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034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5060字,配图20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3年5月12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里,欢迎延伸阅读。
接上期()
在第33师团和第55师团分别在东西两线逼退当面中英盟军的同时,早在3月17日就增援到仰光的两个新的日军师团和两个战车联队怎么迟迟不见动静?实际上,此刻因手头兵力倍增的饭田祥二郎已经在酝酿进行一次大规模会战,将中英军队一网打尽。但在此之前,战车第1联队还要解决一个技术问题。
图1. 模型作品,九五轻战和九七中战改之对比
图2. 马来亚作战时的九五轻战,车身和炮塔上都增加了树叶伪装,标注为1942年1月28日,本照片似乎是从视频中截取,从仅出现九五轻战来推断,可能是战车第14联队
在3月4日发生的勃固坦克战中,战车第2联队的4辆九五轻战被英军坦克击毁,一边倒的结果让第15军大为震动。九五轻战定型列装于1935年,最大装甲厚度仅12毫米,而对手的M3轻型坦克于五年后的1940年才定型,1941年量产,自重12.9吨,几乎是九五轻战的两倍,炮塔正面防盾厚度达到51毫米,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到44毫米,远超九五轻战主炮的穿甲能力。
此外,M3轻型坦克的主炮为M6型37毫米坦克炮,由M3型37毫米反坦克炮改进而来,在45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超过60毫米!尽管坦克自身的重量比九五式重很多,但凭借262马力的充沛动力,M3能够达到58公里/小时的高速。在各项性能对比上,九五轻战都劣于M3轻型坦克。
图3. 战车第1联队第3中队的32号九七式中战车模型彩绘
图4. 还是战车第1联队第3中队的32号九七式中战车彩绘,鉴于这辆车出镜率这么高,很可能是有过“突出”表现
图5. 战车第1联队第3中队的31号九七式中战车彩绘
因此,摆在新抵达仰光的战车第1联队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日军最新锐的主力战车——九七式中战车,是否能够战胜M3?
现实情况是:九七中战的主武器配备也不是为了攻击坦克而设计的!自一战后期开始接触坦克以来,日本陆军一直将其视为步兵支援武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人员及无防护的火炮等“软目标”,而不太强调对付带壳的“硬目标”的能力。九七中战装备一门短身管(18.4倍径)的九七式57毫米战车炮,该炮是八九式中战车所装备的九零式57毫米战车炮的后续改良型号,主要用于在近距离摧毁机枪火力点、土木工事及压制步兵火力。1937年3月由陆军造兵厂大阪工厂试制完成,随后进行了大约半年的各种射击测试,至12月18日确定为制式武器。
九七式57毫米战车炮在发射榴弹时的炮口初速从九零式的355.3米/秒提升到420米/秒,炮身后座力行程长度由30厘米减少到25厘米,使得车内操作性更为良好。身管内径与九零式同样为18条右旋膛线,发射速度为每分钟10发,但经过训练熟悉后可以继续提供到每分钟15发左右。
图6. 九七式57毫米战车炮(从右后方角度)结构图
图7. 九七中战中的乘员位置及主炮炮弹存放位置示意
图8. 可能是试制阶段的九七式战车炮穿甲威力数据
在实战状态下,九七式中战车共携带120发炮弹,其中80发为榴弹,40发为穿甲榴弹。为了追求弹药的通用性,九七式战车炮能够发射与九零式战车炮相同的两种弹药,即九〇式榴弹和九二式穿甲弹。九〇式榴弹内装250克炸药,九二式穿甲弹也可装载103克的炸药,不过该型穿甲弹弹体较薄,结构强度不足,因此穿深也很差。在45米距离上,九二式穿甲弹只能打穿30.4毫米的钢板,在350米的距离上,穿深只剩下25.7毫米。当然,由于测试使用的钢板存在差别,这类穿深值也仅供参考。
图9.此图模拟了九七式战车炮瞄准镜观察200米外行驶中的M3轻型坦克。九七式57毫米战车炮的瞄准镜倍率为2倍,便于从近距离射击小目标,横向十字线上没有刻度
图10. 日军九七式中战车和美英军装备的M3轻型坦克性能对比图
