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叶作为冤大头,大概在半年前,我用乔思伯N1装了一个纯SATA固态硬盘的NAS出来,紧接着的就是固态硬盘价格的血崩,咱妥妥的属于48年入国军了,在折腾完N1之后,不经意间发现了有一个准系统,非常适合作为纯固态硬盘的NAS使用,并且这个准系统在他生命周期的初期我就测试过,如今也算回归初心了~~
这个准系统就是英特尔在2020年CES上发布的采用了英特尔第九代移动端处理器的幽灵峡谷 NUC 9 Extreme Kit,今天的主角就是一台搭配了I9 9980HK的幽灵峡谷。
考虑这个平台已经存世很久,所以与本次推文主题无关的参数就不过多介绍,仅介绍作为NAS或者AIO相关的功能。
幽灵峡谷属于桌上电脑,大概相当于两罐啤酒的高度。
正面也 之 比啤酒罐稍宽一些,正面拥有四个接口,分别是两个USB-A 3.0、一个SD读卡器和一个音频接口。
背面集成了4个USB-A 3.0和两个雷电3.0 、双千兆网口和HDMI 2.0a 以及一个3.5MM接口,最下方「右侧」是一个交流电电源接口。
由于幽灵峡谷属于准系统一类,因此还需要内存和硬盘才可以使用,同时本次分享有作为NAS使用的成分,因此也需要比较多的硬盘,内存方面使用了两根宇瞻的DDR4笔记本内存条,单根8G C32 3200频率。
具体一些功能、兼容性和特性会在后续的硬件安装过程一同介绍。
硬盘方面,因为是演示如何操作,所以在桌子上随便抓了一把硬盘,其中2242尺寸的是本次的系统。这个硬盘里面有一个我用了很久的系统,作为一般家用环境的NAS来说,我是一直觉得不应该过于复杂,也不太需要多级权限限制或者更复杂的设置,而Win10作为常规的操作系统,能够将硬盘映射在局域网内,并且可视化操作系统,也能够作为HTPC、影音播放或者远程下载机来使用,相对于一般人使用来说,适用性会很高,所以我自己用的NAS也是基于WIN10系统。
除此之外还有一块PCI-E 3.0 X16 转 M.2 *4的转接卡,闲鱼上388元收来的,性价比非常高。
这个卡与常规转接卡有所不同,按我的话说是需要过‘芯片’的,卡本身是有一个PEX8747的芯片实现PLX功能,也就是PCI-E通道拆分,将一条PCI-E X16拆分成四条X4的通道。
因此,主板本身是否支持通道拆分就并不是很重要了,另外作为NAS使用,运行在X1 X4 X8速率上也都是可以的「反正X1千兆网都跑不满,X2就能满足雷电3的需求」。
转接卡部分,支持2242~22110之间4种M.2的规格,并且搭配了大面积的散热片和主动散热措施,不过这个风扇运行的时候噪音频率比较低,还是比较明显的。
另外需要一块PCI-E转M.2的转接卡,实际上再配备一块PEX8747也是可行的,作为扩展来说搭配很自由,根据自身需求来决定就好,组合方式有很多。
打开NUC的侧面盖板,可以看到一个PCI-E X16和一个PCI-E X4接口「开口非封闭」,以及一条双8 PIN的显卡供电线,作为NAS的扩展能力主要就依赖这里。
NUC最下方电源部分采用的是全汉代工的1U电源,额定功率是500W,作为NAS或者HTPC等主机电源是绰绰有余,非常富裕,甚至说作为AIO的主机,还能搭配一款中端显卡。
拆下计算卡之后,在基板上还隐藏了一个M.2接口,作为NAS是需要利用这个接口来扩展存储的,并且这个M.2接口也支持22110长度的固态硬盘。
NUC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将CPU做成了显卡的摸样,这一块计算卡包括了内存、CPU、雷电、PCH和两个固态硬盘位。
作为准系统,NUC是缺少内存和硬盘作为必要运行条件的,并且作为NAS使用,内存在数据移动时是会作为缓存使用的,因此内存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决定,这次装机也是随便抓了两根8G的内存来使用,基本上16G内存能够满足大部分情况使用,纯SSD的NAS也不太需要过大的内存来缓存数据。
在计算卡上安装内存和固态硬盘,NUC的内存采用的是笔记本内存。
计算卡部分最大支持一个22110和一个2280的M.2固态硬盘,并且保持了最低2242的兼容性,红色箭头所指就是雷电三的控制器。
计算卡上硬盘还有散热片,不过厚度比较低,相对聊胜于无吧~~~CPU风扇也并不会明显影响M.2硬盘。
基板上的M.2硬盘同样支持2242~22110四种尺寸,并且覆盖散热马甲。
