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又到了学生配镜的高峰期。
近年来,动辄数千元的配镜花销让家长们把近视和牙齿正畸、打生长激素一同列入了养娃“败家三件套”。
在眼镜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20元的镜架,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讲行情。”虽是吐槽之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眼镜市场的“水有多深”。
一副动辄上千的眼镜,成本究竟是多少?谁在赚取“暴利”?
配眼镜不该成为“避坑游戏”
中国青年报(2023-07-19 07版) 作者:李康尼
前些天打算去潘家园的北京眼镜城配镜,出发前,我深吸一口气,给自己做了一番心理建设。选择这里,是因为相较于路边眼镜店动辄上千元的价格,北京眼镜城素来以低价著称。而之所以心生忐忑,则是因为当下眼镜市场“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被店家忽悠,上演“配副眼镜698,老板含泪赚600”的戏码。
临行前,我专门做了两个小时的选购攻略,虽谈不上成竹在胸,也大概对各类术语行情有所了解。谁知一进店,导购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露了怯:镜框要板材的还是合金的?我弱弱地问:啥叫板材的?继而心中一慌:完了,这不是自认“小白”,给了对方随意要价的空间?
好在后面几个回合,商家抛出的“知识点”大多落在了我的预习范围之内。品牌、系列、纯钛镜框、适合的折射率、要不要“防蓝光”……导购看我目标明确,在一番“忽悠”无效之后,也就单刀直入,直达亮明底价环节。
我的这场体验,只是当下配镜乱象的一个缩影。现实中,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像我一样,拿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攻略,小心翼翼地“避坑”。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面对随意谈定、高溢价的眼镜价格,不少人都疑惑:手里动辄要花费上千元的眼镜,成本到底是多少?有多少钱被商家赚去了?
在眼镜选购的博弈中,很多人不禁感慨:知识就是议价权。由于信息不对称,顾客的选购知识越少,就会给商家越多以次充好、虚报价格的空间。配眼镜,就这样成了某种充满算计的“避坑游戏”。
比如,倘若你不知道选什么品牌,对方就会竭力推荐利润空间更大,但知名度更小,甚至质量存疑的品牌;当你确定了品牌,对方则会忽悠你选购同一集团下的其他小品牌,或是直接“捧一踩一”,宣称这个品牌质量不行,旋即推荐你另一款不知名品牌;哪怕你此时仍未动摇,商家仍可在镜框价格、镜片折射度等地方“注水”“挖坑”,让人防不胜防。
很多时候,选购眼镜甚至会变成充满主观意味的“玄学”:对于商品是否货真价实,消费者内心并不十分确定,更多是从导购充满技巧的话术中寻得半信半疑的确认感。
眼镜行业究竟是不是“暴利”?如果出厂价格和最终零售价动辄有十几倍的价差,消费者自然难以接受。不过,事实也并非只是“商家贪婪”那么简单。一方面,眼镜店要支付人力成本、房租、物业、水电费等,头部品牌还要投入不少宣传费用,这些花费,很大程度上都会被折入价差之中。
另一方面,层层叠加的流通环节,也是零售价水涨船高的重要原因。据悉,眼镜从生产到面市,通常要经过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几道关口,而经销商往往还包括总代理、省级代理等。按照“多一级加一次价”的惯例,最终的价格自然低不了。
至此,破解配镜乱象的思路也就浮现出来了。对于漫天要价、价格不够明晰的状况,有必要明确行业规范,加强市场监管,使价格更为透明化。
