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即理”的另类诠释

分享至

众所知周,“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三大内容之一。

但“心即理”这一概念,事实上,并不是王阳明的首创,而是朱熹先生提出的论点,也就是说,朱熹才是“心即理”最初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只是朱熹先生的“理”强调的是向心外寻求,即对于身外之物,使用“格物”的方法,来体会与认知的天地万物之理。

刚开始的时候,王阳明也按照朱熹的这个方法,对家中的竹子格了好几天,一直格到头眼昏花,却一无所获,这时王阳明这才意识到,所谓的“理”,很可能不在竹子之中,也不在外在的任何事物之中,就好比孝顺父母,如果说孝顺父母的“理”在书本上或在父母身上,那不读书的人是不是就不会孝敬父母?进一步的说,父母不在人世之后,孝顺父母的理难道也会就随之而去吗?

事实上,显然并非如此,所以,王阳明认为,孝顺父母的行为的这个“理”,无需向外寻求,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这个“理”。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需要端正态度,心中的良知自会指引你如何孝顺父母,即理在心内。

换句话说,王阳明并没有提出“心即理”这一说法,但是他却反了个方向,对于“心即理”这一个说法进行另类的诠释。

那么,对于“心即理”这一论断,王阳明又是如何诠释呢?

我们知道,“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

那么,在心学的理论之中,心是什么?

答案是:心是知觉,是明觉,更是是人心的法则。

而所谓的理,则是指人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万物运转的法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