阅《天龙八部》)。修习北冥神功的是大理段氏。那位段皇爷初觉将别人毕生修习的功力吸了过来作为己用,似乎不合正道,不肯修习。”
(任我行剧照)
任我行提到的段皇爷是谁,就无需多言了。
又如新修版《倚天屠龙记》中提到丐帮的武功传承时,有这么一句:“丐帮神功‘降龙十八掌’,在北宋年间本为二十八掌,当时帮主萧峰武功盖世,却因契丹人身份遭驱除出帮,他去繁就简,将二十八掌减了十掌,成为降龙十八掌,由义弟灵鹫宫虚竹子代传,由此世代传承。”
从这些设定都不难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天龙八部》中那些高手的某些决定是影响了后世武林的发展的,而这也是问题所在。
这些互相关联的故事中,却存在着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三、难以自圆其说的设定
比如新修版《天龙八部》最后一回中提到段誉出家的设定,这就不符合段誉在书中的人设,他一向只爱那些好妹妹,哪有半点要出家的迹象?
而后来书中提到他儿孙的故事,是这么说的:“据大理国史籍记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史称‘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贞’。他做了二十五年皇帝后,也避位为僧,传位于其子。”
既然他儿子叫段正兴,那段誉的历史原型无疑就是段和誉了,也叫“段正严”,同时段正兴之子,也就是段誉之孙自然就是段智兴了,也就是后来的南帝。
(虚竹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段誉这当爷爷的身怀三大神功,为何连一招都没有传给自己的孙子?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故?
接着看虚竹,新修版《天龙八部》最后一回中提到过这么一段设定:“过得多年,丐帮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为人稳重能干,人缘甚佳,群丐公议,推之为主。各人尊重萧峰原意,送此人去灵鹫宫,先由虚竹考核认可,再传他‘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这少年帮主不负所托,学得神功,又将丐帮整顿得蒸蒸日上,竟尔中兴,丐帮自此便视灵鹫宫为恩人。”
这里便与《倚天屠龙记》中的设定呼应上了,可丐帮是天下第一帮,帮众人数多达数十万,既然他们视灵鹫宫为恩人,那后世武林中又为何没有任何关于灵鹫宫的传说?
显然,在金庸打通了各部作品之间的关联后,已不能用“他是先创作《射雕》,后写的《天龙》”来解释了。
(天龙三兄弟剧照)
再回过头来看《天龙八部》的结局就像是强行收尾了,因为其中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待清楚,但读者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设定反倒让故事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而金庸自己也在后记中提到过这么一句:“《天龙八部》的再版本在一九七八年十月出版时,曾作了大幅度修改。这一次第三版又改写与增删了不少(前后共历三年,改动了六次)。有一部分增添,在文学上或许是不必要的……原书留下大量空间,可让读者自行想像而补足。”
是的,若他将故事写得过于直白,或许反倒失了韵味,不得不说,金庸的成功绝非意外,他确实是善于讲故事的大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