此外,九七中战的火炮瞄准具放大倍率仅为二倍,且镜头中的十字分划线上仅有垂直方向上有测距的刻度,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刻度,这意味着炮手很难对移动目标进行瞄准。如此低的放大倍数适合战场观察,但不适于远距离的精确瞄准。
防御方面,九七中战的车体最大装甲厚度为25毫米,炮塔防盾厚度为50毫米,不足以抵挡M3主炮武器的攻击。
九七中战的发动机功率仅为170马力,时速为38公里/小时,远低于M3的50公里公路最大时速。
图11. 坦克世界中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带有英军在北非的涂装,这种坦克从性能上来说全面超越九五轻战,比九七中战也不落下风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九七中战设计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各国的主要坦克装备都还处在炮多甲薄的思路上,苏联、法国等装甲大国还沉迷于设计多炮塔战车,坦克的主要功能也定位于支援步兵进攻,需要完善的射界和凶猛的支援火力。
只有在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后,德国的闪击战集中使用大量装甲兵器,实现了对分散装甲单位的围歼之势,坦克之间的交战愈加频繁,刺激了欧洲交战各方迅速加强坦克的防护力和穿甲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二战爆发前,各国的坦克发展思路都更多沉迷于支援步兵突破敌方阵地(也就是一战末期坦克的主要作用),而没有意识到以坦克围歼坦克的迫切性,即使是闪电战的发明者德国装甲兵,其装备也谈不上有多大优势,都是在实战中催生了兵器的大改进和大发展。
图12. 二战爆发初期的德国装甲部队,装备仍然以一号、二号轻型坦克为主,坦克兵佩戴帽檐较宽的老式坦克帽
图13. 画作:波兰战役时期的骑兵对阵坦克,这里的德军坦克的画风比较卡通,事实上,波兰骑兵并无手持长矛冲锋的记录
日本陆军原本也有类似的经验,1939年中爆发的诺门罕冲突中,日军战车在与苏军坦克的交锋中居于下风,即便是新锐服役的九七中战也不敌苏军的反坦克炮和装备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或装甲车。深受刺激的日军开始着力提升自身装备的反坦克能力,在九七中战的车体基础上,换装穿甲能力更强的一式47毫米战车炮,这就是后来的九七中战改。不过,九七中战改的首次亮相是在1942年5月的科雷吉多岛,并未来得及增援到缅甸战场。
图14. 装备一式47毫米战车炮的九七中战改,总产量930辆,其穿甲能力勉强达到了47毫米速射炮的水平,其首次亮相是在进攻菲律宾的科雷吉多岛时
图15. 九七式中战车改模型彩绘
从1941年秋季开始,日本陆军战车学校也强化了坦克战的研究和教学,并十分关注欧美坦克的技术发展,在M3轻型坦克刚刚服役时,战车学校就收集了情报资料并向各战车部队进行了通报。不过,要真正找到克制M3的方法,仅凭书面资料是不够的,还要有实战的体验。
战车第1联队在开赴缅甸时只能用现有装备九五轻战和九七中战凑合着对付,为了拿到第一手的数据并制定合理的战术,第15军决心利用在缅甸缴获的几辆相对完好的M3轻型坦克进行实弹射击实验,并指定由战车第1联队组织实施。
4月13日,实验在仰光进行,出于保密考虑,只允许军官到现场观摩,第1联队从下属各中队抽调了3辆九七中战及优秀射手参加,联队长向田宗彦大佐亲自坐镇指挥。
图16. 九七式中型坦克炮塔内部结构图(部分为推测)。炮塔内有车长与炮手2人乘坐。如果是指挥官车,指挥官也在炮塔内。炮弹的装填由炮手或车长视状况操作。1、九七式57毫米坦克炮炮管。2、主炮摇架(内部有驻退复进机)。3、瞄准镜;4、扳机和握把;5、头部护垫;6、炮弹壳收纳袋;7、方向转轮;8、炮塔旋转驻止手柄;9、车长潜望镜(在战斗中容易被打坏,而且操作不便,通常不安装);10、炮弹固定环;11、重机枪用瞄准镜;12、九七式车载重机枪;13、机枪弹壳收纳袋;14、炮手;15、车长
实验开始后,首先使用穿甲弹在500米距离上射击,虽然所有炮弹都准确命中目标,但无一击穿。第2中队长曾原大尉用困惑地语气说道:“是不是误用了演习使用的代用弹?”
