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一次刺杀使中国的历史进程突然拐了一个大弯

分享至

宋教仁:为宪政流血,为革命尽忠

1913年3月20日的上海火车站人声鼎沸,宋教仁在黄兴、于右任、廖仲恺及陈其美等一众大佬的簇拥下,准备登上北去的列车,应袁世凯的邀请,去北京商谈组阁事宜。

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人,向宋教仁连开三枪后逃离,宋教仁中弹后立即被送到医院,两天后不治身亡,年仅31岁;这便是引起全国震动的宋教仁被刺案,也是民国第一大案和谜案。

之所以被称为“民国第一谜案”,是因为宋教仁之死的谜团至今也没有完全揭开,谁是幕后指使者?为何要刺杀宋教仁?“二次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吗?如果宋教仁不死,中国将成为一个什么样体制的国家?

这一切都随着宋教仁的离世,陷入了云遮雾罩的迷蒙中,也使得本来清晰可辨的历史进程,突然地拐了一个大弯,接下来的中国又重新回到了混战的局面。

宋教仁之死直接引发了“二次革命”,然而,了解这次革命的人并不是太多,而且经常还与“护法战争”和“护国战争”混为一谈,成为一个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名词。

究其原因,首先,这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其次,时间太短,从李烈钧的湖口誓师到南京被攻陷,仅有不到两个月,便如闹剧般地一哄而散。

武昌起义后,关内十八行省脱离北京满清政府,宣布效忠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只有山西、山东、甘肃、直隶及河南5个省继续效忠北京,直到清帝逊位,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中国方才完成了总统内阁制的国家。

这对革命党人看来,推翻满清政府是一次革命,而刺杀宋教仁,必是袁世凯所为,所以,推翻袁世凯就是二次革命,只要我们革命党没有掌握最高权力,那就必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革命。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是当时主流的看法,也是我们以前被灌输的认知,从推理上也是合乎逻辑的,因为袁世凯想当皇帝,自然要铲除所有的反对势力,你宋教仁要来组阁,当然要下狠手灭之。

其实,在当年我读这段历史时就有个疑惑,相对于革命党领袖的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只是同廖仲恺或胡汉民这些人一样,是属于低一个级别的领导人,为何孙、黄不出面,而由宋教仁代表南方来同袁世凯对话呐。

后来又看了一些书后方才弄明白了一个大致的脉络,原来,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以后,孙中山拿着袁世凯给的一百万大洋修铁路去了,而黄兴也辞职回乡,“避政界而趋实业,尤专注于矿业。”

同盟会成员也分散于各地的议会或社团中,各行其是,成为“在野党”,呈一盘散沙的状态,而章太炎更是脱离了同盟会,成立了“中华民国联合会”,湖北的同盟会员孙武等人,则拥戴黎元洪,组织了“民社”,继而壮大为“共和党”,成了袁世凯的御用工具。

同盟会本是一个带有会党性质的地下反清组织,进入民国后,早已不适应新体制的国家形式,宋教仁在孙、黄离去后,为适应新形势,宋教仁“毁党造党”,在原同盟会的基础上,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及国民公党等,改组成国民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