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圈邪教”谁之过?

分享至

近日,TFBOYS在西安举办十周年演唱会,其粉丝的疯狂举动引发了普遍争议——

粉圈问题是一个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典型话题。但一旦又有了各种新素材,我还是有必要再说一遍。我从来是对事不对人——分析普遍现象,不针对具体的流量明星和粉丝。本文也一样,我想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众多年轻人对看似“邪教”式追星行为趋之若鹜。

如果一个两个人这样,我们可以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但是流量明星那么大量的粉丝群体,资本早就针对性地批量割韭菜了,这就肯定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了。今天我决定整理一篇长长长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一,微观的、个体的层面;第二,宏观的、资本与平台的层面;第三,更加宏观的,整个时代的某些问题,具体投射在了粉圈领域;第四,我们作为个体的人,怎样才能获得“人”的独立性与主体性,避免成为各式各样“邪教”的奴隶。

这个社会现象是可以多维度看待的,如果想看骂资本和流量明星的文章,请移步《流量明星和极端“粉圈”,为何成为了社会毒瘤?》《让流量明星饰演伟人,这就是惨痛的代价》《“粉圈”乱象批判:追星如何追成了“社会公敌”》《“流量明星”算不算资本家?“粉圈邪教”算不算工贼?烂片算不算对观众的剥削?》这些,我实在写了太多了。对于割韭菜的资本、对于德不配位的流量明星,我们要骂,狠狠地骂。但是对于热衷于粉圈组织的年轻人,我们还是本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分析一下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微观层面的问题

首先,不要在本文搞性别对立。这次引发争议的确实是女性为主的粉圈,但是男性也有自己的粉圈,比如说当年莫雷刚刚发表反华言论,在随后的NBA中国赛中,现场依然被狂热的粉丝坐满了,还被华尔街日报重点报道,认为中国人“离不开”NBA,实在是丢人丢到国外了。

——所以说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共性问题,但是我们很容易被性别对立蒙蔽了双眼。

比如说这种给NBA球星磕头的,对自己爷爷奶奶估计都没这么亲。单从观感上来说,穿婚纱看演唱会,总比给美国倪哥磕头,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吧?

我现在看见性别对立的言论就很烦,不管是打男拳的还是打女拳的,明明都是无产阶级,还天天在内斗。另外性别对立的问题,也跟本文所分析的问题有相通之处。下面开始具体分析上面提出的三点,我的观点是:正是因为上面三个主要问题,才会让年轻人被邪教一般的粉圈所吸引。

第一,意义的缺失。

人是需要“意义”的生物。从哲学上讲——尤其是存在主义这些“入世”的哲学——是否有意义、意义是否是制造的,并不是太大根本性的问题,问题在于人如何寻找自己相信的“意义”,或者说“意义”如何去规定人。

从哲学层面来讲的“意义”过于抽象,我们现实社会还是被非常实体化的“意义”的所构建。符合人类约定俗成、公序良俗的“意义”比如:学习知识、锻炼身体、职场发展;还有为他人、为集体的“意义”: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等等。

而粉圈则是在“邪教”层面所规定的意义,它所规定的内容脱离了人类约定俗成、公序良俗,并且会对他人、对集体造成伤害。粉圈所规定的“意义”变成了要给割割做数据,做得越多“功德”越高;要给割割控评,控得越勤快“福报”越多;要跟割割的黑粉battle,骂人越狠越能证明我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为啥说粉圈是“邪教”组织的原因,因为他们实实在在为大环境和粉圈之外的大多数人带来了负面效应——用专业一点的术语讲叫“负外部性”——就像工厂污染环境,就是给全社会带来了“负外部性”,粉圈现象也在污染整个文化娱乐环境。流量明星让歌坛、影视圈质量直线下降,绝大多数群众还不敢说什么,说了就会被邪教粉丝控评网暴。

批判粉圈的内容已经说过很多了,本文还是对流量粉丝多一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怜悯:因为这个时代的“意义”普遍缺失,他们才会选择被资本为割韭菜刻意制造的“劣质意义”。

意义缺失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从后现代的维度来看:前现代人们靠神话、宗教来维系“意义”,现代靠理性主义去维系“意义”,而后现代则是意义缺失的时代,意义被多元化了,而多元化却意味着很难找到意义。

从资本主义的维度来看,人类最完美的意义、最佳的价值实践——劳动,被异化了。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剥削,另一方面,劳动所产生的的成就感、满足感、自我认同感,也被一起剥夺了。

再细化一些,具体到我们这个短暂的时代、特定的社会,多元化的意义也越来越少。如果社会处在上升期、经济繁荣、主流意志尊重多元化,那么状况就会好很多。现在的情形大家也都看到了,年轻人最优选的前途就是考公、考编,

