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德国《经济周刊》称,慕尼黑国际车展成为中国人的国际车展,德国人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完整“生态系统”领先欧洲两到三年,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猛增1.5倍,德国车企正在发力追赶。
一、德国《经济周刊》惊呼,慕尼黑国际车展成为中国人的国际车展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不仅是欧洲的骄傲,在全球,也与日系车、美系车分庭抗礼,三分天下。而每年9月份的慕尼黑国际车展,就是德国汽车产业对全球汽车销售商和汽车消费者展示精雕细琢德国汽车的窗口与舞台,因而德国媒体对慕尼黑国际车展一向十分关注。
但在2023年9月8日的最新一届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9月10日的德国《经济周刊》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本届慕尼黑国际车展强势登场,气势压倒东道主德国,后起之秀的风头正盛,尤其引人注目。
德国《经济周刊》报道说:独家评估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创新实力方面首次领先于德国汽车制造商。 业内专家预测,2023年的慕尼黑国际车展将是“中国人的国际车展”。
当天的德国《商报》报道说,在历届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制造商从来没有这一回这么多。商报读者由此展开了讨论,即德国的汽车生产商有能力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吗?
《斯图加特新闻报》评论说,即使在今天,德国人在中国电动汽车销量中所占份额仍然微不足道。 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来自中国的咄咄逼人的制造商。 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现在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包括在慕尼黑国际车展上,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代表们表现得尤其突出。 他们注意到,曾经无可争议的德国汽车技术领先者在电动汽车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他们决心利用这一弱点。
《莱比锡人民报》认为:德国汽车制造商最大的优势也是他们最大的弱点:系统被精心完善——直到其他解决方案变得不可想象。 结果是电动机根本不需要惊人的喷油嘴。 不幸的是,德国和欧洲政治在这一制度变革中很少提供帮助,因为他们没有更早地认识到未来,而且往往使未来的道路变得复杂。 因此,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痛苦的——但一旦扳转了杠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中德意志报》则在9月10日的新闻评论中表示:德国在本届展会上不再像以前那样表现出领先优势。汽车行业作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面临中国车企的巨大压力。评论称,平心而论,不得不说,这对所有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都是适用的。 无论是美国的福特、日本的丰田还是法国的雷诺,与特斯拉或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相比,它们都显得老旧了。 这些新的竞争对手直接进入电动汽车领域。 他们没有庞大的生产线、众多的工人和燃油机遗产,也不需要转型。 评论最后批评德国传统车企:“埋怨汽车工业转型需要很长时间虽然有道理,但总是有点轻飘飘”。
二、德国人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完整“生态系统”领先欧洲两到三年
中国参展商在世界最大规模的车展之一慕尼黑车展上占据了半壁河山,让欧洲业界人士重新审视中国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位大众汽车高管在慕尼黑车展上警告说,中国在建立围绕电动汽车的完整“生态系统”方面领先欧洲两到三年。
大众汽车品牌前首席运营官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Ralf Brandstaetter)在周日接受采访时认为,曾经令人骄傲的欧洲汽车产业有点被别人超过了。
布兰德斯塔特负责中国市场一年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颇有研究。他指出,欧洲在整合公司、研究、确保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整体方法尚未实现”。 相反,中国多年来建立了“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包括“电池和电池材料”。
因此,布兰德斯塔特建议“欧洲必须采取行动”,以免错失良机,因为“美国也在努力”。他认为欧洲必须学习借鉴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尽快将电动汽车的生产阶段转移到欧洲大陆。
德国电动汽车设备制造商采埃孚集团董事斯蒂芬·冯·舒克曼(Stephan von Schuckmann) 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地方是多年来对整个供应链的支持。”
雷诺总经理卢卡·德·梅奥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中国“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上非常有竞争力”,他认为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上,“中国人领先了一代人“,欧洲必须非常非常快地赶上。
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ORVIA公司的老板帕特里克·科勒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他的企业对整个汽车供应链的支持已经持续了三十年。他认为,对于电动汽车,大多数材料都将来自中国。科勒批评欧洲汽车产业说,“在氢能源问题上,欧洲正在做同样的蠢事。”
三、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猛增1.5倍,德国车企正在发力追赶
最近几年,在我国汽车行业厚积薄发,以及国家持续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等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三年疫情时期和疫后宏观经济最大的亮点。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汽车产销数据,2023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市场占有率达29%。与疫情前的2019年对比,生产与销售量分别增长了369.6%、375.3%,市场占有率提高了24.3个百分点。
在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分散供应链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尽管商品出口持续下降,但新能源汽车与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外贸“新三样”.1-7月合计出口增长超过6成,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
但德国人认为他们的汽车产业经验丰富,基础厚实,能够后来居上。德国《经济周刊》称,德国的汽车专家认为,德国能够对付中国的竞争,因为“德国制造”精益求精的精神还继续存在,还会让德国克服障碍,走向前方。但为此需要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
大众中国董事会成员布兰德斯塔特(Ralf Brandstätter)则表示,大众汽车正试图通过制定“在中国推出新车型”的生产战略来进入这个生态系统。 面临的挑战是不仅要实现制造的本地化,还要实现汽车设计的本地化。争取使大众在中国市场上推出新产品的时间缩短了30%。同时该集团已经加强了与中国知名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新能源车商在欧洲发力,大众等德国车企则计划在中国发力。最新消息是:大众和奥迪品牌分别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和上汽集团联手,共同开发面向当地市场的未来电动汽车。德国人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中国创造一定的“自给自足”活动,并使该集团“在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出现的政治措施时更具弹性”。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德国、欧洲的汽车企业能否在新能源汽车中后来居上,关键在于其供应链策略。欧洲能够建立超越中国的电动汽车供应链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徐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