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邓小平从来没读过军事学校,为何被称天才军事家?刘伯承这样点评

0
分享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浊酒

编辑|林画

1949年1月,随着黄百韬、黄维兵团的彻底覆灭,淮海战役的胜利已成定局。

在指挥战斗的间隙,前往前沿指挥部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为几名劳苦功高的指战员拍下了一张经典的照片。

照片中的几个人站在一栋破旧的土房子前,眼里却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在这几个人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刘伯承和邓小平了。

只见刘帅站在了最中间的位置,他的旁边就是老搭档邓小平。

许多人都很好奇,邓小平没有上过一天的军校,他是如何在战斗当中指挥千军万马的呢?

在谈及自己的这位老搭档时,刘伯承的眼里满是骄傲的神色。也根据自己对邓小平的了解,对他的军事才能做出了一番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

那么,刘伯承到底是如何评价邓小平的军事才能的?刘伯承做出这番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刘伯承对老搭档军事才能的评价又是否足够精准呢?

足智多谋的“求学者”

1904年8月,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的一个富裕家庭。

邓小平的父亲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家资,早早地便将邓小平送入了学堂。邓小平的父亲本希望儿子进入学堂,将来能够考取功名。

没想到,邓小平却走上了在当时看来十分不可思议的道路——革命。因为在邓小平的学校里,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思想都很有市场。

尽管邓小平上学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初年了,但各种思想的争论依旧非常激烈。

邓小平每日听着这些政治观点,也在暗地里思考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发展的方向。但他觉得无论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理念,还是封建保皇派的思想似乎都不适合自己。

终于,有一天在学堂里邓小平看到了一本名叫《新青年》的杂志。学校的老师告诉邓小平,他们这本杂志是由北大的陈独秀先生创办的。

现在这本杂志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群体中都非常流行。那些大城市里的学生都以谈论共产主义与革命为一种“新时尚”。

通过阅读《新青年》杂志,邓小平很快就接受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他发现,每一期《新青年》杂志上都会介绍一些欧洲的工人运动与革命情况。

于是,小小年纪的邓小平便对欧洲的现代工业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他一定要亲自去那些欧洲国家看一看,体验一下当地工人的生活。

没想到,这个机会很快就被摆在了邓小平的面前。

1919年,北洋政府开始向国外增派公费留学生。为了给法国在中国的利益保驾护航,当时的法国政府特意从庚子赔款当中拿出了一部分资金供中国留学生赴法学习。

于是,当时的北洋政府顺势推出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项目。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他和几个同学也开始跃跃欲试了起来。

经过层层筛选,邓小平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与邓小平一起前往法国留学的还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小叔”。

到了法国之后,邓小平很快就认识了聂荣臻、周恩来等一大批我国的共产主义先驱。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之下,邓小平很快就领会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真谛。

他开始频繁地参加法国当地的工人运动,甚至主动去工厂里领导各地的工人罢工。法国的警察很快就注意到了这群思想活跃、行动迅速的中国留学生。

于是,邓小平、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主义先锋都被当地警察列入了监视名单。为了能够持续领导当地工人展开罢工运动,大家必须找一个更加妥帖的办法来隐蔽自己。

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 罢工组织可以利用一家豆腐店作掩护,白天豆腐店正常营业。

到了晚上的时候,工人们便可以来豆腐店里参加学习、商讨对策。

大家都觉得这个提议虽然好,但是却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管理这个豆腐店。

要知道,当时法国警察对罢工组织的监视非常严密。稍有不慎,整个组织的计划和行踪就会暴露在法国警察的视线之下。

因此,这个豆腐店的管理人员必须是一个政治思想坚定且做事灵活的同志。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周恩来立刻就推举了跟自己关系非常亲近的邓小平来担任这个职务。

邓小平在往日的罢工任务当中已经显现出了超强的组织能力和计划能力。如果大家将这个豆腐店交给邓小平去打理,他一定能够保证万无一失。

果然,在大家同意将豆腐店交给邓小平去经营之后。不光大家的罢工行动得到了有效的掩护,就连豆腐店本身的生意也越做越好了。

邓小平利用经营豆腐店的时机,与当地的法国警察打成了一片。罢工组织从而能够获得更多警察内部的消息,在行动上也总能快过警察一步。

有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之后,邓小平在做事情的时候就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了。

每次大家在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邓小平总是能够一语点破问题的关键,帮助大家想出更好的办法。

久而久之,邓小平成为了整个罢工组织当中的领导人物。

很快,中国共青团旅欧支部就在法国悄无声息地成立了。邓小平不仅要负责组织刊物的编审工作,还要负责维护组织的安全。

几个月之后,周恩来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前往德国,便将所有的重担都交给了邓小平。

