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爱打桥牌,而且牌技非常高超。他打得更好、更精彩的是另外一手牌,中国改革开放之牌。
10年特殊时期结束后的第二年,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
刚刚从乱象中刹住车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处于悬崖边缘,稍有不慎,就有掉落万丈深渊的危险。
虽然已经是73岁高龄,但是邓小平以最大的热情、大无畏的精神、惊天动地的魄力和吞天纳地的胸怀,排除重重阻挠,破除思想禁锢,推动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展现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的雄才大略。
这是一场恢弘的历史变革,涵盖了工业,军事,农业、外交和文化教育等与亿万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他熠熠闪光的创新思维,迄今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
20年太久,只争朝夕
从法国勤工俭学的寒门学子到百色起义的领导者,从中央苏区省委宣传部长,到降职为普通巡视员,从长征路上籍籍无名的报社主编到中原野战军威震天下的政委,邓小平经历了无数的战火和斗争的洗礼,磨练出坚如磐石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人生中的每一次危机,他都破茧而出,并创造出更大的功绩。如今他要再一次带领中国摆脱贫穷,走出危机。
1960年,中国钢铁总产量与日本齐平,但是到70年代末期,20年不到的时间里,日本的钢铁产能猛增40倍,而我国仅仅成长了17%!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最大的钢铁厂,新日铁君津制铁所。
在这里,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和现代化企业管理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慨地说道:“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尤其当他看到薄如纸张的易拉罐工艺时,更是叹为观止,要知道,当年我国仅能制作粗大的钢铁制品,生产剃须刀片都成问题。
邓小平放低国家元首的身段,诚心邀请新日铁会长稻山嘉宽到中国投资,帮助中国建设最先进的钢铁厂。
邓小平的诚意感动了稻山嘉宽,第二年他就来到上海考察,帮助中国建设钢铁厂,并在日本工厂培训上千名中国技术人员。
历经7年,从日本进口全套装备和技术的上海宝山钢铁厂正式投产,11年后全部完工。
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从1978年邓小平访日算起,仅用了18载。
如今,我国的钢铁年产量占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一半多,更是能生产厚度为0.015毫米的“手撕”钢,仅为普通纸张厚度的4分之一。
邓小平还参观了松下电器,日产汽车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盛情邀请他们到中国投资。
80年代初中期,日本企业大举来到中国,不但带来了技术,还有当时最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我国的管理制度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积极的影响。
1987年9月8日,注册资本6千7百万人民币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成立。那个年代,松下电器的广告铺天盖地,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理念。
带给邓小平的不只是日本的企业,还有日本的高速铁路。他在参观途中搭乘了日本的新干线特快列车,时速240公里,是那个年代的世界之最。
而当时我国只有绿皮列车,晚点几个小时是常事,尤其在节假日,在途中被堵十几个小时都不足为奇。
邓小平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和世界在推着我们跑,中国需要跑。
今天,我们的高铁时速已达350公里,不但世界最快,还建有全球最长的运行里程。
工业企业的建设离不开钱,钱从何来?只有依靠引进外资。
如何引进外资并合理运用,既要造福于民,又要为国家创造财富,还能让外资获利?
达成三赢的局面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此前并无先例。
邓小平再一次带头虚心向别国学习,他选择了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
引进外资,互利共赢
1978年11月中旬,邓小平出访新加坡,特地参观了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这是亚洲最早利用外资的工业园,也是开发最成功的园区。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从马来西亚独立后出来后,工业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小,国内资源匮乏,失业率高,几乎具有贫困国家的所有弱点。
穷则思变,李光耀政府执政后,决定开发工业园吸引外资。裕廊工业园区本来是一片荒芜之地,1961年开始开发,国家移山填海,修路造地,投资基建和港口建设。
园区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逐步扩大,形成了钢铁、纺织、玩具等名门繁多的工业体系,各类中小型工厂企业纷纷选址于此,成为亚洲最富活力的经济特区之一。
邓小平登上工业园区最高的山上,来到一座5层楼的屋顶,鸟瞰整个工业园,并与园区管理官员做了深入的了解和调研。
在李光耀的支持下,新加坡官员没有隐瞒成功的秘诀,详细介绍了工业园内外国企业怎么赚取利润,国家怎么收取税率,员工怎么赚取劳动所得,工厂又如何带动周边产业的繁荣等等运作机制。
就是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规划已经有了初步的大胆设想。如何吸引外资,利用好外资,成为邓小平的工作重心。
后来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搞基础建设,中国最生机勃勃的经济特区就有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初创期的影子。
不仅如此,深圳特区还有了自己的创新,走出了出租土地吸引外资的道路,香港首先得到了这个消息,近水楼台先得月,港商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深圳特区是成功的,1984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南巡,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路子是对的。
后来国内的工业园如雨后春笋,遍地开放花,与邓小平的新加坡之旅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