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的碧色寨火车站黄墙红顶,四季浓荫蔽地 / 视觉中国
旧时行驶在滇缅公路上的汽车 / 视觉中国
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 / 视觉中国
已经被废弃的昆明钢铁厂轧钢车间 / 视觉中国
前不久,一部名叫《漫长的季节》的电视剧火了,靠着观众“自来水”就获得了超高口碑,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5。
剧的爆火,引起了观众对东北的大讨论。
说起东北,我们会想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漫长冬季。但《漫长的季节》偏偏要拍东北最不漫长的秋季。于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拍摄地并非出自东北,而是一个看似与东北毫无关系的城市——云南昆明。
破败的锅炉、铁路、钢铁厂......四季如春的南方城市昆明居然也能拍出东北味儿。昆明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凭什么就能成为“东北代餐”?
昆明的工业属性,
被很多人忽略了
昆明现在的标签是旅游城市,但它过去其实也是个老工业基地,和东北一样,有着延续百年的工业印记。
早在清朝,远在西南的昆明,在工业上已经有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在昆明创立了云南机器局,揭开了云南工业近代化的序幕[1]。
1910年时,昆明迎来了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这条铁路连接了昆明与越南的诸多城镇,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也是中国最早的国际铁路[2]。同年,昆明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3]。
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片国土面临威胁。但昆明作为战后基地,有着相对稳定的环境,又是联系中外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的终点,因此阴差阳错地迎来了发展机遇。
当时,许多企业迁移至昆明,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纷纷流入,促进了昆明工业的短暂繁荣。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主要的工厂企业已达80个,内迁数量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区,居西南第三位,厂矿工人也从战前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4]。
不少官僚资本还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这令昆明创下了许多个全国“第一”。
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一厂迁入昆明后,于1939年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条导线;1936年在昆明建立的国营第二九八厂是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厂,被誉为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和故乡;1941年在昆明正式成立的第五十一兵工厂,其研制的许多轻武器都占据了中国轻武器发展历程中的“第一”......[5][6]
彼时的昆明,算得上是中国抗战后方仅次于重庆、成都的第三大工业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全国提供了大量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产品[7]。传奇的西南联大也临时落地昆明,使得这里云集了当时中国一流的学者。
百年过去,如今在《漫长的季节》里,我们还能看到许多那个时代的昆明留存下来的工业产物。比如剧中王响工作的“桦钢”,实际上就是昆明钢铁控股公司(简称昆钢)的一座废弃炼钢厂。
昆钢始建于1939年,是云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如今密集的钢铁丛林、高大的车间立柱以及管道、烟囱等都展现了老厂房的工业历史文明[8]。
还有剧中秦昊饰演的龚彪去看电影的“桦林电影院”,取景于昆明市经开区“工映1970-神犁文化创意园”,前身是昆明市手扶拖拉机厂老厂区[9]。
截至目前,昆明共有60处工业遗产列入市级推荐保护名录。其中,有3处工业遗产已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10]。这些地方的存在令昆明可以拥有东北那样的工业气质。
从辉煌到平淡,
昆明工业的落寞
昆明工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址,也有着和东北类似的、从辉煌到平淡的工业记忆。
昆明的工业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和这片土地的战争史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于战争时期迁入昆明的企业又逐渐向东、向北迁徙,令这座城市回归了平淡。
当时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都与昆明无缘。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中南工业基地,地势平坦,煤铁储备丰富,劳动力充足,地理上又靠近苏联,各种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了全国工业基地中的“扛把子”,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剩下的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也都各有所长,要么地理位置好,要么有各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