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0
分享至

5月26日-28日

“山川共情 文脉同源”

宁滁安三地文化探寻

网络主题活动成功圆满举办

活动期间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

“南京太仆寺为什么在滁州”

“关于朱元璋的那些传说”

“从中都城到中华门”

“600年前的凤阳人一直在”等

话题开展研讨交流

第一期精彩发言摘编

已于昨日推出

今天

美好滁州继续推出第二期

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编

以飨广大网友

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之三

姚晓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

安顺屯堡家国600年——

来自中世纪江淮余韵如何在贵州山地寨生

明朝村庄与江淮民俗生态

1902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安顺平坝天龙遇见明朝移民。作为一名有丰富认知的专家,他并不惊讶这样的遇见,他知道明朝洪武的江淮移民。但他惊讶对话时身着屯堡服装骄傲满满的那份回答:我们是老汉人。文化坚守的骄傲就在其中。安顺作为贵州腹地,1381年迎来了几十万江淮移民,成建制在堡子里生活,蕴含了江淮民俗生长的养分,有人因此将安顺屯堡视作来自1381年的明代民俗实景博物馆。

2023年,在贵州省委宣传部工作部署中,贵州屯堡将被打造为文旅融合示范区,作为大明卫所战略所遗存的文化,安顺屯堡迎来自己坚守642年的高光时刻。

1381年安顺建城,名为普定卫。作为卫城,军营的格局比比皆是。炮台街、大箭道、提督府是作为军营之城安顺的主要建筑。卫城之外,那些正军之外的辅军必须承担正军需要的一切后勤用品。今天走进安顺屯堡看见的江淮余韵来自于此,生活空间的迁徙让文化空间寨生成为可能。

明朝军营在安顺是混合舰队,生产、生活、打仗彼此成全和承担。春季播种,与土地对话,春耕的祈求要通过一定仪式表达。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顺地戏,民间名字叫跳神,组织者的名字叫神头。在大节庆这个文化空间里,神头要率领众神祭祀,要巡村送福。

地戏,更为准确地说是民间英雄主义教科书。能融合民俗祈福和价值教化的戏种不多,停留在村庄,与村庄百姓共呼吸的戏种不多。地戏能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与它的存在和心灵感知岁月的温度有关,与劳作中期望看见的幸福有关。乡土中求生活的村民,在祝福中、在仪式中获取安心之所。

600多年过去,来自明朝的村庄依然保留这份生活,也是安顺跨越千里与南京古都、凤阳中都对话的根源。

春节,跳神是祈福,是教化,是生命价值的田野课堂。若没有山神祭祀、没有村民期盼、没有跳神团队的巡游,被文化学者命名为屯堡地戏的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何处可以安居?能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是这一传统文化价值已经经过衡量,它负载着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本土文化IP符号定位的特色价值,但是它的前途并不乐观。首先,它的唱腔是飞地文化产物,来自弋阳腔的戏剧现存于远离弋阳的贵州大山里,已经没有可回归的家;其次,在快速流动中,时间对空间的扼杀对地戏演出和传承有致命的影响。

今天,有哪些理由让我们坚守?保护“民间艺术”是保护民族艺术DNA的需要,是保护艺术多样性的需要,也是确保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艺术是一国国民重要的精神食粮,政府的工作就是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足够的精神产品,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

传承,年轻团队给予的寨生动力

关于江淮文化的寨生,安顺的底气在何处?抬汪公、玩花灯、跳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土文化的标识,乡土文化存在是专家意见发布的基础,更是乡土居民被特有价值观教化的基础。

安顺屯堡拥有来自明朝的普通话,有来自中都凤阳马皇后的绣花鞋......今天,来自江淮的图案依然在云贵高原的石头院落生长,这是文化记忆的表象,也是生命期盼的表达,更是地域、集体、族群家长体系的共同确认。在刚刚过去的“世界博物馆日”,安顺地戏走进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一群年轻人走进地戏协会,参加遗产保护。首届地戏展演活动组织也来自这个协会。

地戏英雄此次真的在身边发挥了作用:一个男人、一个村需要坚硬的肩膀扛事。300多台地戏的大调查启动、年轻地戏演员开演,然后多年来没有地戏的村庄有了那英雄的锣鼓敲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戏也被教材成功编写。

