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19年,蜀汉大司马诸葛亮率军初次北伐曹魏,却被魏国大将张郃击败。当刘备得知败绩的元凶是张郃时,遗憾地说:“杀夏侯渊没用,要斩就该斩张郃!”由此可见,在蜀军心目中,张郃的威胁有多么致命。
8年后,227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张郃依然是蜀军夺取战略要地的绊脚石。直到234年诸葛亮病逝,带着北伐未果的遗憾离世,张郃都一直是他心头最棘手的对手。
张郃不仅军事能力出众,且学识渊博,深得曹叡赏识。他机敏多谋,根据形势随机应变,是真正难缠的对手。若不是他在,说不定诸葛亮早就打到洛阳城下了。
然而就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却突然间命丧黄泉,身中蜀军乱箭而亡。当时诸葛亮意识到,这原来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圈套,张郃和自己都中了司马懿的计。
司马懿此举,不过是想除去心头大患,毕竟有张郃在,他篡权难道会轻松吗?可惜张郃终究没逃过这记阴招,从此,司马懿的野心没有了遮蔽,蜀汉也迎来了更可怕的宿敌......
张郃,文武双全的帅才
张郃是曹魏重要的大将之一,他文武双全,深得曹魏皇帝的信任。
早在公元212年,张郃就跟随曹操征伐东吴。当时孙权派遣吕蒙率军袭击合肥,被年仅20岁的张郃以少胜多,以战力强悍闻名。此役让他一鸣惊人,为人熟知。
217年,张郃又在官渡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当时关羽率水军想攻打襄阳,张郃随曹仁迎战,一举击破关羽,使其不得不退兵。张郃用智谋诱敌深入,趁关羽后继无力之时发动决战,大破吴军,为曹军立下汗马功劳。
219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张郃又率领夏侯渊的军队抵抗蜀军,歼灭了马谡的部队,保住了街亭,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当时马谡轻敌冒进,被张郃识破,调兵疾攻,大败蜀军。张郃用兵稳重,又善于洞察敌军虚实,使诸葛亮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他深受曹丕赏识。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张郃被任命为左将军,继续平定国内叛乱。两年后,刘备病故,诸葛亮接手朝政大权,准备继续北伐曹魏。在此期间,张郃升任右将军,继续跟随曹真抵御蜀军的进攻。
227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张郃依然坚守阵地,与诸葛亮在山阳成胜负难分难解之局。
这次北伐,诸葛亮用反间计让魏将王双退兵,攻占武功。接着又攻下武都、阴平,一度占据优势。然而张郃稳住军心,与魏延大战三十余日,双方难分高下,诸葛亮再次无功而返。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张郃又率军抵抗。他深谙诸葛亮必然粮草不继,于是采取持久防御战术,果然诸葛亮撑不到十天就被迫南撤。
这次北伐,诸葛亮采用“空城计”,想吓退魏军。但张郃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坚持守城,诸葛亮的计策再次落空。张郃的谨慎和稳重再次成为诸葛亮夺取战略要地的绊脚石。
张郃不仅军事上出色,在政务和文化修养上也十分突出,深受曹叡赏识。曹叡多次下诏嘉奖他的才能和功绩,他的地位更加稳固。
张郃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对内平定叛乱,稳定北方局势;对外击退蜀军,大破东吴,立下汗马功劳;在文治上,他管理有方,深明大义,获得朝野敬重。
曹叡对他礼遇有加,多次说他“才艺兼备,治军有方”,不愧为一代英明帅才。
树大招风,张郃逐渐成为司马懿的心腹大患
然而,好景不长。在张郃表现突出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曹丕死后,其子曹叡继位。曹叡重用司马懿,不断提拔他,任命他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让其几乎把持朝政大权。
230年,曹真去世,曹魏朝中唯一能制衡司马懿的势力消失。此后,司马懿的野心更加难以遏制。
