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水系调研走进三门峡谷感受盐运天险(上)

0
分享至

水系调研第633天

走进三门峡谷感受盐运天险(上)

水系调研组跟随河东盐文化调研万里行,第一站到的是河南三门峡大坝。《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并序碑》中就有河东盐“其漕砥柱,其关巅軨”的记载。也就是说,唐德宗以后,河东盐固定向洛阳、开封等地运销的路线,主要是经虞坂古盐道、过“三门”转漕而到达的。

三门峡谷是黄河最后一段峡谷,也是最为险峻的一段,黄河过潼关,东流113公里,即到此地。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别称“人门”、“鬼门”、“神门”,故曰“三门峡”。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故曰“中流砥柱”。这就是古今中外著称天下的三门天险。郦道元的《水经注》云:然“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擐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三门峡谷是黄河漕运的必经河段,古代河运不知有多少车马人船崩毁于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工作。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几经查勘论证,最终选定在三门峡谷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在三门峡谷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基于几点考证:一是河道狭窄,便于截流;二是水流湍急,易于发电;三是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四是鬼门、神门、人门三个石岛可作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五是作为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建成后在大坝可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

自1958年起,三门石岛作为坝基已垫在大坝下半个多世纪。想要了解过往的历史,调研组邀请了当地的史学专家、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卞建宁老师为我们讲述三门天险的千年风云。

站在大坝上,卞建宁老师为我们介绍曾经三门的位置:从右往左依次是鬼门、神门、人门,现仅存人门岛的部分和砥柱石。卞建宁老师说,三门峡之所以这么有名,它和我们古代整个王朝的经营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古代的交通运输相对来说比较艰难,特别是两京洛阳和长安之间水路必须要经过三门峡谷。因为陆路的运输要经过崤函古道,它比较费力,损耗比较大,十车损失最少有一半以上,不利于运行。所以古人就选择了水运的方法,但是黄河到了三门峡大坝到八里胡同中间的这一段,出现了一个急转弯,河滩里面的落石也多,造成了航线艰险。艰险的核心就在三门岛这个地方,河中间竖着三个大的不规则石岛,水急滩险,暗礁丛生,十船九沉。《新唐书》上说:“岁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而这里的门匠,是指峡谷两岸艺高人胆大的优秀船工。

为了解决黄河漕运三门天险这个艰难的问题,历代王朝围绕三门峡谷,进行了多次炸峡谷、修栈道、挖里河、开陆道等工程。

黄河漕运的历史始于何时无从得知,现有的文献记载始于秦汉。据《平陆县志》文献所载: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开始在“三门”人门岛河道北岸的石岸上,开凿一段栈道,用以挽舟而上。三国时,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二月,明帝遣都尉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率工匠五千人,修三门至五户滩一带航道,清除河道礁石,削平险滩19个。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夫赵国,率工匠五千人,继续清除三门下游礁石险滩,疏浚河道。晋太康元年至九年(公元280-288年)又调用大批劳力,在人门北岸开凿栈道达625米。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发六千人“整河岸低处架木为桥,连结各段栈道,借以挽舟而上。”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重修人门栈道,道侧石铭为“垂拱四年正月十六日,上柱国马大凉当开三门河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任河南转运使,奉玄宗诏令在三门峡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为避三门之险,刘晏沿三门北岸,即今平陆县粮宿村至米汤沟的山崖上开凿陆道十八里,以供漕粮陆地转运。唐贞观元年(公元785年)七月,又沿十八里陆道旁,再开一条专走返回空车的便道,称为“上路”。

历史上的的黄河漕运,不仅仅是从下往上,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而且也自上而下,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唐德宗以后,河东盐固定地向洛阳、开封等地运销的路线,主要是通过“三门”转漕而到达的。就是运至集津仓,卸船装车,经十八里陆运至盐仓,再装船运至长安的。而输入盐仓之盐主要是通过虞茅道再入平陆沿河古道运抵。

“三门东集津仓”的具体位置在平陆县三门乡龙岩村西南脚下临河的一阶台地上。“三门西盐仓”在今三门峡大坝西1.7公里平陆县三门乡仓里村的“下仓”地界。“十八里陆道”在三门峡北岸米汤沟仅保留了短短一段。

黄河运输关系着国运根基。唐德宗的时候,因为粮食从洛阳运不到长安,长安的士兵出现了哗变。节度使韩晃救国于危难,想尽办法运了3万担粮食赶往京城,消息传到了长安,唐德宗父子抱头痛哭。《资治通鉴》对发生在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的这件事进行了记载,“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上忧之甚,会韩混运米三万斛至陕,李泌即奏之。上喜,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时禁中不酿,命于坊市取酒为乐。又遣中使谕神第六军,军士皆呼万岁。”

三门峡谷人门岛北侧有一人工开凿拓宽的渠道,史称开元新河。调研组考察的时候,恰好还未放水,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床遍布礁石,只是相对较平一些。可见开元新河当时行舟运船并不轻松,也只有在高水位时才可行船发挥作用。

卞建宁老师介绍,当时全国的漕运总使就设在三门峡,唐朝的宰相裴耀卿兼着漕运总使,还有陕州太守李冰也兼漕运使,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漕运的重视。

天险造就了传奇。三门峡谷从古至今留下了众多文学作品,比方说李世民让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实际上是李世民建立唐王朝后政局不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三门峡天险制约了粮食等重要物资向京城的供给。《砥柱铭》表面上是祭大禹,因为大禹开三门,被视为最早的保护黄河的神灵。其实是希望通过祭祀,让国家“与山河而永存”。也就是从这里开启了大禹的国家祭祀。

唐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变化,黄河漕运和过去相比,功能上相对减弱,但是并没有完全停止,直到三门峡大坝工程之前,水运一直都在不同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救灾等。

黄河漕运,特别是黄河三门峡漕运这一段,对于整个王朝的兴衰曾经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它为系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几个硕大的字分外醒目,准确地概括了大坝的伟大作用。抚今追昔,壮阔的三门峡谷作为国运命脉交通要道的功能一去不返,大坝静静守护着黄河中下游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峡谷两侧山体上的栈道、摩崖石刻伴随着奔涌的黄河水,默默诉说着千年漕运的艰险,承载着两岸人民不灭的记忆。

韩晓晨 薛吉信

来源:华夏盐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法眼观三晋
法眼观三晋
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
33228文章数 93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