意义剥夺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我在《当代年轻人的五大精神困境》这篇文章中讲过我一个朋友的故事:

2020年6月,当时第一波广泛影响的疫情基本结束,但还有零星的复发。我回北京请了一位在京东工作的朋友吃饭,618他连续加班几天几乎都没合眼,周六周日又要去抗疫志愿者,过于辛苦所以请他吃顿大餐。他讲现在北京疫情稳中趋好,所以没有什么太繁重的工作,而过年期间才是真的要命。过年期间京东公司承担起了不少抗疫工作,他是北京土著,彼时交通不通,没有什么人能回到京东总部;而协调抗疫工作总部又是重要枢纽,所以我这位朋友包过彼时回到公司的人,承担起了大量不属于他们的工作,为抗击疫情尽心竭力。

我这位朋友从初二开始加班,整整到正月十六,都没回过家(毕竟亦庄离北京市区还是有距离的,虽然主要是线上办公,但是需要实地协调很多事宜),真正体会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心境。而且他从初二开始工作,到初八这段时间是不算加班的,没有过年期间的三倍工资,只给一个北京市志愿者的补贴(大概率是国家出而不是公司出),初八之后才开始算正常工作,但是正常工作之外又要承担很多的防疫工作——即京东公司的公益行为。

当然钱是次要的,毕竟抗疫大局众志成城,也是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更何况互联网公司本身收入就不低,公司也给这些他们志愿者发了奖金和大量内购券(算是变相补了一个三倍工资)。只是他说,略微有一点心理落差:一线的医务人员就不用说了,不管是媒体还是全国人民,都是轮番致敬;武汉的志愿者也很辛苦,不过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们的付出;但像我们这样也忙前忙后的,没有谁会给我们说声谢谢,反而觉得我这是为公司打工,理所应当,仿佛我们大公司就是欠全社会的,现在是要赎罪。

我说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是你所说,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你某家公司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有一说一,今年疫情爆发初期,京东公司的反应和对策是甩了阿里一个身位的,毕竟京东公司有着自己庞大的仓储体系和物流体系,在紧急的环境下显示出了集中的优越性。

而刘强东本人也通过疫情期间京东公司的种种举措,一举扭转了舆论口碑。去年整整一年里,刘强东都陷入了在美国的性侵案件的影响,大家都开开心心刷着“直视我,崽种”“你转身离开”的表情包,热热闹闹讨论着“一东”的计量单位,而疫情期间京东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完全扭转了刘强东的名声,社交网络都充斥着类似“东哥又是我兄弟了”的声音。

在我国疫情最严重的期间,刘强东和夫人章泽天现身伦敦,高调共度情人节。相信没有整个京东公司在疫情期间给他赚来的好名声,刘强东也绝对不会在这个敏感时间点挑战舆论。

社交网络下面的评论也明显能够看到京东公司的公关痕迹,控评方向无非是“东哥为疫情做了那么多事,你做了什么,你有什么资格评价他?”“人家有条件去伦敦,凭什么不能去,他为疫情做了这么多事怎么不说?”“就冲着疫情期间东哥做的事,我就一辈子不黑东哥。”

远在伦敦的刘强东做了什么呢?你说他什么没做,确实不客观,他“操心”指导一下工作肯定是有的;但是,京东公司为疫情做的种种贡献,是像我朋友这样千千万万个基层员工,无数平凡而普通的快递小哥,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中层干部,过年期间十数天没有休息共同取得的成就。但网络舆论却把这样大的成就和善行全都归功于刘强东一个人,我能理解我朋友的心理落差,因为好名声是东哥的,他什么都没有。

这背后其实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普遍规律:资本家把劳动者的劳动据为己有,同时也把劳动所产生的声誉、荣耀和成就感一并占为己有;劳动者从无法从劳动中获得正反馈或价值归属,自然会产生驱离、抑郁等情绪——这就是异化。甚至在公益慈善工作中,本身就是为正反馈去奉献,而资本家甚至都要把这种正反馈“巧取豪夺”,变成了他们一个人的好名声。

劳动者无法拥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同样也无法拥有自己产生劳动果实的成就感、认同感、价值归属感。就像我在京东工作的那位朋友一样,做了那么多好事,除了我们这些朋友心疼他鼓励他一下,没有任何其他的正反馈,正应了那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那么有朋友会问了:给钱算不算正反馈呢?发工资也很“快乐”啊,你这位朋友虽然没有获得认可,但是补贴京东一定发了不少吧?挣到钱了还不能偷着乐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区分了劳动的社会价值与其的货币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工资仅仅是劳动社会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更进一步地,当今世界的货币也不再仅仅是一般等价物,而变为了一种更加虚拟的资产,虚拟资本的流通借由种种非生产活动(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语境下不会生产价值的活动)榨取财富,最终填满金融业者和债券持有人的荷包。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获得。