而此时,张郃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赫。他先后平定各地叛乱,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再加上他在文化学术上也有建树,深受曹叡喜爱。
张郃与曹氏自曹操起就关系密切,如果有朝一日司马懿图谋不轨,他必定会为曹氏一族而战。
所以,张郃的存在,已然成为司马懿心头最大的绊脚石。
更重要的是,张郃深得军心。他在多年征战中彰显了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许多将士都愿意追随他左右。
一旦爆发内斗,张郃拥兵自重,对司马懿构成巨大威胁。司马懿必须除掉他,才能顺利实施夺权计划。
于是,司马懿决心除掉这个心腹大患。而诸葛亮的北伐,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第四次北伐,张郃中箭殒命,成为司马懿篡权阴谋的牺牲品
公元231年冬,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
此次北伐,曹叡本已命令张郃和郭淮前去迎敌。两人都是曹魏名将,曹叡希望他们能再次击退蜀军。
然而半道里,司马懿突然接手大军的指挥权,接替两人成为这次北伐的主帅。
张郃对此十分警觉和疑惑。他认为司马懿这样做必有问题。自己和郭淮已经接到皇帝诏书,司马懿的做法明显违反军令系统。
果然,在这次北伐中,司马懿采取了一个让张郃莫名其妙的战术。
他固守营寨,拒绝与蜀军交战。无论诸葛亮如何游说,如何下挑战书,他都坚持不与之交锋。
诸葛亮粮草已尽,不得不退兵回祁山。可就在此时,司马懿却突然下令追击蜀军残部。
张郃认为这违反军规,大军刚退不能轻易追击,更何况蜀军退兵必然诡计多端,易招致反击。但他无法违抗最高统帅的命令,只能率军追击。
内心对司马懿多有不满的张郃,此时更是疑虑重重。他认为司马懿必有诈计,自己必须万分谨慎。于是在追击中,他寸步不离副将,时刻警戒伏兵。
然而就在通过木门坎之时,张郃还是中了埋伏。
蜀军伏军四起,张郃胸口中箭,重伤倒地。副将忙救起他,想将他送回本营救治。谁知半路上,张郃伤重不治,与世长辞。
副将将张郃的遗体运回魏营时,魏军将士都悲痛欲绝。他们失去了一位威风凛凛、深受爱戴的统帅。
而司马懿的表现则十分反常。他没有为张郃惋惜,反而在营中窃窃私语,似乎松了一口气。
至此,诸葛亮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司马懿设下的圈套,故意让张郃去送死!
他利用诸葛亮北伐之机,诱使张郃中箭殒命。这一手高明的阴谋,司马懿终于除去了朝中最大的绊脚石。
虽然诸葛亮也在司马懿布下的局中被利用,但对他而言,失去张郃这样强大的军事将领更加可惜。
张郃之死成全了司马懿的野心。自此之后,没有人能再制衡司马懿的权势。他终于可以为夺取皇位积蓄实力,蜀汉也迎来了更强大的宿敌。
司马懿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于张郃之死,司马懿表面上表示哀悼,但实际上却暗自窃喜。
多年来,张郃的存在一直令司马懿忌惮。他清楚,要实施篡权夺位,张郃必须死。
曹魏王朝中,能与自己抗衡的只有张郃一人。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深得皇帝和军心。一旦爆发内乱,张郃拥兵自重,自己很难取胜。
所以,张郃一定要除掉。只要他在,自己就永远无法掌权。
许久以来,司马懿一直在暗地里观察张郃的弱点。终于,他找到了毁掉张郃的大好良机。
这次北伐,是个除去张郃的绝佳机会。
表面上,他接手指挥权,是为了围歼蜀军。实际上,他早有断定此次北伐诸葛亮无法取胜,决心设下圈套。
他清楚诸葛亮退兵时必定留有伏兵。于是故意命令张郃追击,引他中伏。
在木门坎伏击之时,司马懿紧张地等待着结果。当得知张郃被射死的消息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甚至隐隐窃喜。
朝中唯一的威胁终于除去,夺取帝位的道路也因此敞开。原本凶险的局面,终于对自己有利。
晚年的司马懿更加骄横跋扈。失去了张郃这样的制衡,他在朝堂上已经无人可敌。
终于,在曹芳继位后不久,他便废黜年幼的皇帝,自立为帝,夺取了权力。
张郃的死,无疑成全了这一切。若不是除去了张郃,或许司马懿永远无法实现他的野心。
张郃之死也成就了司马懿,让曹魏王朝自此步入衰败。
结语
张郃是一位英勇善战且文采并茂的大将,原本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最终沦为了司马懿篡权阴谋中的牺牲品,成为蜀魏历史长河中的一笔血色脚注。
人算不如天算,张郃虽然谨慎,还是逃不过被算计的命运。而司马懿终于除去阻碍,从此开始了他逐鹿中原的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