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罗布泊失踪之谜,26年后找到尸体,法医:并非自然死亡!

分享至

彭加木(1925.5.19-1980.6.17 ),原名彭家睦 ,广东番禺人,中共党员,生物化学家 ,原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64年3月5日至30日第一次到新疆罗布泊外围考察。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第二次到罗布泊考察。1980年5月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6月17日在罗布泊科考时不幸失踪。

失踪过程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后因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水面逐渐减少,直至干涸。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草木枯死,沙化严重,很快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独特的雅丹地貌也是这里的一大特S, 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的盆地, 除了骆驼, 几乎看不见其他动物。另外罗布泊附近的气候也十分恶劣, 昼夜温差能达到30度以上,夜晚温度寒冷,白天酷热难耐。罗布泊从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1980年5月8日,在马兰基地筹备完此次行程所需的物资后,科考队正式出发了,王万轩驾驶的五座吉普车,主要拉彭加木等科考人员。陈大化驾驶的8座212吉普车,主要拉剩余人员和电台设备等,随身物品和装电台的箱子有好几个,这辆车已经超载了。包继才驾驶的前苏联嘎斯63卡车,拉水和汽油等辎重,为了充分保证供应的充足,车上装了8个大汽油桶,每桶装200公升,分别装4桶水、4桶油,加上帐篷等生活用品。

这支科考队的队员们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全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副队长汪文先是水文地质学家;沈冠冕是一名植物学家;马仁文和闫红建是化学家;谷景和是动物学家;包继才、陈大化、王万轩是司机,分别驾驶三辆吉普车。陈百录是军人出身的行政总管;萧万能是联络员,负责看管发电报的设备,也是一名军人,不同的是,这个萧万能是马兰基地专门为科考队配属的,一行一共11名成员。

经过28天的辛苦跋涉,当中也经历了车队走失、车辆损坏、缺水缺油等危机,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到了6月5日,科考队成功来到了湖区南岸的米兰农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科考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并且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是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并且采集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为中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

按理说,在队员们休息之后,应该就结束本次科考了。为了庆祝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们在米兰农场买了三只羊庆功。就在队员们为成功欢呼的时候,是彭加木却提出了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重返罗布泊。他决定趁这次机会再考察古丝绸之路,开辟一条新的罗布泊穿越之路。他的计划是再花上20天左右的时间,从米兰向东出发,经过东力克、库木库杜克,一直到新东一号, 最后再从吐尔逊出发,返回乌鲁木齐。

尽管这条路线比原先的计划绕了一大圈,但是彭加木觉得这片区域很有考察价值,行动也非常有意义。于是,彭加木带领科考队,从某基地出发了,第一天到达“720”地标,又向前走了18公里,在一个岔路口彭加木乘坐的吉普车向左拐弯没等后车。陈大化的8座吉普车向右拐,再也没有跟上队伍。

6月11日早晨,米兰农场食堂提前开饭,考察队三辆车匆匆向东出发了。嘎斯牵引车只能载8只汽油桶,这次决定带5桶油,3桶水。彭加木把希望寄托在四十年代老地图上标注的库木库都克的水井上,如果不成,再向东到八一泉,也可以补水。

头三天走了不到200公里,水和油消耗快一半。按照约定,应该返回米兰农场。而这才是整个行程的五分之一,按照出发前的约定,队员们纷纷劝说彭加木返回米兰农场。原以为彭加木会像出发前一样痛快答应,可彭加木却对众人展开了说服,他鼓励大家,科学精神就是勇敢无畏的探险精神,感觉到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距离希望最近的时候,大家要挺住,绝不后退一步,可能是被彭加木不服输的精神感动了,队员们再次出发了。

