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Fast Carrier——快速航母(也称为舰队航母)
1943年,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有两种类型:航速30节以上的快速航母(也称为舰队航母)用于高强度进攻性战斗,以及18节的护航航空母舰(CVE),主要用于执行反潜战 (ASW)、两栖空中支援和飞机运送任务。它们在作战中相互支持,快速航母和护航航母通常分开执行任务,本书的主题主要针对前者。
Task Force——特混部队
美国海军于1941年4月设立特混部队(Task Force),至少由一名海军少将指挥,是一个灵活的、临时的战术组织,具有任何必要的规模和配置,部队被分配到其中执行特定任务。特混部队(TF)可以根据需要在组织上细分为特混大队(TG——Task Group),这些特混大队(TG)本身又可以分为更小的特混分队(TU——Task Unit)。特混分队(TU)可以分成更小的特混小组(TE——Task Element)。这种流畅的四层组织系统为美国海军提供了非凡的指挥灵活性。
二战美国快速航母特混部队战术(1)~构成
1941~1942年之间,战前组建的美国舰队遭到如此严重的损失,已成为模糊的记忆。1943年11月,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本质上全新的海军,在战时动员中,美国激增的工业体系正在大量生产新型军舰。
新海军的皇冠上的明珠是快速航母特混部队(简称为FCTF——Fast Carrier Task Force),这是一个联合武器系统,由搭载战斗机和轰炸机的现代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用新技术和战术结合在一起,大多数操控这些武器的人员,也是新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美国海军部署了许多快速航母特混部队,包括偶尔在大西洋使用,但只有一个编队被简称为快速航母特混部队(FCTF)。在1943年11月至1945年8月间,这支战斗舰队的指挥官和称号曾经多次变更,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麦克·米切尔(Marc Mitscher)海军中将的第58特混部队(TF58)。
▲1944年12月,第38特混部队第3大队(TF38.3)正驶向乌利西环礁。
前景是轻型航母兰利号(CVL‑27,Langley),随后是舰队航母提康德罗加号 (CV-14,Ticonderoga)、战列舰华盛顿号(BB-56,Washington)、北卡罗来纳号(BB‑55,North Carolina)、南达科他号 (BB‑57,South Dakota),轻型巡洋舰圣菲号 (CL‑60,Santa Fe)、比洛克西号(CL‑80,Biloxi)、莫比尔号(CL‑63,Mobile) 、奥克兰号 (CL-95,Oakland)。
这一由美国航母、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的气势磅礴的队列象征性地表明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指挥官对联合海空“舰队战斗”的梦想,但最终从未实现——这主要是由于航母的杀伤范围远远超过了在雷达技术的支持下水面战舰的打击能力。
大量书籍分析了FCTF的军舰、战机、战役和海军将官,本书将讨论这支强大的打击舰队的结构、学说和战术。
从1943年11月直到二战结束,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进攻先锋是快速航母特混部队,这是一支由3到5个航母特混大队(Task Group)组成的高速战斗舰队,每个编队围绕在3到4艘快速航空母舰——通常是两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和一艘或两艘独立级轻型航母,以4到6海里宽的环形编队巡航。(请注意,本文中给出的所有距离均以海里为单位——请参阅第2页的换算系数。)
▲1944年11月,哈尔西海军上将的战列舰新泽西号(BB-62,New Jersey,依阿华级)和麦凯恩海军中将的航母汉考克号(CV-9,USS Hancock,埃塞克斯级)在公海航行。
为了对抗日本26节的金刚级战列舰,美国海军从1938年开始构想由快速战列舰或快速航母组成独立的打击力量,设计并建造了航速高达33节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独立的快速打击力量在概念上领先于快速航母特混部队,这表明美国海上作战理念的革新远远早于日军偷袭珍珠港。但是,直到1945年,与日本海军重型舰艇决战的机会往往都是失之交臂。
▲航母特混大队(Task Group)阵型示意图
快速航母特混大队的主要战斗阵型是——巡航部署5‑V(Cruising disposition 5‑V),它专为最大化对空防御而量身定制。
