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去掉叛贼、魔头等标签,史思明也算是个军事天才!
史思明治军打仗,类似于后世蒙古军。
有三个主要特点:
1、军令极严,但同时赏罚也非常得公正。
2、用兵特别的诡诈。
3、用兵凶残(比如每攻陷城池,把妇女奸淫殆遍,财物抢掠一空),并且善于运用这种凶残来鼓舞士气。
用士兵的话来形容,那就是跟着周王(史思明封号)打仗就是痛快!
几乎无往而不胜。
直到碰见他的天然克星——李光弼。
01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史思明的大军进攻河阳。
守河阳的是大唐李光弼,双方隔着一条黄河,对峙多时。
叛军骑兵骑的是塞外良种高头大马,且全是公马,力气大,速度快,气势如虹。
战斗间隙,叛军赶着马到河里洗梳放牧,也炫给唐军看:我们的马,多么雄壮!
李光弼计上心来——
一天,叛军的军马又来洗澡。
突然,河阳城门大开,冲出一群马来,全是母马,跑进河里,公、母马兴高采烈,成双成对地嬉戏。
过了一阵,河阳城里又传来马驹急切的嘶鸣声。
母马听到马驹呼唤,回身就往城里跑。
公马正和母马在兴头上,也游过河,追逐母马跑向城。
牧马的叛军这才发觉不对,拼命阻拦,可发情的马儿哪儿拦得住!
就这样,一千多匹上好良马,落入河阳唐军手里了。
好一招“美马计”。
河阳有三座城池,分别位于黄河的南岸、北岸和河中,以浮桥相连。
痛失良马的史思明气急败坏,史思明点燃火船,企图烧掉浮桥,隔绝三城联络。
谁知,李光弼早有准备,他放出一批绑了铁叉的长杆,钩住火船,让它们靠近不了浮桥。
一击不成,史思明再率军到河清,想切断李光弼的粮道。
李光弼率军前出野水渡准备防御。
可到了晚上,李光弼就率军回了河阳。
临行前,嘱咐守将雍希颢:
“史思明麾下有三个万人敌——李日越、高庭晖、喻文景。史思明今晚必然从他们仨里面挑一人来偷家;贼来,你不要主动跟他们打;等贼投降,就把他带回来。”
雍希颢一脸懵逼:……
诸将(小声逼逼):什么乱七八糟的,将军说胡话呢吧!
李光弼:你们不懂史思明!
果然,史思明叫来李日越:“李光弼擅长依城防守,不善野战,你带五百人去偷袭李光弼,不能取胜就别回来了!”
李日越:……
晚上,李日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地来到唐军大营。
李日越:李光弼人呢?
雍希颢:早走了!
李日越:那你谁?!
雍希颢:雍希颢!
原来,李光弼提前得知了史思明偷家的计划,便将计就计。
李日越:草!我抓雍希颢回去,也是个死!还不如投降算了~
雍希颢带他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厚待。
高庭晖听说李日越投降之后获优待,羡慕嫉妒恨,于是也跟着投降了~
而这还是李光弼的最大战绩......
02
最大战绩在至德二年(757年),史思明率各路军近十万,要拿下太原, 逼近唐肃宗所在的灵武,动摇大唐的根基。
太原城破旧,来不及加固,城中守兵不足万,且多为老弱。
李光弼发挥才智,造投石车,挖战壕挖地道,又一会儿诈降,一会儿偷袭......
把史思明玩得智商不够用。
这时,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史思明为争权,又得到安庆绪的命令,自己回范阳去,留下部将蔡希德攻太原。
蔡希德更不是李光弼的对手,加上叛军内部不团结,双方攻防到这年二月,李光弼派出敢死队猛攻,大破叛军,斩首七万,取得太原防守战的全面胜利。
这是安史之乱以来,唐军取得最具战略意义的一场胜仗。
相当于二战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03
历史上,李光弼名声不如郭子仪响亮,但军事才能上他应该是第一。
郭子仪从相州之战后,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剥夺了兵权,由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全程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
当年,大唐第一名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就断言:
“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将来继承我用兵方略的,就是李光弼。
不过,在个人德行、智慧上,郭子仪甩他几个区。
郭子仪和李光弼,原先两人都在朔方军任职,互相不服气,吃个饭都要挤兑一下。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提拔为朔方节度使,是李光弼的顶头上司。
李光弼直接找老郭说:“请放过我的妻儿!”
但郭子仪拉着老李的手:“国家现在这么危机,没有你怎么行?”
两人尽释前嫌,共同谋划。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光弼和郭子仪一道,与安史叛军展开极其艰苦的战斗,胜多负少,终于在代宗期间,平定了安史之乱,再造大唐。
04
大唐的将军中很多是胡人。
李光弼是契丹人,李是赐姓。
他骨头里还是胡人脾气,很真爽,弯弯绕的事情,做不来。
李光弼初任太原节度使时,手下有个朝廷的崔御史,跋扈嚣张,目无纪律。
李光弼大怒,把他关了起来。
正在此时,朝廷使者来了,鼻孔朝天问:“崔大人在哪?”
李光弼:“犯了事,关在牢里。”
使者把诏书拿出来:“现在他可提拔喽(诏书任命崔御史为御史中丞)。”
李光弼铁个脸:“崔大人是御史,我就杀一个御史;他是中丞,我就杀一个中丞;就算他今天拜为宰相,我就杀一个宰相。”
使者吓得不敢说话,收起诏书开溜。
李光弼把崔御史斩首,威震三军。
但朝廷那里,他被记上了一笔。
安史之乱期间,唐军渐渐占上风,朝廷急着收复东京洛阳,一再催促进攻。
李光弼以为时机不到,不同意。
但架不住命令,只好进兵,结果造成大败,连长安也再次沦陷。
李光弼更加不信任朝廷中的权臣、宦官。
05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大将仆固怀恩(也是胡人)因为不满鱼朝恩、程元振等人弄权,叛变,引吐番、回鹘进攻长安。
代宗儿狼狈逃往陕州,召在徐州练兵的李光弼快快前来救驾。
李光弼不懂,因为他与程元振不和。
李光弼害怕遭遇和郭子仪同样的下场,被夺职。
朝廷倚仗李光弼为后援,故此也不敢加罪于他。
后来唐代宗第三次下旨,李光弼依然装聋作哑。
郭子仪一生遭受的陷害远比李光弼严重,他两次被解除兵权,甚至连自己的祖坟都被鱼朝恩挖了。
但是郭子仪始终没有改变对皇帝的忠诚。
后来还是郭子仪平了叛乱,代宗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
李光弼仍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拥兵自保。
06
李光弼的这几次表演,手下将士都看在眼里。
在国家、皇帝需要你的时候,你李将像自私的狠哟!
原来对他忠心耿耿的老部下,心里松动了。
比如,手下大将田神功,本来处处唯李光弼马首是瞻,宝应二年的危机,李光弼不去,田神功带着自己的手下赶去陕州护驾。
回来对李光弼就不那么客气了。
对于军人,没有什么比这更屈辱的了!
李光弼有点后悔,有点惭愧,但更多还是恼火。
第二年,抑郁成疾,去世。
谥号和岳飞的一样——“武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