就这样,科考队在6月16日傍晚,艰难的到达了库木库都克西边大约十几公里的地方,从米兰农场带出来的物资已经基本耗尽,没有能力再向前行进了。

为了保证最优的一点资源,彭加木决定再次扎营休息,由他和司机王万轩、保卫员陈百录开车去寻找水井,整个过程经历千难万险,可什么也没有发现。

彭加木返回营地后,又让经验丰富的水文学家汪文先出发寻找,结果是同样的一无所获,并且汪文先还告诉彭加木,他向下挖了好几个深坑,不见一点水汽,这个地方不可能有水资源。

在这种几乎陷入绝境的生命危胁下,只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向基地发电报求援,队员们都要求彭加木向基地发电报求援,但彭加木坚决不同意。

因为他觉得基地动用直升机为他们送水花费的代价太大了,出动一次就要几千元的费用,是为国家添麻烦,为此队伍内部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

他还是坚持自己去寻找水源,激烈的探讨会一直进行到了晚上十点左右,幸运的是,他们发现了十几只野骆驼,队员们拼尽全力捕获了一大一小两头野骆驼,算是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可是没有水,干旱的沙漠里没有水就是没有命,队员们坚持要求援,彭加木最终还是同意了发电报求救,告诉基地科考队现在被困在库木库都克西约十公里的地方,缺少燃油和淡水,请紧急支援各500公斤。

电报成功发出后,队员们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当即兴奋地点起篝火,把抓来的大骆驼杀掉,作为食物饱餐一顿,准备等待着救援的到来,唯独彭加木非常不高兴,一直坐在篝火边一言不发。

等大家吃饱喝足玩累了进帐篷休息,已经是夜里两点了,罗布泊已经开始寒冷了,此时彭加木还是坐在篝火边,帐篷里的队员们谁也没有注意到他,倒下就睡着了。

没有人知道彭加木那一夜干了些什么,基地收到队员们的求救电报以后非常重视,马上回复一封同意的电报,并询问准确的位置在哪里。

6月17日上午,副队长汪文先兴奋的拿着基地回复的电报来找彭加木,发现彭加木脸色不对表情阴沉。

并且对汪文先说,这么贵的水,他喝下去不会肚子疼,但是会非常心疼,汪文先对彭加木的态度非常失望,转身给基地汇报了详细的位置。

汇报尚未得到回复,彭加木多次号召继续去寻找水源,可是并没有人回应,因为基地已经收到救援信号,救援物资很快就会送到,现在去找水源,队员们觉得根本没有必要。

上午11:30,基地回电,飞机18日抵达,你们原地待命。

在得到军方同意营救的信号后,有队员想将消息告诉彭加木,但他们找过去时发现,彭加木此时已经不见了,大家赶紧走出营地分头去寻找,在车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

队员们于是在营地等候,直到救援队都来了,彭加木还没回来。队员们开始着急了。随后几天,为了寻找彭加木,当地安排了好几架飞机和几十辆汽车,开展了密网式集拉搜索,国家层面也先后组织了四次救援队,赴罗布泊对彭加木进行搜寻,然而找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找着。

在环境险恶的罗布泊,大家心里已经明白,彭加木已经凶多吉少。1981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写了报告,官方的定义就是“不幸遇难,以身殉职”,在彭加木失踪处立起了一块纪念碑,上书:一九八零年六月十七日彭加木同志在此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事件的过程本身是比较清晰,那么网上各种各样流传的版本是怎么来的呢?

境外媒体凑热闹

彭加木失踪没有多久,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把整个事件推向了世界各个角落,1980年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独家新闻,一个名叫周光磊的中国留学生给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写了一封信。

说在1980年9月14日晚上七点左右,他跟另外一个留学生同一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华盛顿某饭店吃饭时,看到彭加木跟两个美国人也在这个餐厅吃饭。因为他与彭是多年的朋友,所以很热情的上去打招呼,谁知道彭装作不认识他,赶紧跟那两个美国人走了。

海外媒体逮准了这个热点,开始疯狂转载。因为一个知名的爱国科学家突然间的叛逃,无疑为他们攻击抹黑中国的绝佳机会。

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