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武、陈蕃为何非要杀光宦官?一个分歧预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命运

分享至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汉灵帝刘宏正式登基,以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录尚书事。

东汉的“录尚书事”和西汉的“领尚书事”一个意思,相当于宰相、辅政大臣,即朝政大事要经由他们的批准才能生效,皇帝的圣旨也需要得到他们的联署才可以执行。

当然,由于汉灵帝只有12岁,代表他的是窦太后。

三位辅政大臣中,胡广是个年近八旬的六朝元老。这位老先生一生中出任过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后以太傅之职病逝,简直就是东汉帝国的“三公钉子户”。

但胡广却是三人中存在感最低的,此人一辈子谨小慎微,善于奉承,跟宦官集团关系融洽,缺少耿直忠贞之气。司马光用了一个“温柔谨悫”,这个略带讽刺含义的词来形容他。

这种圆滑的人缺少担当,应付日常工作而已。

陈蕃则完全不同,他性格刚烈,为官清正廉洁,当年连跋扈将军梁冀都敢得罪。汉桓帝在位期间,陈蕃又因为多次犯颜直谏,两次被罢官。

当年陈蕃竭力主张立窦妙为皇后,因此窦妙投桃报李,提拔陈蕃为太傅。也因为这层关系,陈蕃与窦武三观相合。

当然,更重要的是二人志同道合,都是太学生口中的清流代表。

有一天上朝议政的时候,陈蕃私下向窦武表达了想除掉中常侍曹节和王甫的想法:“这两个家伙操弄国政,搞得天下民怨沸腾,现在不干掉他们,将来怕是整不动了。”

窦武正有此意,作为豪门家族的后人,他本来就看不起宦官,如今他更深刻体会到了这帮小人的危害。

按照朝政流程,尚书台的决议需要太后的御批。当窦武拿着文件找窦妙批复时常常遇到障碍,原来,太后身边也有自己的尚书、常侍班子,窦妙的内朝班子,经常会与尚书台班子的意见产生分歧。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是帝国权力结构的平衡术,没有矛盾冲突反而不是好事。

但陈蕃和窦武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窦妙被她身边的宦官和女尚书们蛊惑了。

窦武深以为然。

陈蕃大喜过望,老头仿佛年轻了五十岁,他一把推开席子跃身而起:同志,终于找到你了!

于是两人一番密谋后,展开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