走进安顺地戏,走进凤阳与花鼓蹬交流的安顺花灯,是江淮民俗的传承,更是山地居民艺术化生活的寨生。

家国600年,安顺屯堡保留的真正密码

时间车轮走过2023年,屯堡故事的叙述能是无根之花?贵州的乡愁不会为了谁而保留,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其实就在自己手上。做乡愁需要乡愁故事,一切历史对寻找乡愁的人、对需要有全新体验的人都是风景。

生长在肉身中的精神不朽是安顺屯堡要展示的,对家族的荣誉感追随是安顺屯堡要展示的,对自己生命责任担当的教化被铭记是安顺屯堡要展示的,江淮人家听从国家战略部署从水乡来到高原,远隔千山万水在石头的世界中打造陌生的全新的生活。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使命不改?文化基因的繁衍依然超越沉重的肉身,在屯堡人家的神龛上,永远有自己的祖训张贴。至今依然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必定携带家谱中定下的胎记而生长,生长的成果在证明家国使命担当的无比正确、有力。

当云鹫山居住的街道被称为金半家,居住的村庄留下父子双举传说,要娶的媳妇有资格点名为梅家是首选。这是很多年前的故事。但故事以传奇的方式继续生长。在现代化很多年后,在2013年的春节,金家在章家庄再建了金家祠堂,来自徽派建筑的祠堂在村口傲然伫立,金家的家谱依然在族人中神圣流传。这就是屯堡保留江淮余韵的真正密码,这些信息的组合传播着正能量,见证文化记忆的丰满与寨地生长的顽强。

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之四

张祥林滁州市政协原常委、文史委主任、文史研究员,地情人文研究会副会长,主编《滁州市志》《皖东文史》《琅琊山石刻》等,领衔整理明代文献《南滁会景编》《南京太仆寺志》,著述《龙吟马啸》《王阳明在滁州》等。

宁滁安三地历史文脉共融之特点

在中国的明史版图上,南北通衢的“京京驿道”(南京-北京)将京师(后称南都)与畿辅重地滁州、帝乡凤阳这一段连成了热线。无论从地理因素、历史渊源、方言习俗还是自身认同来说,滁州凤阳与南京都可谓明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而出于“滇黔要区”的贵州安顺与此相隔千山万水,也因屯堡人文的历史渊源而与南京凤阳滁州根脉相连。在这三地的历史文脉探寻中,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以南都为中心、帝乡畿辅为自豪的明皇正统文化

三地的明文化主线,以宣扬明太祖丰功伟绩贯穿其中。彰显大明复汉之统续,弘扬太祖龙马征伐神威,肇基开疆精神。从明初的建筑遗存看,凤阳中都、南京城墙,无不处处显示出大明王朝开基的恢弘气派。凤阳明皇城钟鼓楼上的题额“万世根本”“四方之极”正是太祖功垂天下、明续汉统江山的写照。三地遗存的文献、碑刻中,有大量关于明太祖建功立业的记述。

明太祖登基后,曾两次临幸被称为“开天首郡”的滁州,太祖敕建的“柏子潭神龙效灵碑”以及龙潭周边的恢弘建筑,成为具有皇家色彩的地标,四方宾客来滁,莫不至此顶礼膜拜。两京古驿道滁州清流关上刻着四个大字“金陵锁钥”,凸显滁州对南京的拱卫作用。我们从朱元璋的《感旧记》中,读出了他对滁州的深厚感情。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下诏在滁州设立管理全国马政的中央机构太仆寺,永乐十九年改称南京太仆寺,寺署在滁二百七十年,直到明朝终结。

与滁州南京遥距千里的安顺,屯堡人的先祖认同是对明皇正统文化的尊崇,“先祖来自明朝南京凤阳”的群体认知,其实质是对汉文化一统的追求和坚守。“龙腾马跃”是明初王朝的蓬勃气象。南京有龙江,滁州有龙潭,安顺有龙宫龙井。滁州军民养马,安顺军民屯田,同为巩固大明江山。屯堡地戏表演的内容都是征讨叛逆、金戈铁马捍卫汉统江山的故事演绎,儒家文化的忠君报国作为精神支柱。我们从中也许能感受到,屯堡人为什么能够六百年坚守大明统续的内在动力。

