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这个浮图勾勒在中国东南海域的翡翠,东扼太平洋的波澜,西与福建隔海相望,南眺菲律宾群岛。其3.6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孕育着约2350万人口,物产丰富。
收复台湾,意味着中国的海上防线推进、东南沿海的安全屏障稳固,同时,这也会对日本构成战略包围,对驻日美军形成潜在威胁。
台湾问题,它深刻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其复杂性可见一斑。
若是回顾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是哪些,便能探索它如何逐步走到今日的局面。
蒋介石 任期:1950年-1975年
在激荡的1949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带领残余势力退守台湾岛,卷起一阵历史的风暴。
5月19日,戒严令宣布,台湾被封闭的铁幕落下,岛上信息封锁严重,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被剥夺。
这标志着台湾被推向了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急流中。
同年5月27日,上海沦陷,人民解放军行进其中,成为城市的新守卫。
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目睹这些红衣战士边行边歇,顿感国民党的江山已不再。
回溯至1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亲手将权力移交,离开满载回忆的总统府时,他眺望着南京的古城,预感到国运的巨变即将来临。
蒋介石并非一个将失败默默接受的人。
在他引退前,迅速安排陈诚与陈儿子蒋经国分别接掌台湾的政与党大任,将台湾塑造成复兴的基地。
黑夜掩护下,大批黄金被秘密运到台北,以资未来的斗争。
统计显示,国民党运走了110吨黄金和价值1.4亿美元的外汇、白银。
在确保经济基础的同时,蒋介石试图稳定人心,邀请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们跟随到台湾。
然而,精神的流动远非金银财宝般易于操控,81名院士中,只有9人选择台湾,余下的则分布在海外和大陆。
得益于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在台湾奠定了新的统治基石,严密打压“台独”分子,以确保自身在政治舞台上的稳固地位。
25年的领导期内,他以铁腕保持着统治,成为台湾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领导人,而这段历史,似乎依然牢牢地镌刻在两岸的记忆中。
严家淦 任期:1975年-1978年
严家淦,江苏吴县之子,其官途之顺,始于福建抗战年月,先是施行田赋征实,名声因此崛起。陪同陈仪赴台,由交通处长至财政处长,其与台湾之缘便由此开始。
1945年首见蒋介石,便一步步进入权力的核心,尽管初时并未给蒋留下深刻印象。
蒋介石退居台湾,严家淦的风头愈发显现。陈诚,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对财经一窍不通,亦全由严家淦指点江山。
于一系列的财政决策中,严家淦巧妙指导,例如提议用80万两黄金作为新台币的准备金,由此防范了台币的灾难性崩溃。
他的建议通常得到蒋介石的重视,如此,严家淦逐渐进入到权力的中心。
1949年,阳明山的总裁办公室成立,严家淦渐渐成为经济建议的中枢人物,最终成为陈诚的财经技术官僚,并在陈诚与吴国桢的政治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在1975年春天的一天,蒋介石辞世,国民党中常会紧急商讨政权继承问题。
严家淦按照宪法条文暂填总统之位,而“从政主官”的蒋经国在父丧之际,递交辞呈。中常会坚定留住蒋经国,让他依然充当政坛关键人物。
此间,蒋经国与严家淦之间,演绎出一出低调而精彩的政治交替戏码。
严家淦尽管坐在“总统”之位,却早已心知,这只是暂借之身,最终还将归还于蒋经国。
而蒋经国,虽然在父亲蒋介石逝世后上升为核心人物,依然遵守一定的礼仪,时刻以“辅佐”姿态,呈现出深沉的政治谦卑。
严家淦在权力的舞台上,轻描淡写地刻画着一个“临时”总统的形象,而他的实权,实际上在更偏向内阁制的体系中逐渐归还给了蒋经国。
在这过渡时期,蒋经国在保持亲政的同时,也不断向严家淦表示敬意,维护着两位政治演员间的平衡与和谐。
到了1978年,严家淦主动引荐蒋经国为下任“总统”,而即便被再三邀请“留任”,严家淦坚定地选择退位。
在这精妙的权力交接中,台湾政坛上演着一出细致入微的悼念与传承的大戏,将复杂的权力争斗与人情冷暖融合得淋漓尽致。
蒋经国 任期:1978年-1988年
在1978年春日的3月11日,政坛的风云变幻着实令人琢磨不透。
台湾的“国民大会”选举中,蒋经国荣升为“总统”一职,而谢东闵则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副总统”。蒋经国的人生缠绕着层层迷雾,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了难以预测的未知。
然而,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政治舞台上,蒋经国似乎总能游刃有余。
不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不管是属于国民党的支持者,还是民进党的拥趸,甚至是普罗大众,大家对于蒋经国的评价,普遍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倾向。
他们普遍认为,蒋经国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献上了巨大的贡献。
深入挖掘这种普遍的认可感,我们不得不对蒋经国的政治生涯进行一次详细的回顾。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便是他一系列的亲民政策,包括在国家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刻,毅然决定解除“戒严令”,进一步开启两岸之间交流的大门,这些政策及决策都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智慧。
但历史往往具有多面性,它会根据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不同的事实。蒋经国在政治生涯中,固然有着耀眼的光辉,然而阴影部分同样不可忽视。
当我们轻轻掀开那段国府战败、迁台的历史时,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为了巩固新移民政权的统治秩序,在台湾初期,蒋经国毫不犹豫地成为“恐怖政策”的实施者,一些无辜的人在此期间付出了生命的沉重代价。
这段历史,对于蒋经国来说,无疑是一块不能轻易抹去的污点。