在整个“赴法勤工俭学”的过程当中,邓小平领导着地下组织与法国警方展开了长时间的周旋。每次法国警方前来搜捕“赤色分子”的时候,总是抓不到证据。

等到他们将抓捕的矛头对准邓小平的时候,邓小平早就已经踏上前往苏联的火车了。

因此,早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就已经逐渐显露了出来。

这也为后来邓小平主持解放军的军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此时的邓小平依然没有指挥实际战斗的经验。

不过,很快邓小平就将得到一个指挥战斗的机会。

百色起义的“主心骨”

1929年5月,蒋介石与桂系军阀之间的战争总算是结束了。我党认为,趁着这个时机在广西发动一场武装革命非常有必要。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破坏本就脆弱的“蒋桂关系”。

经过反复商议,中央决定派出邓小平化名为邓斌,潜入到广西百色地区筹划起义事宜。

同时,张云逸作为邓小平的副手配合他领导百色地区的起义。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对共产党人并没有那么敌视。这正好也有利于我党在广西地区开展针对国民党政权的武装斗争。

1929年九月下旬,邓小平和张云逸终于抵达了广西南宁。在抵达南宁之后,邓小平第一时间传达了党中央对当地武装斗争工作的指导精神。

随后,邓小平将当地的几个党组织负责人留了下来,仔细了解了一番武装斗争的情况。

大家都很清楚,不久之后广西就将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革命运动。

到了那个时候,各路地主恶霸的末日也就到了。但革命斗争的形式总是充满了变数,在邓小平还在与同志们商量起义细节的时候,前方突然传来了一个尴尬的消息:

广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居然在没有和其他人商量的前提之下起兵反蒋了。而且,这个俞作柏在反蒋之后,立刻就被蒋介石的军队击败。现在他已经放弃了现有的官职,仓皇逃命去了。

这对于邓小平等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不利的消息。因为公开反蒋行为,蒋介石势必会加强在广西、贵州等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

共产党人要想成功地发动武装起义,就必须趁着蒋介石的部队还没到位,迅速展开行动。

一旦错过了起义的最佳时期,后续我军的行动将会变得非常被动。

到时候面临大兵压境的困境,甚至就连党组织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我党所领导的地方游击队对于提前起义的事宜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先前我党所领导的国民党武装部队,却对起义的事情表现得并不积极。毕竟就连俞作柏这样的封疆大吏都被蒋介石打得落花流水了。这些国民党部队从骨子里就对共产党的军事能力没有信心。

更加可气的是,原来俞作柏手下有一个叫熊镐的军官最近正在秘密筹谋反叛。

这个家伙本来就是由土匪被改编到国民党的部队之中的。他既不信仰三民主义,也不信仰共产主义,只要哪边有足够的金钱和利益,他就可以倒向哪边。

眼看着蒋介石的军队即将进入广西,对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部队形成绝对的优势。熊镐便和手底下的几个军官秘密商议,要将邓小平领导的起义部队一口吃掉。

随后,他们再绑着邓小平、张云逸等几个起义的主要负责人去蒋介石那里领功。这样一来,他们不仅不会因为先前的背叛而遭到惩罚。

甚至还会被蒋介石许以高官厚禄,好好的封赏一番。

坦白地说,熊镐的这种做法在封建军阀部队当中十分常见。因为封建军阀部队大多都是由一些没有理想信念的老兵油子组成的。

他们除了按时吃饭、按月领军饷之外,几乎从来不会关心其他的话题。而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各方势力之间反复背叛横跳,也是军阀部队当中的常态。

不过,熊镐和他手底下的军官千算万算都没有料到,他们想要活捉的邓小平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更何况我党在熊镐部队所埋伏的内线,早就已经将他们的行动计划和想法通报了邓小平等人。

所以,对于熊镐的叛变,邓小平早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只是,当时熊镐还没有拟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邓小平等人决定引蛇出洞才没有事先对他动手而已。

最终,熊镐决定以共同商议起义策略为由,将张云逸和邓小平骗到自己的指挥部里。

而后,再命令手下的士兵将张云逸和邓小平迅速控制起来。他们觉得,只要共产党的部队失去了这两个主心骨,大家立刻就会作鸟兽散了。

得知了对方的计划之后,邓小平和张云逸立即决定“将计就计”,顺着熊镐等人的思路将这场棋局继续玩下去。

不久之后,邓小平他们果然就收到了熊镐的邀请。在邓小平和张云逸出发之前,他们就将手上的部队派了出去。

这些部队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包围熊镐的部队。只要熊镐的部队被我军歼灭,熊镐等人也就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而这个时候,邓小平和张云逸再前往熊镐的指挥部以麻痹对手。