改变舰队航向时,旋转将围绕舰队中心进行。在每个特混大队的中心,是3到4艘舰队航母(CV)或轻型航母(CVL),它们均匀排列在2000码半径的圆圈(第2圈)内。每艘航母都可以在其阵位周围1500码的范围内独立机动。当整个编队迎风发动全面打击时,为每艘航母和航空大队提供了在特混大队阵型内足够的机动空间。
紧靠航空母舰外第3圈由战列舰(BB)、重型和轻型巡洋舰(CA,CL)组成,它们相互交错排列。
在这之外是第4圈驱逐舰(DD)反潜屏障。驱逐舰按照战术司令部军官的命令,对雷达区域进行连续的回波测距监视。
最后,距离阵型中心大约50海里外的四个方向上,各部署一艘外围雷达哨舰——如上图所示,是13、14、15和16号驱逐舰。
如上图所示,这个阵型中的每艘船都有自己的阵位分配数字,由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首位数字表示该舰位于第几圈。后面三位数字表示该舰阵位相对于舰队中心的方位角。例如:指派到“4180”阵位的舰艇,应当位于第4圈(距舰队中心 4000 码),相对舰队中心的方位角为180度(6点钟方向)。
当不在战斗中时,特混大队的典型巡航阵型“部署 5‑R”,其中驱逐舰在6000码之外,而不是4000码。
内圈的快速航母周围是两三艘快速战列舰和四五艘巡洋舰。由16~20艘驱逐舰组成的反潜屏障部署在最外圈。特混大队与其他的特混大队的中心之间保持12海里的间距,每个特混大队由一名海军少将指挥。
在单艘舰艇之上,“分队”是最小的战术和行政单位。驱逐舰首先组成分队,随后多个分队编组成为更大的“中队”。特混大队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巡洋舰按舰艇类型组合在一起,分别组成航母分队、战列舰分队、巡洋简分队;航母分队指挥官同时兼任所在的特混大队指挥官。
构成
快速航空母舰
1943年,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有两种类型:航速30节以上的快速航母(也称为舰队航母)用于高强度进攻性战斗,以及18节的护航航空母舰,主要用于执行反潜战 (ASW)、两栖空中支援和飞机运送任务。它们在作战中相互支持,快速航母和护航航母通常分开执行任务,本书的主题主要针对前者。
▲萨拉托加号(CV-3,USS Saratoga ),1942年
1920~27年,将长874英尺、重48500吨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航空母舰,确立了美国大型、快速舰队航母的传统。兼具快速与庞大的体型赋予其重要的战术和作战优势。列克星敦级快速航母以34.5节的航速可以超越他们无法应对的水面和潜艇威胁(有关速度转换系数,请参见第2页)。对于舰载机的发射和回收操作来说,高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1936年,列克星敦级航母的巨大体型,使其能够携带多达109架双翼飞机。
▲突击者号(CV-4,USS Ranger )
在对1934年服役的29节、14810吨突击者号(CV-4,USS Ranger )航母进行测试之后,美国海军最终得出结论:大型、快速航空母舰比小型航空母舰更有效率。
▲黄蜂号(CV-7,USS Wasp)
除了航速29.5节,排水量14900吨,1940年使用华盛顿海军条约剩余吨位设计的黄蜂号(CV-7,USS Wasp),美国海军舰队航母,都设计为可以运载大型航空队,且具有较高的航速。
数据表1:美国快速航空母舰的加入快速航母特混部队的时间(SkyCaptain飞荇猪制表,2023年4月29日首发)
护航舰艇
组成快速航母特混舰队的绝大多数舰艇,由最先进的战时建造船只组成;在1945年,几乎没有舰艇的舰龄超过3年。不过,1945年,战时雷达、防空炮台和远远超出原始设计的额外船员数量激增,导致船只拥挤不堪、头重脚轻,常常是超重且危险的。
▲依阿华号战列舰(BB-61,USSIowa)
快速航母最强大的掩护力量是北卡罗来纳级(37200吨)、南达科他级(35000吨)和依阿华级(45000 吨)(注1)的10艘快速战列舰(BB),它们在1941年至1944年间服役。装备有9门406毫米(16英寸)主炮和20门127毫米(5英寸)/38倍径高平两用副炮,速度为28~33节时,快速战列舰可以与快速航母保持编队。配备重型防空炮的快速战列舰是快速航母特混舰队最好的防空武器平台。除了保护特混舰队免受潜在敌人的水面攻击外,快速战列舰还可以在情况有利时,在航母提供的空中掩护下发起水面进攻作战。与航母不同,快速战列舰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作战,还可以保护航母免受水面攻击,例如:两栖滩头阵地、海峡和快速航母与敌方舰队之间的公海。
注1:BB-61,USSIowa——依阿华(或译为爱奥瓦),我根据过去阅读的书籍杂志,个人习惯译为依阿华级依阿华号,请读者见谅。
数据表2:美国新型战列舰的加入快速航母特混部队的时间(SkyCaptain飞荇猪制表,2023年4月29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