群体移民、迁客流寓,形成南北融合的地域风景

江淮之间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向为历代移民迁徙的通道,也是明文化的走廊。从某种角度说,宁滁安三地都是历史形成的移民城市。

江北文化名山琅琊山,在南北融合的历史上成为一座地标。“琅琊”作为古老的地名,在山东胶南临沂一带由山名、县名、郡名、国名而演变。永嘉元年(307年),世袭“琅琊王”的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衣冠南渡”,与王导等人一度驻扎江北涂中(今滁州)西南的摩陀岭山中,谋划南立之策。唐代滁州刺史独孤及在《琅琊溪述》一文中说:“按《图经》,晋元帝之居琅琊邸而为镇东也,尝游息是山,厥迹犹存,故长夫(李幼卿)名溪曰琅琊”。宋《太平寰宇记》载:“琅琊山在(清流)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东晋太兴三年(320),晋元帝在江乘县侨置琅琊郡,前后存在了250余年,其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南京下关和栖霞全境,以及句容的一部分。

移民的结果改写了区域经济文化和社群的历史,催化了南北融合。明初朱元璋组织大规模移民,十数万江南移民解至帝乡凤阳,称为“编民”,凤阳花鼓就是移民的产物。安顺屯堡则向世人展现了一道独特的延续时空的明代移民文化风景。

移民之外,江淮两岸也是历代流寓文化区域,明代南京尤为迁客使臣、商旅行者的集散地。滁州“南北冠盖之所经”,游宦、商贾、驿使、差夫纷至沓来,拓展了京都与地方的信息链接、开阔了官僚缙绅之间人文交际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抗战和新中国建立前后,一批滁人随军转战或迁徙云贵,成为定居于黔的新移民。

崇文重教,重视科第与教化并行的儒学风气

三地在宋明理学正统文脉引导下,明清两朝都建有官学、书院和义学。江南贡院兴盛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全椒南谯书院、滁州阳明书院、南京新泉书院,明中后期声名远播;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安顺文庙被称为“黔中儒学圣殿”。创设于清康熙三十年的安顺双明书院,是黔中书院的代表。在宋明理学的传播中,值得重视的是王阳明先生曾过化三地,播下心学种子。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是阳明学生成的第一阶段,正德八年到九年,王阳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在滁州琅琊山下讲学,这是阳明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王门游学从滁州发端,走向大江南北。

明清两朝,三地都不乏乡贤名宦教化善政。太平军战后,曾国藩等中兴名臣在南京复兴文教。胡林翼曾任安顺知州。晚清名士薛时雨在杭州和金陵主办书院,在江南士子中培育了一大批经国济世人才。近现代滁人在南京和贵州的人文建树:吕彦直设计中山陵、胡竞铭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方志均补写灵谷寺建国大纲。张汝舟先生在贵州治学数十年,堪为天文历法的一代宗师,张振佩、张新民父子执教贵大是为当代著名史学家。

崇尚山水林泉,寓景寄情的诗性表现

宁滁安三地山水嘉盛,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使得文化有了优雅的寄托。明中期以后,“杏花春雨江南”的柔风逐渐浸染到江淮之间。以瀑布溶洞为主题的安顺山水奇观,以及屯堡人家的山寨石屋更标志着独特的诗与远方。从留都而出的士大夫们带着江南的风华,更多了一些人性和自然的追求。他们往游于中都、滁州、南京之间以及大西南,留下很多文化遗迹,纪文刻石,咏物寄情,或评论时势,感慨人生,表达他们对先贤的敬仰,对天然山水的钟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近代流寓贵州 的凤阳籍画家刘知白(1915-2003),以黔域山川为题材,潜心创造了中国泼墨大写意山水画新技法,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结 语

宁滁安三地的历史文脉相因相陈,同中有异,构成了明文化走廊中丰富多彩的篇章。三地的人文遗产中,尚有诸多有价值的史迹、文物、文献有待于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探寻研究这些宝贵遗产,促进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三地区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新时代实现古今文脉与城市灵魂的沟通,促进三地经济文化社群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进步!

来源:滁州市委网信办

初审:邓忠航

审核:王琼 审签:王青

投稿邮箱:czrbxmt@126.com

点亮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古老根脉绽放时代之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美好滁州
美好滁州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24256文章数 1704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