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暴利不再:锂价跳水后锂电厂商业绩大幅下滑 最高亏损超11亿

0
分享至

出品丨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电池厂给上游打工”的光景才过去一年,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们就在2023年哭着赚钱难了。

近期不少动力电池供应链企业公布了2023年的半年业绩预告。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些企业的业绩表现与去年的年终业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少企业半年预告业绩同比大跳水。

根据搜狐汽车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1日,21家锂电池产业链企业中仅有1家企业实现了正向增长,其余企业在报告期内的净利润预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全军尽没。

今年开年以来,碳酸锂价格的大跳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就是上游的锂盐厂们——搜狐汽车统计的8家锂盐企业中,所有企业的半年净利润同比几乎降低了5成以上,而像江特电机、丰元股份等企业的回落幅度更是在100%以上,业绩更是直接由盈转亏,可见冲击之大。

而下游终端需求疲软的影响也不可小看,由于今年中游电芯厂商产能过剩问题非常明显,因此上游包括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环节也难以获得增量,同样面临着业绩大幅度下跌,乃至亏损的局面。

在锂电产业链企业业绩大幅下降之际,资本市场也快速反应——从2023年开年以来,锂矿等板块跌幅远超沪深300指数,截至7月21日,A股中26支锂矿概念股20家下跌,板块跌幅在32.4%左右。

而短短半年前,几乎所有的锂矿产业链企业都交出了一份极为亮眼的年度业绩报告——根据天齐锂业2022年净利润为241.25亿元,同比增长约10倍;天华超净(现称天华新能)2022年净利润为65.86亿元,同比增长6.2倍;雅化集团2022年实现净利润45.38亿,同比增长3.8倍。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跳水现象?

最大的原因就是今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跳水叠加下游终端需求减少,导致了上游的锂盐厂商们出货量大大减少,业绩数据自然受到影响。

本质上,这与上游的碳酸锂行业本身具备周期性有密切关系。但在新能源产业日趋壮大之后,“锂”就已经变身为白色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已经不言而喻。从长期来看,锂价周期性的大涨大落,也是行业的一个隐患。

在今年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提出要加强碳酸锂等原材料的“稳价保供”;7月21日,碳酸锂期货正式在广交所上市。

这一切似乎都在释放出锂价即将进入稳定阶段的信号。而在此之前,也许碳酸锂的过山车式涨跌,很有可能会加速一场行业的洗牌风暴。

01哀鸿遍野:跌幅近3倍,最高亏损11亿

用“哀鸿遍野”来形容2023年上半年的锂电池产业链绝不为过。

不管是碳酸锂还是电解液、正负极、隔膜等环节,都非常齐整地用一个“跌”字概括了上半年的业绩情况。

搜狐汽车统计了截至7月21日的21家锂电池产业链企业上半年业绩预告情况,其中仅有1家电解液环节的红宝丽实现了扭亏为盈,其余20家企业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

从整体来看,基本能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亏损集中在电解质环节,包括碳酸锂、磷酸铁锂两个领域;但盈利最多的也依然是在碳酸锂领域(盐湖股份预盈利47-51亿元)。

2、跌幅最大的是电解液环节中甲酯企业未名医药,同比下降了298.9%,直接由盈转亏了。而亏损最多的则是磷酸铁锂领域的德方纳米,最高亏损达到了11.7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3、产业链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今年可能难以再出现多个盈利在数十亿、百亿规模的企业。

02锂价跳水、需求减少:“家里没矿的”或将提前退场

具体到产业链环节来看,碳酸锂领域受到上半年锂价行情跌宕起伏、下游需求减少的影响,相关企业业绩均有下降。

其中,锂矿企业如西藏矿业发布公告称,“西藏矿业锂精矿的销量、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导致其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及利润大幅下降。”

