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与颠倒
M a s k i n g A n d R e v e r s i n g
《简易斋话旧·堞庐诗书画册》
文|梁鸿
编者按:【简易斋话旧】简易斋主人梁志斌(1936-2021),北京生人,诗人、书画家。生前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自1962年起,拜访过彭八百、陈云诰、钟刚中、郭风惠、秦仲文、王雪涛、吴玉如、郑诵先、李苦禅、吴镜汀、孙荣彬、萧劳等京派名家,目睹过诸家创作之风采,谈诗问道,受益匪浅,用简易斋主人话说,“此乃一生之幸也!”这里所记录的都来自简易斋主人梁志斌口述,笔者梁鸿系梁志斌之女。
郭风惠六十七岁像
今年正值郭风惠(1898-1973)去世50周年祭,简易斋话旧即从一本册页开启……
堞庐诗书画册
简易斋初稿
壬寅之初,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梅兰芳艺术展”中,人们了解到站在梅兰芳身后的两位功不可没的文化秘书——言简斋和许姬传。这两位宿儒与简易斋主人、家父梁志斌有何关联呢?笔者听父亲梁志斌聊起过《堞庐诗书画册》的一段过往,记录着特殊年代里几位宿儒之间的翰墨交集和精神慰藉。言简斋为册页书耑,“堞庐”乃郭风惠斋号。许姬传题写“仙露明珠”,彰显帖学功力;周铁衡题写“堞庐三绝”,蕴含金石气息。南帖北碑,风格迥异。
一、关于郭风惠
郭风惠创作
有“河间才子”之称的郭风惠以诗文见长,兼善书画,是曲高和寡的小众宿儒之典型代表。年轻时因诗才出众得到了近代教育家严范孙给予“北方健者”之誉。1941年于上海出版了《风惠楼诗賸》,由傅增湘题写书名。后来大量的诗词手稿多毁于各种运动。桐城派诗人吴北江评价其诗“前后五百年无人可及”,虽有文人喜用的溢美之嫌,但仍可佐证郭氏在诗坛被高度认可之程度。郭风惠也因此与张伯驹、言简斋、许姬传等诸多诗词道友唱和往来,也才有了完成于1965年的这本册页的故事。
郭风惠 岁寒三友
郭风惠 天寒有鹤守梅花
郭风惠一生诗书相结合,偏爱颜真卿与何绍基,对二人的书法情有独钟,有诗为证。其一“虞褚风流亦巨宗,簪花美女笑啼工;老夫懦过娄师德,偏爱刚强拜鲁公。”意思是尽管虞世南、褚遂良的字风流妩媚,堪称大家,但郭本人依旧偏爱刚正不阿的颜鲁公和端严饱满的颜体字。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牌匾即出自郭风惠之笔,尽显颜字伟岸气象;其二写道“临池每忆儿时事,习罢诚悬习鲁公。南帖北碑多涉猎,腕中有鬼爱蝯翁。”28字概括出自己的学书历程,也强烈表达出对蝯翁何绍基的钟爱。启功说郭先生是“用学问在写字,写的也都是学问”,这并非是空泛夸词,而是指郭师擅写自书诗。拜观册页,可窥一斑。
郭风惠“自我简介”
册页中郭风惠有关“自我简介”一帧,是他颇具辨识度的鸡毫创作。鸡毫笔的笔质极软,笔锋易散,不易收束,且摄墨力强。如果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是很难做到运用自如的。或篆隶或行草,他都喜用鸡毫创作,笔底如屈铁盘丝般劲健老辣,常落款“风惠试鸡毫”,以示甘苦和自信。这是郭风惠在书法领域里不可不说的可贵探索与贡献,将生纸软毫的淋漓发挥推向新高度。
郭风惠的鸡毫行草源于篆隶之法和颜真卿行书,尤得力于《祭侄稿》《争座位》。他认为凡此文辞,忠贞正义,溢于楮翰,是“粗服倾城”。诗云:“何须旧拓中兴颂,一见麻姑便眼青,粗服倾城争座位,胜摊百本辨兰亭。”郭风惠巧妙地将颜真卿的《中兴颂》《麻姑仙坛》《争座位》等碑帖纳入诗中,阐发观点,背景正是1965年书坛上兰亭论辩之际。此诗彰显出诗人书家的才情与个性,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简易斋主人梁志斌说郭先生很自信,说话犀利。据说年轻时最擅演讲,也从不拿讲稿,嗓音特洪亮,爱说俏皮话,有感染力,也爱照相……后来受形势影响,说话不得放肆,郭先生只得谨言慎行,偶尔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才会流露情绪。郭先生在家写字满意时会说:“比试比试,看看北京的两个郭,到底谁写得好?”郭先生所说的“两个郭”是指郭沫若和自己。当时的郭沫若地位很高,出头露面题字的机会当然是许多写得好的书家所不及的,因此才有了郭先生所说的“比试比试”。郭风惠才高运蹇不服输,他常题“盛世园林足幽赏,老夫不怕踏冰霜”,正是这种个性的隐性彰显。用他自己的话说,“能用最软的笔写最硬的字”并以此形成了郭氏书法的独特风格。