等到熊镐等人准备对邓小平实施抓捕的时候,邓小平直接将熊镐等人控制起来。一切发生得太快,熊镐等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就成了邓小平的阶下囚。

从始至终,邓小平都表现得十分冷静和淡定,一点都不像是一个25岁的青年。

随后,邓小平带领着百色起义的部队迅速发动武装暴动。在邓小平的领导之下,参加百色起义的部队在广西一带开辟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整个广西境内的革命形势更是因为邓小平的亲自参与而焕然一新。

在百色起义爆发之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个来自四川的小个子居然有如此精干的军事才能。

大家本以为邓小平只是一个政工干部,没想到他带起兵来也是一把好手。在百色起义成功之后,邓小平“能文能武”的形象就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定格了。

以至于后来邓小平与刘伯承组成搭档之后,刘帅还经常会将一些军事指挥上的事情交给邓小平负责。

在老搭档刘伯承看来,邓小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委,更是一个杰出的指挥员。而刘邓两人的合作也成为了全国解放的关键因素。

战功彪炳的“刘邓大军”

1938年1月,邓小平被调到了八路军第129师担任政委。从这个时候开始,邓小平就跟有着“军神”之称的刘伯承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八路军参加工作之后,由于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人意气相投,经常交换一些关于战局的看法。

刘伯承时常会感慨说,邓小平虽然没有上过一天的军校,但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输给八路军部队当中的任何指战员。

因为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在一次次实践当中经过反复锤炼而形成的。

或许,这比在军校当中接受的任何教育都要来得更加实际、更加有效。但邓小平同志却从来没有吹嘘过自己的军事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率先发起了“挺进大别山”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当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解放军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行进了几百公里,造就了一项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军事奇迹。

由刘伯承和邓小平所指挥的大别山之战,不仅被后世的军事研究者所称赞,更成为了整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随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中原野战军在自己的根据地里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也逐渐成长为了一支让蒋介石和各路国民党军官不可忽视的力量。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中央决定先后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发起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

为了能够一口吃掉盘踞在淮海地区的国民党精锐部队,中央命令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中野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紧密配合展开行动。

在淮海战役的作战过程当中,邓小平除了做好自己本职的政委工作之外,还会时不时给予刘伯承、粟裕等人一点军事上的意见。

这些意见经过实践的证明都是正确的,这也更加印证了邓小平身上高超的军事才能。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在两大野战军的紧密配合之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从此以后,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军事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了。

除了傅作义带着几十万人龟缩在平津地区之外,华北地区已经没有任何国民党军队可供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直接指挥了。

在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之后,邓小平又跟着刘伯承一起挥师解放了自己的老家四川。

当两人带着解放军官兵再次踏入自己的故土时,他们的心里顿时感到五味杂陈。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刘伯承和邓小平一时之间产生了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感。

战争说到底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当初他们背井离乡踏上革命的道路,如今能够回到家乡已经是幸运的了。

但更多随着他们一起出去参加革命的大好青年却再也没回到自己的家乡。如今他们面对着无数的家乡父老,该如何向他们做答复呢?

到了晚年的时候,邓小平和刘伯承都绝口不提在战争期间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战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无比残酷的事情。

无数的人在战争当中突然殒命,活下来的人也因为战争而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是哪怕用一辈子也无法弥补和抚平的。

因此,尽管刘伯承和邓小平都拥有着超出常人的军事才能。但晚年的刘伯承和邓小平一心一意扑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上,绝口不提自己当年的战功与辉煌。

这两位同样属龙的“解放军干将”在无意之中达成的一种默契。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为疾病逝世,享年94岁。当噩耗传来之后,邓小平不顾年迈的身躯,亲自为刘伯承主持了葬礼。

看着刘伯承身上覆盖的党旗,邓小平不禁潸然泪下。对于他们这对从革命战争当中走来的老搭档而言,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了。

不过,邓小平同志还是完成了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尽管邓小平的一生并没有直接指挥过多少大型的军事战斗。但他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却为今天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一片美好的生活。

也许,这也正好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邓小平“能文能武”的才干。

参考文献:

试论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的历史作用 梁玉珍

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群众工作思想研究述要 李凤玉

试析邓小平百色起义时期的军事思想 杨世春

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 吴天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全民历史观
全民历史观
品味历史,全新观点
1631文章数 1950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