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的意义趁虚而入——包括有害的“邪教”式意义。

资本时代,万事万物皆被“异化”为了商品,我们每个人都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商品”;而明星是文化商品的一种,再具体细分一些,流量明星是劣质假冒伪劣商品——他们没有唱功、没有演技、没有艺德艺品,只能靠资本维系下的“邪教式洗脑”才能割到韭菜。

在工业时代,消费是生产的实现部分,是依附于生产,生产赋予了商品怎样的品质、功能、效果,那么消费就是这些的实现。但是,在后工业时代,消费不再是生产的依附、不再以生产实现为目的,而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意义——即消费本身的意义。这一种意义成为了消费的目的,用鲍德里亚的话讲是:“消费主义时代的消费不再是针对实体的消费,而是针对于意义系统的消费”。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在消费食物、衣服、日用品等, 而必须接受“某种话语权下构建的意义体系”与物品本身的绑定, 这一种体系规定着物体额外的实现与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物品想要变成消费品,必须先经过这一种意义体系的构建。于是,被消费的不再是物品, 而是人与物品之间的被构建的意义本身。这一种“意义”可以是某种被激发的需求,可以是某种价值实现,也可以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亦或者就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甚至集体仪式。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到:“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作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

这一种“意义”,用鲍德里亚的话讲叫做“符号”,用居伊·德波的话讲叫做“景观”,它们都是被构建的超出于本质的幻象。同时,普通人也把自己的“意义”与这诸多消费品所绑定,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被消费起什么级别的商品、买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仅仅联系在了一起。

流量明星就是这样一种幻象,被它所控制的就是被扭曲意义的邪教粉圈。

第二点,集体的缺失。

简而言之一句话:人是集体的动物,从在非洲大草原合作捕猎大于自己体型几十倍的猎物开始,到漂洋过海统治地球,都离不开团结协作,这是深深刻进人类进化的基因中的——换句话说,不融入集体、不能团结协作的基因,已经在进化中被残酷的环境淘汰了。

然而问题在于:现在是一个原子化的时代,集体被彻底打散了,一个个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我简单解释一下大家就能深刻理解什么叫“原子化”,因为这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曾经,工业化流水线大生产的时代,无产阶级之间有着密切的纽带,很容易就团结起来。那个时候工人们吃穿住行娱乐都是在一起的,因为社会生产力和他们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脱离这个群体,吃就得吃大食堂,住就得住集体宿舍。

90后可能还有这样的记忆:国企大厂、前场后院、子弟幼儿园和小学、工人文化宫,邻里之间都非常熟悉,孩子们都是随便串门随便去别人家吃个饭的。但是95后、00后的童年生活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商业化的小区,市场化的教育机构,邻居之间谁也不认识谁,周末就是去购物中心四五层的儿童区玩一玩人造的沙子。

同样,生产工作模式也发生了“隔离劳动者连接”式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足以支撑他们点外卖、租单间,就算合租也基本跟室友没有交流,只有交水电费的时候合租群里才会有人说话;周末抱着个电脑刷一天的剧,基本没有与他人交流的需求和欲望;工作就在一个格子间中,可能连同事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也就知道个微信昵称。这样的原子化工作与生活,自然就消解了“团结起来”的基础。

大卫·哈维就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服务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美国雇佣劳动力最多的企业是通用、福特和美国钢铁公司。但今天这些企业变成了麦当劳、肯德基和沃尔玛。那时,工厂是工人阶级的中心,今天我们发现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服务业。”

那么现在的同事是集体吗?你工作的公司是集体的载体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回答是否定的,具体原因我在《当代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隐藏在“管理学”的诸多理论背后》这篇文章中分析过,简而言之一句话:现代管理学中的绩效考核、末尾淘汰制,把“同志”变成了“仇人”。

原因很简单,公司内部的奖金激励体系,都是“零和博弈”:绩效A的10%,B的30%——还一定要有5%的D,连续两年拿D就被辞退……等等这些规定,导致同事之间并不是协作的关系,更多还是利用、提防、抢功劳、互相卷的存在。

每天上班只是看似人多,并不能称之为“集体”,当今的白领们在CBD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中,感受到的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孤独。

美国社会学家劳里·格雷厄姆专门对当代新型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过批判,她指出,现在新兴企业中普遍流行的“扁平化管理”“开放式空间”“团队生产”等不过是资方控制、监视劳动者的一种新手段,并用来对抗工会的工团主义的力量,因为资方普遍认为:“如果管理方与基层员工处于一个‘团队’之中,那么基层员工对于工作的不满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也应当不会有劳资冲突”。