随后,射击距离缩短到200米,所有炮弹仍然都被弹开了,目标还是没有遭受明显破坏。
接下来,日军使用M3轻型坦克向作为靶标的另一辆M3开火——炮弹轻松洞穿了目标的装甲!
看着美制穿甲弹在目标装甲上留下的弹孔,实验现场陷入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一种阴郁压抑的气氛所包围。战车第1联队第3中队的一名小队长寺本弘中尉回忆,在场的军官都沉默不语,联队长向田大佐脸色铁青。向田是1936年7月新型坦克研究审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曾亲自参与九七中战的研发审核。寺本弘在战后撰写的《战车队杂物语》中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每个人的心中突然响起了碎裂的声音,那是对九七式战车的信心被击碎的声音啊!”
图17. 九七中战的CG作品,炮塔上的假名表示这辆车的原型可能是千叶战车学校用车
寺本突然想到之前在马来半岛作战时九七中战被英军大口径榴弹击中,导致装甲接合部发生破裂的的情况,于是通过他的中队长山根大尉向联队长建议直接使用榴弹对目标射击。向田大佐批准了寺内的建议,于是九七中战从200米距离上向M3轻型坦克集中发射榴弹,有10发榴弹连续命中炮塔侧面。
在10发九〇式榴弹的反复轰击下,M3轻型坦克炮塔侧面38毫米厚的装甲终于出现了30厘米的裂痕,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让实验现场刚才的沮丧气氛为之一振,也仿佛让日军抓住了一颗救命稻草。
根据实验结果,战车第1联队制定了相应的战术:一是要确保数量上的优势;二是必须以部分兵力引诱或限制英军坦克的行动,主力从目标侧背发起攻击;三是一旦进入距离目标300米范围内,以一个小队(3辆战车)对付1辆英军坦克的方式展开战斗,采用榴弹集中射击的方式尽量摧毁目标。
除了上述战术外,还有激进的军官提出利用M3车身较高的特点实施近身战斗,采取自杀式撞击战术将其击毁。日军高层并不反对采取撞击战术,但将其作为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最后手段,同时还向各个车组分配了磁性反坦克雷,以备近身搏斗使用。
图18. 模型彩绘:九七式中战车(增加装甲型)
虽然近距离使用榴弹密集射击的战术从纸面上看是可行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姑且不论日军坦克能否成功抵近到距离目标200米范围内——毕竟M3轻型坦克的主炮可以在远距离上轻松击毁九七中战,就是保持数量优势也很难做到。英军第7装甲旅的编制坦克数量达到114辆,日军情报机构甚至判断该旅有150辆M3——这个兵力数量远超战车第1联队的50辆的兵力,考虑到日军习惯将战车部队分散配属于步兵部队,因此在实战中日军的战车分队更难以凑出数量优势。
参加实验的军官们在返回部队后将实验过程以及对付M3轻型坦克的对策传达给下属士兵,大家都受到了不小的心理冲击,但在寺本中尉看来士兵们的士气并未消沉,他回忆道:“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坦克的经验,对实际情况也不太清楚。”
图19. 二战日军的宣传画,似乎是表现邱胖子代表的英国殖民者趋势着被炮灰的三哥(注意士兵们都戴着镣铐)上战场,自己却掠夺走大量财富(牛车驮着米字旗包裹),三哥的女人在哭泣自己骨瘦如柴的亲人
面对一场必将到来的艰难战斗,战车第1联队官兵的情绪既没有像联队队歌歌词中“运气常伴一联队”这样的乐观,也没有像日后战车兵吟诵的打油诗《战车节》中“在‘棺材’中战死连火葬都省了”之类的哀怨,联队上下都紧张而平静地进行作战准备。
4月24日,战车第1联队第2中队被加强给步兵第18师团的先锋部队,沿着仰光-同古-敏登-敏铁拉-曼德勒的道路一路追击而去。
图20. 1942年3月15日,日军第15军“曼德勒会战计划”示意,在仰光登陆的战车第1联队大部被配属给中路的第18、第56师团,沿着通往曼德勒的道路一路追击而去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