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一阴一阳之谓道

分享至

《传习录》里,王嘉秀问王阳明:佛家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道家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本意也不是干坏事,所以没有什么不好。

穷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一截,然非入道正路。

如今谁要做官,可经科举考试,可由乡里推举,可借大官绿荫,同样可做大官。如果不是仕途的正道,君子是不会接纳的。

道、佛到终极点,和儒学大致相同。后世儒生,往往只注意到圣人下一截,因而上下分裂,失去了圣人的本意。

从而使儒学变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之学,到底不免发展为异端。

从事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之学的人,终身辛苦劳碌,毫无收益。

看到佛徒道士清心寡欲,超然世外,反而感到自己有所不及。

今天的学者不必先去排挤佛、道,而当笃志学习圣人之学。

以上是王嘉秀对王阳明说的,王阳明回答说:「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

所以王阳明大体上是认可王嘉秀所说的内容,只是在上一截和下一截上,有一些不妥。

其实上一截和下一截所讲的是体用关系,上一截为体,下一截为用。

而体用一源,有其体必有其用,有起用方显其体,所以上一截和下一截原本就是一体的。

所以王阳明接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这里的阴阳就是体用关系,‘阴’为体,‘阳’为用,可能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和认同,“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出自《周易.系辞》。

蕅益大师说:“阴阳即性体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易》学之圆满究竟,无过于佛。”

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教中道也,故是全体大道矣。就好比《中庸》里说‘中’为体,‘和’为用,“致中和”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才说:“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

关于阴阳的关系,这里不过多阐述了,下一篇文章还会继续提到,到时候会讲的更具体,这一章主要还是讲上一截和下一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