蒋经国的历史地位复杂而多元,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后期政治生涯的那些明亮与进步,而忽略了他在政治初期的那些阴暗与血腥。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他过去的一些政策不当,就完全忽视他为两岸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样一个多维度、复杂的历史角色,需要我们用更加全面、公正的视角来进行评价和理解。
李登辉 任期:1988年-2000年
在台湾的政治历史上,李登辉的身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曾经是国民党的掌门人,他却意外地成为了助推民进党2000年大选胜利的幕后推手,令其在短短13年后便走上了执政的大舞台。
李登辉的某些亲日言论也引发了各种关于他是否有日本背景的传闻。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接棒成为总统,巧妙地调整权力平衡,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成功成为国民党主席。
1996年,他在台湾首次总统直选中胜出,之后更为鲜明地支持了台独立场,并倾向于与民进党合作。
李的政策和言论为国民党带来了困境,他公然支持与推动的两国论在2000年选举中使国民党失去了执政地位。
党内不满情绪高涨,李不得不在同年辞去党主席,并被开除党籍。
李登辉上台初期,为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他推出了国统纲领,但随后他的真实台独倾向渐渐显露,多次发表有违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论。
这使得台独思潮在台湾日益高涨,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李还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和教科书修改,加深这一思潮。
1999年,李出版了《台湾的主张》,提议将中国划分为七个自主区域。
不久后,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公然鼓吹了两国论,使两岸关系紧张度上升,他背后的真实意图也日渐明朗,岛内岛外人尽皆知,是一个赤裸裸的大台独。
陈水扁 任期:2000年-2008年
陈水扁,曾是台湾的政治新星,最终化作黑洞,吞噬自己的光辉。
2000年,“有梦最美,希望相随”成为颠覆性的歌声,帮他成功坐上领导宝座,成为“改革者”的希望。
然而,权力经常篡改剧本——家族的贪腐案件如同顽固的墨渍,逐渐淹没了他的光环。
陈水扁,这位昔日的“永远第一名”,爬升的政治生涯从市议员攀至2004年连任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其群众魅力与政治实力曾是民进党的瑰宝。
然而,伴随权力的,是一系列淋漓尽致的弊案大戏——女婿赵建铭的“台开案”、太太吴淑珍的政治献金与珠宝收受——暴露了一个家族在权力背后的贪婪。
2006年,“百万人民倒扁行动”兴起,施明德与其他政坛“长老”纷纷转身,历史在此刻凝固了陈水扁的堕落。
即使他在声势浩大的“倒扁”运动中未被拉下台,台湾民众的心已远离他。
他于2008年下台,遗留的,是法律的审判与牢狱的宿命。
民进党,曾13年间缔造绿色神话;而陈水扁,仅用八年推入深渊。这是权力与堕落的双重奏。
陈水扁,一路从灿烂到灭顶,这场拷问政治道德的风波,不只是陈水扁的噩梦,也是台湾政坛的一面破碎的镜子。
马英九 任期:2008年-2016年
进入2008年的“马英九时代”,期望之舟在这位法学家手中航行,却未能摆脱困境的漩涡。
马英九,这位宣誓全力打造“黄金十年”的领导者,忍受着施政步调的错乱与低迷满意度的沉重。
初期,他如一股清新之风,对“633政见”抱有满腔热情,提出了目标宏大的“黄金十年”计划。
但厚重的内外部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波折,构成了一幅政绩萎靡的图景。理念丰富,却常陷于决策迟缓、沟通不畅的泥沼,譬如多项改革政策,均在实施途中遭遇阻碍与批评。
用心是有的——他推进“爱台12建设”、打造“自由经济示范区”,还带动了台湾GDP和国际竞争力的稳步增长。
然而,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问题:“八八水灾”、“太阳花学运”等危机不断,房价飙升、贫富差距拉大,失业困扰民生,让民众对经济感知缥缈。
马英九的船在政治的波涛中摇摆不定,尽管有着一份认真且饱满的工作态度,其治理的8年却带着复杂的色彩——一部分成就,一部分问题。
马英九时代的台湾,政治风景如画卷慢慢展开。他摒弃了前任的“两国论”与“一边一国论”,倡导“一国两区论”,将两岸关系视为国共内战的延续,并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与文化。
这一时期,两岸关系风平浪静,发展迅速,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的最和平稳定。
交流平台众多,如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博鳌论坛等,特别是2015年的国家领导人与马英九会晤,为两岸关系描绘了一个历史性的画面。
制度化协商和协议签署频繁,民间交流深入,在各个领域出现积极的互动与合作。
然而,尽管马英九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得到逾60%民众的高度认可,但其在岛内政界的命运却复杂多变。
蔡英文 任期:2016年至今
蔡英文,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导人及主要政党的第一位女性党主席,于2016年5月20日正式上任,后在2020年1月11日连任。
在她的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1998年参与“两国论”的起草,亦从此开始,她的名字在两岸关系的讨论中愈发频繁。
蔡英文执政之下,两岸关系走向愈发紧张。
担任“陆委会主委”四年间,她不仅不承认“九二共识”,更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两岸“三通”之路上,她设置了一道道障碍,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
近年,蔡英文及其党的行动中,逐渐凸显了其与美国的紧密联系。专家指出,这种美台勾连突显出蔡英文政府的台独本质,并显示其媚美、谋独、卖台的政治特质。
参考资料:
《炎黄春秋》 2021年第10 期, 陈晋文
汪小平:严家淦与两蒋权力交接初探
世界知识 2013年09期
世界知识 2012年15期
马英九执政八年述评 刘世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