二、关于许姬传
许姬传晚年
许姬传(1900-1990)江苏海昌人。梅兰芳文墨秘书。书香世家,深爱戏曲和书法,也擅长书画鉴定和文物收藏,与庞莱臣、吴湖帆、秦仲文、张葱玉等方家名流常有交集。1916年初识梅兰芳,时有往来;1931年二人正式合作,许姬传作为梅兰芳秘书,居住梅家,随行助力梅兰芳的各种活动,承担所有文墨事宜,前后整理出版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等。有关许姬传在戏曲方面的贡献,这里不展开叙述,只说许姬传之书法特色及与册页有关的内容。
简易斋主人梁志斌回忆当年拜访许先生情形时,甚为慨叹。当时因种种运动,许老被迫迁出梅宅,蜗居在北京张自忠路一带的胡同大杂院内,一间平房,家徒四壁。梁志斌带着郭先生给许先生的信,说明来意,请许先生为册页题句。许老耳背,但看信的反应还是相当快,当即就题。无奈的是,许老桌上无笔无墨,他让梁志斌找同院的邻居小孩子,借用小学生描红模子的毛笔蘸墨汁,在册页上题写“仙露明珠”……尽管生活十分窘迫,但曾经沧海且满腹诗书的过往,让这位老者提笔即是华彩!许先生又接着题写:“风惠道兄既擅临池,复精绘事,而诗尤隽逸饶风韵。此册为其弟子志斌所作,真传之其人矣。乙巳(1965年)三月海昌许姬传获观并题,时年六十又六。”这短短五十余字,准确精炼,高度概括了郭风惠诗书画艺之全貌和此册页之珍贵,可见许姬传毕生文墨之修养。观此册页者,无不为许老的“露”字击节叹赏,再现活脱了《圣教序》之“露”字。这是临时借来一支笔写成的,这才是令人感佩的真正大家。
仙露明珠
郭风惠与许姬传交情深厚。郭先生说,有时梅兰芳出国访问,需要带礼品画儿,都是许姬传请郭风惠代作。特殊年代,迫于生计,郭先生常替人代笔作画。郭先生还说梅老板待人很厚道,出手也大方。许姬传常年跟随梅兰芳,每到许母生日或春节时,梅兰芳都会送上不菲的礼金,以示问候和祝福。梅兰芳去世后,梅家遵其遗嘱,留许姬传继续住在梅宅,直至运动打破了祥和……
三、关于周铁衡
周铁衡晚年
周铁衡(1903-1968),斋号半聋楼,河北冀州人。早年随父赴沈阳做官,久居沈阳。因天资聪颖,自幼擅长绘画,经父亲朋友引荐赴京拜齐白石为师,17岁即为白石入室弟子。据简易斋主人回忆说,周先生可不是一般人,经历和学识跟郭先生相似,二人惺惺相惜。周先生是当地名医,以治病为业;而点染丹青和铁笔耕耘只是副业。擅长古琴,爱好古币收藏,被称为“辽东翘楚”。白石老人曾为其《半聋楼谈画》《半聋楼印草》赋诗作序:“谈画楼头人半聋,口谈还需手俱功。有人画里穷三昧,来看周家此巷中。”简易斋主人梁志斌因酷爱诗文,所以每忆起这些感兴趣的内容时,记忆力极好。周先生书法与白石书风神形兼备,从册页即可看出。他自刻闲章“木匠徒弟”,表明与白石老人一脉相承。在马国权所著的《近代人印传》中,于东北印人仅刊录三家,即周铁衡、王光烈和宁斧成,这也佐证了周铁衡作为篆刻家的造诣之高和影响之大。周先生诗思敏捷,时出妙句。郭先生眼界很高,但对周先生很佩服。所以才肯拿出册页让周先生看,才有了如下的一段记载。
堞庐三绝
周铁衡在册页上题“堞庐三绝,天机清妙,迥异时流。”其实“迥异时流”也正是周铁衡本人的艺术追求和个人特色。周字颇具金石气象,纵逸奔放,锐气夺人,令人过目不忘。周铁衡于1968年去世,他遭遇了什么?不得而知,也可想而知……唯一欣慰的是这本册页里留下了周先生特色鲜明的墨迹,一如其名。
周铁衡欣赏郭风惠的“诗不能雄画不奇,腕中蛇蚓待临池。有时欲死何能死,蚕老犹珍未尽丝”之诗句,表达他们对艺术的生死追求。后来当郭风惠得知老友去世后,也不便多言,给梁志斌写下此诗:“破晓衰翁拄杖行,人间天上太凄清;是怜是妒谁能解?月姊身边一小星。”这是郭先生留在人间的一首绝唱。
郭风惠有才有趣,奈何一生跌宕坎坷,晚境更是凄凉。他在给弟子梁志斌的信中写过“志斌,我以早死为快”。有关他的过往遭际,待“简易斋话旧”里一一道来……
声明:文章转载分享,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即行删除。
精彩艺术内容请关注本公众号!
点击进入商城小程序
可收藏您喜欢的艺术品或艺术衍生品哦!
往期内容导览
5
2
周松 • 化蝶现场 I 微展览NO.52
周正 • 明心见性 I 微展览NO.2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