更进一步地,管理者们会向基层员工灌输这种观念:要求提高薪水或拒绝加班会被认为缺乏团队精神。格雷厄姆采访过的一位从事创新性团队工作的劳动者对她吐槽,本来自己对团队工作充满热情,但后来发现只是“来自同事互相监督工作‘到死’的一种新手段”。

正因为此,资本豢养的“邪教粉圈组织”才趁虚而入,伪装出了“集体”温情脉脉的样子,向彻骨寒冷的孤独白领们抛出了橄榄枝,把他们变成了自己脑控下的奴隶。

第三,进步的缺失。

这也很好理解:应试教育是很残酷很折磨人的,但是我们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通常都很怀念,这是因为那个时代恰好拥有我们现在缺失的两个因素——集体和努力的方向。

现在是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每个人的天花板往往是自己父母决定的——现在还不仅仅是“天花板”了,兜底的“地板”,也就是购买一处属于自己的居所,也往往要靠父母的支持。这就跟我分析“躺平”的社会氛围如出一辙——努力没有什么用了,那还努力什么呢?

所以大家就沉迷奶头乐了,这就给了资本割韭菜的可乘之机。而粉圈则是终极版“资本主义奶头乐”:别人沉迷消费主义至少还是想花钱当大爷的,加入粉圈是花钱又找虐,天天被大粉PUA你这种表现怎么配爱自己的割割——又花了钱,又被白嫖了劳动力,又被凌辱了精神,堪称“剥削两开花”。这就是粉圈邪教式洗脑的威力。

所以说我们从微观,要去批判那些割韭菜的资本、德不配位的流量明星、PUA的粉头;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讲,年轻人还是普遍缺乏一个为之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宏伟目标。这就涉及到第三部分的更加宏观的、时代层面的问题了。

(二)宏观视角

第一,从本质上说,流量明星是资本豢养的割韭菜的工具,流量也成为了资本增殖必不可少的助力,二者密不可分,流量明星即是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当前来看,豢养流量明星的资本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1、传统影视娱乐资本。我们耳熟能详的各大电影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艺人经纪公司。他们很快就发现正经演员来钱太慢,养流量、造偶像一本万利,他们算是这个行业的先行军。

2、互联网垄断平台。优酷、腾讯、爱奇艺这些互联网公司,既有自己的视频播放平台,又有自己的影视娱乐投资公司。他们的特点就是财大气粗,为捧红一掷千金,捧红后全平台联动噶韭菜,出了负面信息也可以由平台出面摆平事端。

比如肖战的粉丝这几年频繁惹出了不少争议,但是各种资源依然丰沛,就是因为鹅厂在背后力挺。像京东代言人这样的大单子,鹅厂跟京东什么关系不用我说了吧。

3、地方卫视。不要小瞧这些地头蛇,深耕一省电视领域多年,真的很有钱。有些地头蛇不思进取,搞一搞抗战神剧,搞一搞养生节目,做一做男科妇科广告就日入斗金。有些地头蛇着眼于新兴行业,也做起了流量明星艺人的勾当。

多一句嘴,这几年影视行业一直嚷嚷着寒冬,没人敢投钱了没有新项目了,但是那些抗战片谍战片还是不少,地头蛇的现金流是真的现金流,别以为《娘道》不赚钱。

第二,所以大家要明白,流量明星即是资本的组成部分,整个文化娱乐圈已经被资本化了,由资本驱动。像三十年前的《大决战》电影系列、《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举全国之力不计回报的艺术创作,已经无法出现了。

资本的首要目的就是实现自身增殖,而不是在艺术上取得怎样的突破,也不是要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流量明星就是资本增殖的最佳载体。

第三,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要辩证看待,一方面他们确实德不配位,轻轻松松挣到了普通人几辈子的钱;另一方面,他们只是资本游戏中的一个小角色。垄断平台花大价钱投资某部流量剧,这部剧就意味着平台的资产,上映后随便刷刷几十亿的播放量,平台相应的估值也就会相应变高;而流量明星签约的娱乐公司,垄断平台都有或多或少的股份,就相当于把钱左手倒右手,就吹起了一个金融泡沫——反正财报上不会写你这部剧有多垃圾,网络评分二点几。

近年来非常离谱的制作成本,基本都是这些平台互相炒起来的,等金融游戏玩不下去了就开始哭穷了,大家千万别信他们。

第四,流量明星在资本泡沫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因为演技和口碑难以量化,而“流量”却可以作假,我买上百万阴兵水漫金山,我煽动无脑粉丝蜂拥控评,我PUA数据女工夜夜发帖,这些都构成了资本泡沫的一部分。金融这个东西非常奥妙,很多都是“看破不说破”的击鼓传花游戏,你拿出一份几十亿播放量、几亿互动的数据来,是可以唬到人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