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各区发布了“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涵盖了行政区未来的定位、经济、人口、教育、交通、重点片区、生态等多维度的发展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文件都提到了各自辖区内的重点发展片区。也意味着,未来12年,这些区域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居住环境也能得到更大的改善。
Ps.更详细的规划文件,我都打包在资料包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扫码加群,我会将资料包的下载链接发送给大家。
罗湖
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01发展规划
构筑全方位开放格局,实施“中优”、“东 进”、“南联”、“北拓”的区域发展策略;构建 “两轴两带三心四片”的城区开发格局, 统筹划定控制线,实现罗湖全域均衡协调发展。
两轴:中心功能拓展轴丨深港东部创新发展轴
两带:南部综合服务带丨北部创新发展带
三心:罗湖综合服务中心丨清水河产业创新中心丨大梧桐生态创新中心
四片:银湖片区丨布心-水贝片区丨新秀片区丨莲塘片区
02居住规划
到2035年,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达到30%, 新增居住建筑不低于420万平方米;
新增供应住房中保障性住房的套数占比不小于60%;
多渠道供给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青年人、创新人才、低收入人群等群体的居住空间。
福田
行政金融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重要基地
01发展规划
行政、文化、金融商务、国际交往中心、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基地。
打造“一核三极融圈”的城市开发格局:
一核:福田中心区,细化提升高端商务、国际交往、公共文化、消费商圈等综合服务配套水平。
三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聚焦战略平台建设,集聚高端金融、时尚消费、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功能。
四个“业创居游”复合活力圈:河套深港科创圈、香蜜湖—车公庙活力圈、环中心公园时尚创新圈、梅林宜居宜业生活圈。 统筹联动区域要素,加强功能混合,提升城区活力。
02居住规划
增供给:加大居住空间供给,到2035年,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
优布局:引导新增居住空间布局,加大“三大新引擎”及其周边地区的住房供应力度, 促进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紧密融合。
调结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市场商品住房、公共住房的供应。
南山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引擎
01发展规划
“世界级的创新之都、现代化的宜居之城、国际化的魅力之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典范标杆。
构建深圳市的科技创新中心、商务金融中心、高等教育中心,国际航运枢纽,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和都市休闲旅游基地。
联合前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引擎,构筑“双核双心、两轴三片”总体格局:
双核:深圳湾CBD、前海城市新中心,作为市级功能中心承担城市综合性服务职能。
双心:西丽中心、蛇口中心,作为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及产业升级辐射功能。
两轴:科技创新轴、总部经济轴,有效联通外部优势资源,强化协同发展。
三片:北部协调发展示范片区、中部创新发展示范片区、南部国际化滨海城区,承载辖区特色战略功能。
02居住规划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增加住房供给,以“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发展,与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密切对接。
在就业集中区及其附近增加住房供给,改善职住平衡。
宝安
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
01发展规划
携手前海,推动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
落实前海、临空经济区等重大空间发展战略,坚持轴带引领,深度融入“黄金内湾”发展格局,推动构建“两心三特、两轴四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开发格局。
两心:均衡城市结构前海中心、宝安北中心,作为市级功能中心承担综合性服务职能。
三特:引领高质量发展依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城市功能节点。
两轴:融入内湾格局落实前海深改方案,推动宝安大道沿线地区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区的发展质量。
四带:推动区域协同依托跨江通道、区域性干道、交通干线,塑造科技创新协同带
02居住规划
盘活存量资源,探索利用城中村、老旧小区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等发展规模化租赁住房。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按照4:6的比例保障商品住房公共住房的供应。
构建南北均衡、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宜居城区。提升南部地区居住品质;大力增加北部地区住房供应力度。
龙岗
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深圳城市东部中心
01发展规划
深圳东部区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和绿色低碳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和文化体育交流中心。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深圳城市东部中心。
形成“一芯两核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格局:
一芯:高标准建设“湾东智芯”。发挥深圳国际大学园的源头创新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布局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及产业创新载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西核:高品质建设信息数字核。整合平湖中心、坂雪岗科技城、甘坑新镇三大片区,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级,高品质建设信息数字核。
东核:高水平打造低碳智造核。整合东部高铁新城、宝龙科技城、国际低碳城,充分发挥高铁枢纽效应,高水平打造低碳智造核。
多支点:整体规划、有序建设“两镇两城两谷”——云创小镇、龙园客韵文创小镇、布吉新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清林绿谷、横岗光学智造谷,形成全域平衡、功能协同的多点支撑格局。
02居住规划
增加住房供给,2035年龙岗区规划新增居住建筑量不低于3940万平方米。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的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发展,与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密切对接。在就业集中区增加住房供给,促进产城融合。
龙华
中部区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01发展规划
围绕数字经济,建设深圳中部区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建成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一代高密度、高质量、高品质都市核心区。
未来将建成中部区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数字经济核心区、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特色化、数字化时尚消费活力区。
构建“一环一轴、双心多点”国土空间总体格。
“一环一轴、双心多点”的格局中,双心为龙华市级功能中心、北站城市功能节点;一轴为龙华城市发展主轴,重点片区与功能节点指九龙山等重点片区和黎光等功能节点。
02居住规划
构建多元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不断完善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老旧区域以有机更新为抓手,新建区域以片区开发为抓手,逐步促进产城融合。
坪山
东部区域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01发展规划
持续优化城区空间结构,以整体均衡、重点突出为战略导向,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支撑,构建“一核两带四区”的城区空间格局。
一核:坪山中心,承担深圳都市圈东部区域的产业服务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两带:城市综合发展带,科技创新产业带,全区各功能中心和功能节点之间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发展主轴线。
四区:中心城区、高新片区、碧湖片区、生态片区,结构均衡功能差异化协同的功能片区。
02居住规划
落实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大住房供给规模,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引导居住空间合理布局持续提升住房品质,实现“住有宜居”。
光明
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
01发展规划
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02居住规划
光明
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重要的区域性功能中心
01发展规划
构建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02居住规划
盐田
东部滨海区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01发展规划
构建“三带、三心、三组团”的城区开发格局。
02居住规划
适配多元住房需求,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大鹏新区
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01发展规划
三城二湾一组团,多点联动,全域统筹。
02居住规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