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因长江而生,依长江而兴。长江流经芜湖大约只有24千米,空间距离不长,但大河却在千年岁月中奔腾不息,留下历史的积淀,赋予这座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其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如今,江水依然不语,但这座江城却在诉说更美好的故事。
深秋、午后、芜湖滨江公园。在一片银杏树下,两位老人身穿戏服,演唱黄梅戏,一圈游客看得入迷。伴随着清脆嗓音,金黄银杏树叶随风飘落,抬头远看,滚滚长江奔流,阳光洒在江面,金光闪闪,巨轮伴随穿过,构成一幅自然人文相互交融的秋日盛景。
滨江公园位于长江沿岸,北起芜湖造船厂,南至鲁港大桥,全长9.5公里,宽度100米至200米不等。滨江公园的景观建设独具特色,集防洪、文化、景观、交通、商贸、休闲、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沿江漫步,前能看江景、低能看园景、后能看城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替,展现出长江文化的多元与繁盛。
沿江而行,首先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古建筑中江塔,矗立在青弋江和长江交汇口,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中江塔历时60年建成,跨明清两代,融明末清初风格于一身,成为芜湖周边远近皆知的古建筑。古时兴建此塔,除守住长江中流关锁,还可增添芜湖沿线景色。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中江塔,屹立江口,独显其身、望大江东去,观人间变迁,成为锁定在江城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丽风景。
而与中江塔遥遥相望的临江塔,是一座现代的建筑,鱼形身姿,傲立江畔,这座塔是现代芜湖、年轻芜湖的象征,两塔相映,标志着传统与现代的和美交融。而在中江塔的身旁,复古建筑接官亭气质非凡。此亭古时作为接待客商官员的地方,宋时始建,明万历年间再建,滨江公园建设时重修。如今,它已成为书苑,亭内珍藏着芜湖近100年来的自然风光、历史人物、城市面貌、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的图像照片,成为反映芜湖“长江文化”历史的“实体教科书”。许多市民在此阅读,听长江水澎湃,阅书中芳华。
继续漫步,曲折的临江步道,亭榭楼台,绿树交织,一步一景。桂花、白玉兰、广玉兰等几十个树种点缀其间,鸟语花香,游客惬意漫步,虽有巨轮轰鸣驶过,但独有内心一份安静。在沿江风景中,最吸引人的要数那一座座逼真精致的雕塑了,古老米市的繁华、勤劳的女子江边浣洗、饱经沧桑的渔民弯腰拉纤、螃蟹从江中横行上岸……这些雕塑都真实地反映了芜湖这座江城的市井百态、人间繁华。
适合拍照打卡的还有老芜湖海关旧址,民国时期的红砖建筑,面对滔滔江水,见证芜湖通江达海开放的历史。作为旧中国40余座海关之一,芜湖老海关于1876年开始建立,1877年正式开关,专门征收轮船装运的进出口货物的税款,有英领事署总税务司管理关务,兼管港口、航政,代办邮政、气象等业务,还负责稽查鸦片走私。如今红砖老楼掩映在绿树中,像一位老者在江边沉思。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江畔晚风轻拂。这时来到观看江景的最佳地点——吉和广场,这里的通江视线毫无遮挡,尽情饱览长江夜景。广场边设置喷泉,大型水景让人震撼,壮观的主题音乐喷泉高达80多米,相当于20层楼那么高,喷泉中还有模拟火光,可谓“水火交融”。吉和广场正对着的天主教堂,夜幕江风吹拂,光影交错间,教堂建筑时隐时现,温馨浪漫。
这个时候,你可以从旅游客运码头登上游轮,游弋在长江之上,换一种视角感受江城文化。游轮慢行,江边的芜湖,生机盎然。人们成群漫步,驻足游玩,拍照纪念。音乐伴奏,有年轻歌手直播,有老人起舞。孩子们奔跑嬉闹,年轻人窃窃私语……浩浩荡荡,水韵悠悠,深厚长江文化和现代文明剧烈碰撞,摩擦出人间的幸福烟火。
2023年10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碧水东流文脉昌》
责编:陈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