接着将计算卡和M.2 X4转接卡都装进机箱,转接卡长度比较极限,安装需要借助一定的角度和巧力。
再装上PCI-E转M.2的转接卡,目前整个NUC就配备了2+1+4+1共计8块固态硬盘,并且大部分都能够满速运行,实际如果采用WIN TO GO的方式,通过USB安装操作系统,整机能够实现完全的8块M.2纯闪存存储,算是非常小体积的8盘位NAS了。
根据实际情况,X1转接卡可以装在靠近计算卡的位置,这样对于CPU散热会有比较好的改善,实际作为NAS使用,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除此之外,中间这个位置还可以安装一张单槽的刀卡,最高目前支持到RTX3050,作为中低端的独显,这套机子能够实现更强的性能,也能满足日常很大一部分的游戏娱乐需求,日后如果有更强的RTX4060系列刀卡出现,性能也会更强。
理论上在3.0X4和X8等速率下,3050这个级别显卡性能损失会很小,所以不必过于担心性能折损。
进入系统之后,任务管理器正确识别到了8块固态硬盘和16G的内存,不过内存频率需要在BIOS中调整至3200,作为NAS来使用其实内存频率也关系不大。
CDI同样能够检测到全部硬盘的信息,并且正确读取温度等参数,包括两个转接卡转出的5个硬盘,不过显然,CD6这块硬盘降速运行在X1速率上。
基于一切从简的策略,所以在硬盘阵列等操作方面选择了使用WIN10自带的磁盘管理,创建跨区卷的方式完成硬盘容量的融合。
跨区卷实际上相当于将这7块硬盘首尾相连,并且容量合并,并不会有任何安全性的提升「没有备份」,同样也不会提升任何性能。
如需有更高的安全性考虑,可以自行安装WIN10服务器版、其他操作系统或者软件实现其他硬盘阵列,作为一般家用环境来说,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做特殊备份。
完成创建之后,计算机内就会多出一个大容量的分区,考虑CD6还是我另一个系统盘,所以保留了数据,没有加入这个跨区卷。
然后找到这台电脑的局域网IP,这就是访问这个硬盘所需的IP地址,可以在路由器设置固定IP,或者记住这台电脑的名称,在连接时搜索到这个电脑名称也可以完成连接。
到这一步,就可以通过路由器在局域网访问这个硬盘了。
另外,如果有使用雷电网桥「带宽最高22Gbps」的需求,则需要再接入雷电设备的情况下,在网络链接里,手动设置雷电网桥的IP才可以使用。
在右键属性中IPv4中设置IP地址,比如这台NAS设置为10.10.10.1,子网掩码设置为255.0.0.0 。
对应的访问设备,这里以Mac举例,需要将IP设置为10.10.10.2,子网掩码相同,识别之后就可以通过雷电网桥访问NAS了。
将MTU设置为更大的数值,理论上能够提高雷电网桥的性能,不过实际上WIN目前对雷电支持的比较差,速率飘忽不定「但是仍然比有线网络快,这边是真的G/S」
文章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作为演示,我是将他作为纯粹的NAS来安装,实际上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完成搭配,比如说需要独显,可以搭配RTX3050刀卡来使用,这样还有7个盘位来作为NAS使用。
如果需要比较安全的NAS存储,那么这套机子有7个22110的M.2硬盘位,可以装上企业级的M.2硬盘并且搭配阵列来提高安全性,同时单盘容量也能达到8T以上,整机容量非常可观「可别忘了他体积多小」。
在如此小的体积下,能够实现8盘M.2 纯闪存NAS,大家可以看看正儿八经的NAS得多贵,更别说纯NVMe的NAS了,另外,如果如果搭配两个M.2X4的转接卡,整机可以实现11盘位,当然搭配如今极限的X16转M.2 X 23转接卡来说,整机可以实现49个 M.2 盘位「装下来估计得十几万」,极限水平还是非常可观的,不过问题也有了,雷电三的带宽可不够这么玩~~~
缺点方面,其实就是噪音,1U电源的噪声无法忽视,加上M.2X4的转接卡噪音,一左一右横着放就能拥有立体声的双边噪音了~~~另外就是如果需要支持PCI-E4.0或者雷电4等比较新的特性,幽灵峡谷本身是有11代可选的,就是价格会贵不少。
作为家用环境的AIO方案,9代/11代 CPU搭配几T到十几T的硬盘,3050级的独显,能够满足很多人的使用需求了,同时价格也还比较合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