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雨夜,袁隆平忽然惊醒,他一看雨势,担心实验田里的秧苗,撑不住。于是,爬起身,穿上雨衣,骑上自行车,冲进了实验田。
夜里很黑,一路的风雨,也无法阻挡袁隆平的火热的心。半个小时后,他总算在自行车登出火花的前提下,到达了实验田。
看着实验田遍地的雨水, 他心中一阵的心疼,希望那些幼小的烟苗,可以撑住。
不料,随着袁隆平的走进,在闪电来临的那一刻,他惊讶的发现,烟苗被人拔了个干干净净。
袁隆平一下子就心凉了,他不死心,再次去附近的地头,慢慢寻找,看看还有没有更多的逃过一劫的秧苗。
这不育株的秧苗,是他费了好多的心力,培植出来的。可事与愿违,他走遍了附近,发现秧苗被人拔的干干净净。竟然一株都没有给他留下。
袁隆平这位七尺汉子,也是伤心极了,他坐在地上,把脸埋在胳膊弯里,肩膀不停地耸动。
他实在是无法理解,这些秧苗究竟是哪里碍着那些人的事了。有事冲他来啊,为什么要糟蹋这些无辜的秧苗。
妻子邓哲寻过来的时候,看着袁隆平忧伤的背影,能做的就是默默陪伴在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二人坐了很久很久,忽然,袁隆平又振作了起来。
他想着:既然可以培育出来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重头再来吧!
于是,袁隆平先是报了110,希望可以查出一个结果。虽然心里也知道,就是有些人怕他出成绩,抢了风头,才如此做。不过,没关系,袁隆平并没有被打击倒。
他重新出发,和小伙伴李必湖、尹华奇一起,开始了在田间地头,毫无希望的查找。
是的,希望不是本来就有的,是不断地坚持,才看到的希望。袁隆平他们做到了,在连续3天,无结果后,他们也没有放弃,终于在第四天,袁隆平看到了一个水井。
他想着万一有风吹过进去呢,这里也是有水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
于是,他伸头往下看,真的看到了几片绿油油的稻叶。
袁隆平兴奋极了,他呼叫着伙伴:“快来,快来看!”
李必湖、尹华奇闻声而来,大家趴在水井处,看着稻叶,笑眯了眼睛。
与此同时,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正在家中准备饭菜。大儿子小五,正在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悯农》。
忽然有邻居不断地敲门,邓哲很是奇怪,她走出厨房,对方拉着她就要出门。
邓哲很是纳闷:“这是怎么了?”
邻居边跑边说道:“你家先生,要跳井啊,你快去看看啊!”
邓哲吓了一跳,也顾不上其他,她求着邻居帮忙照顾两个孩子,她自己赶过去。
邻居一口就答应了,催着邓哲赶紧走。
邓哲边跑,边想着,丈夫袁隆平一直因为秧苗被毁的事情发愁,但是,也不至于跳井啊。
她直奔实验田,总算远远地看到一群人,真的围在井边。
邓哲这下有点拿不住,她冲了过去,分开人群,就看到站在井边的袁隆平,她哭道:“你不要做傻事啊!”说着,就拉着了他的手。
袁隆平看着围过来的大家,很是无奈,他安抚妻子,又对着众人道:“我没有要跳井。”
原来,是袁隆平发现稻叶后,就准备下去把稻叶捞出来。李必湖、尹华奇看井太深,就想着去找找工具。
袁隆平舍不得离开稻叶,就一直在井边守着。他一直观察着水井,发现这些稻叶,就是之前他之前培植的不育株的秧苗。
想着应该是那些人拔了秧苗后,也懒得走远,干脆扔到了水井里。而这些秧苗有些也奇迹般的撑住了,还长大了。
他再仔细看看看水井,发现附近有很多的突出,他是借此攀爬。于是,他直接拖了外套,跳进了水井里。
袁隆平会游泳,这个水井里的水,并无法难住他。他跳到井里后,不断地寻找可能存活的秧苗。
总算找到了七八株,他连泥带水,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然后,借着井中的凸起,一点点爬出了出来。
不料,他刚出井,站在井边查看秧苗情况时,在附近干活的大家,看到了这个情况,以为是他想不开。于是,赶忙围了过来,进行安抚,有邻居得知后,又赶忙通知了邓哲。
大家伙得知情况后,看他真的没事,才散了。而袁隆平拉着邓哲:“看,这里还有5株不育秧苗,还活着。”
说完,他一溜烟的跑回家,找到瓦盆种了进去。邓哲紧随其后,表示,一定会好好的照顾这些秧苗。
后来,袁隆平找校领导,希望可以帮忙把水井里更多的秧苗,进行挖取。
校领导也很是重视,于是用抽水机,进行了抽水,挖出了更多的秧苗。可惜的是,那些秧苗都已经沤烂了,无法再用。
幸得袁隆平找到的五株秧苗活了下来,才让他后续的杂交水稻研究,得以继续。
生活便是如此,总不会一帆风顺。天降大任于袁隆平爷爷,苦他心智,劳他筋骨,才有如今的稻谷飘香,硕果累累。
袁隆平爷爷,愿您在那边,一切安好。
本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