在本次预告期内,西藏矿业预盈利0.2-0.3亿元,同比跌幅在93.69%~95.79%。

而上游锂矿资源布局锂盐厂商除了需要面对下游锂盐价格大幅下降之外,还需要应对锂矿原料成本维持高位所带来的利润收缩局面。

雅化集团、盛新锂能、融捷股份、盐湖股份等锂盐企业在公告中指出“锂矿原料成本维持高位,锂盐量价大幅下降,锂盐产品的盈利空间被压缩”导致了上半年业绩大幅下滑。

根据披露的业绩预告数据,前述的雅化集团等锂盐厂的上半年净利下滑幅度均在50%~80%左右。

可对于头部的大厂们而言,锂盐价格波动对其的打击力度一定程度还是相对较小的,毕竟仍能盈利,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但对于那些跨界而来想要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没有强大的锂矿供应链和产能储备,可就是生存问题了。

比如丰元股份。

丰元股份原本是草酸行业的龙头企业,2016年开始布局锂矿“淘金”。在去年锂价高涨的行情下确实赚了不少,2022年丰元股份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营收14.96亿元,占总营收的86.2%,而草酸业务营收2.39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3.76%。

但在行情急转直下之后,丰元股份2023年上半年亏损最高近1.23亿元,跌幅约2.3倍,成为了本文统计期内亏损最大的碳酸锂相关企业。

丰元股份在公告中也指出,其正极材料新增产能多处于试生产和爬坡期,规模效应未得到充分体现,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其产品毛利率大幅下降。

而磷酸铁锂环节,两家统计的企业均跌落至亏损。其中龙蟠科技,跌幅最高达到了275.46%;

而另一家供货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龙头德方纳米亏损更是最高达到了11.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接近2倍。

根据德方纳米发布的公告,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幅亏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上半年锂盐的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产品售价下降,另一个是下游需求减少导致开工率下滑,生产成本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光华科技上半年业绩也出现了较大下滑幅度,上半年预计亏损2.15~2.25亿元,同比盈转亏。

电池回收作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后环节,现阶段受锂价波动影响较大。光华科技在公告中指出,公司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碳酸锂价格大幅下降,公司锂电材料原料及成品存货受影响。市场需求疲软,公司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下跌的锂价意味着原材料成本降低,可能会导致新锂电池的价格下降,从而减少消费者使用回收锂电池的动力,这在短期内对回收市场的规模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上半年锂价的波动已经触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跌宕起伏的价格,势必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不利影响,那么锂价何时能够“稳”下来?

03 碳酸锂期货出台:产业链福音?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我们会发现,从2021年起碳酸锂价格就进入了“猛涨期”。从涨破20万元/吨的价格一路爬升至2022年的高点约60万元/吨。

这也是去年上游的碳酸锂企业业绩暴涨的原因所在。

今年上半年,在下游企业产能过剩,需求大幅减少的情况,锂价也从1月份一路下跌至4月份的最低点约18万元/吨。随后碳酸锂价格触底反弹,开始缓慢回升,截至7月21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为29.35万元/吨(上海钢联数据)。

但目前的锂价范围对于上游锂矿、锂盐厂商们仍有利可图。

据悉,目前锂辉石等硬岩矿制备的碳酸锂,成本约为7万元/吨;盐湖提锂总体低于锂辉石提锂,最低甚至可以低于3万元/吨;成本最高的是锂云母制备碳酸锂,大约10万元/吨。

不过作为资源型产业,必须要做好政府出手监管的准备。今年年初,宜春锂矿乱象引发广泛关注,当地政府也已经勒令停产接受调查。

去年11月,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就提出了“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要求。

7月21日9点,国内碳酸锂期货正式在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当日挂牌基准价为24.6万元/吨,这也是国内首个碳酸锂期货。

不少行业内专家认为,由于碳酸锂现货价格波动大,大部分企业也缺少应对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手段,碳酸锂期货的出现有助于改善这种现状。

广州期货交易所相关负责人称,上市碳酸锂期货及期权后,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风险对冲、套期保值、库存管理等方式平抑现货价格的波动。

但从上市首日的战况来看,7月21日广州期货交易所的碳酸锂期货全线下跌,主力合约收盘跌12.56%,其余6个远月合约均跌停。这也折射了当前市场对于碳酸锂价格仍持下跌的悲观情绪。

此前,在今年6月份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表示,今年碳酸锂价格将回归理性,大概率会保持在15—20万元人民币一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独到的试驾评测、新车资讯。
2880文章数 40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