当下,很多镜片看似价格透明,实则内有玄机。以笔者选购的品牌镜片为例,虽说每个店的介绍册中都有全国统一的指导价,但其价格往往虚高,动不动就一两千元。而一些门店则会给出低至三折的折扣,可见,过高的指导价为零售店提供了相当大的利润空间。相关部门如何通过细化规定,确立合理的价差,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另外,我还发现,一些眼镜店不会主动出具写明产品品牌、系列等内容的单据,这给商家留下了以次充好的漏洞,也让消费者维权变得困难。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还应及时出手,加强规范,畅通举报渠道,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针对行业巨头具有高定价权,各个环节层层加价的状况,有志破解困局的从业者,不妨从打破巨头对供应链的把持、削减流通环节入手,试着降低交易成本,让消费者可以放心选购到适合自己的眼镜。
“镜架当时选的是店里最贵的纯钛镜架,标价六百多元,镜片选的是1.74折射率的,标价两千多元,最后店家打了个六五折,总共花费两千元。”
在北京市西城区工作的小倪一直被高额的配镜费用困扰,由于近视度数较高,她每次都选择1.74折射率的镜片,一次配镜费至少在一两千元,按照三年换一副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动辄四位数的花销也让她觉得自己可能是被“坑”了。
“下次要去潘家园配眼镜了,起码比路边的眼镜店要便宜。”小倪表示。她口中的“潘家园”,是指潘家园地铁站附近的北京眼镜城,聚集了一大批眼镜卖家。资料显示,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眼镜专业批发市场。
图为北京眼镜城。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在北京眼镜城的外面,中国新闻网记者遇到了正发放小卡片的吕强(化名),他向记者热情地介绍起了配眼镜的价格。
当中国新闻网记者提到“在其他眼镜店,一个钛合金的镜架要价三四百元”时,他连说,买贵了,“我们是做批发的,在我们店里,钛合金的眼镜架只需要50元,纯钛的眼镜架,贵的才128元。”
在北京眼镜城走访多家店铺后,中国新闻网记者发现,如果不追求品牌,一百多元可以买到纯钛眼镜架,但若涉及品牌,价格会“水涨船高”。
王兰(化名)就在北京眼镜城经营一家店铺。她告诉记者,“店里150元的纯钛镜架,配镜片的话能便宜到120元,但如果是品牌,需要280元。”
她还补充道,“大品牌会存在品牌溢价,进货价本就偏贵。如果追求性价比,普通的纯钛镜架就可以。”
百元镜片和千元镜片无差别?进货价仅40元?
普通眼镜门店内动辄几百元的镜架,在北京眼镜城能便宜上百元,这也让不少人感叹,“千万不要随便进一家眼镜店,要不配完就后悔。”
让人们感受到高溢价的,还有五花八门的镜片。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相比用材质区分的镜架,镜片的‘水更深’。”
一般来说,眼镜店会用1.56、1.60、1.67、1.74等不同的折射率来划分价位。度数越高,适合的折射率越高,价格亦会攀升。另外,不同品牌、同一品牌的不同系列,售价也会有所不同。
图为琳琅满目的眼镜。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在吕强工作的眼镜店,一叠叠手册里标记着品牌各个系列的价格。他拿起某品牌的价格手册,向记者介绍起了其中一个系列。记者注意到,1.6的某版本数码型镜片(DP),建议零售价为2980元。“在我们这,可以打三折。”吕强讲道,算下来价格不到1千元。
为抑制孩子近视的发展,在西城区工作的张成曾听从医生的建议,为孩子配了另一品牌的镜片。“当时医院报价近4千元,后来去了磁器口的一家眼镜店铺,最终花了1600元。”
谈及这一品牌,吕强的老板打开了话匣子,“整个眼镜城没有低于1550元的,我们这可以给到1460元。”
整体来看,相较其他区域的眼镜门店,北京眼镜城的价格明显偏低。同样的配置,价格甚至能减少一半以上。而在北京眼镜城内,由于各家给的折扣不同,价格也能相差几十元乃至上百元。
另外,从消费者反馈看,不只是北京,各地的眼镜店价格普遍相差较大。为了避免被坑,很多人甚至会在网上先问价,先听取经验人士的意见。
面对随意谈定的价格,很多人疑惑,手里这副花了上千元的眼镜,成本到底有多少?有多少钱是被商家赚去了?
当中国新闻网记者询问 眼镜的进货价时,吕强称,“50元的钛合金镜架,进货价是40元。”但对于镜片的进货价格,他只表示,进货价越高,卖得越贵。
评论区聊聊,
你配眼镜花了多少钱?
来源:中新财经(记者谢艺观)、中国青年报(2023-07-19 07版)作者:李康尼
欢迎常来漫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