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随着教宗权力的不断增长,教宗不断运用教喻以及派遣教宗使节干涉欧洲各国的教会事务。而此时亨利一世去世,斯蒂芬成为英国国王,教宗使节由斯蒂芬的弟弟温切斯特大主教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西奥博尔德(1139-1161)在英国教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坎特伯雷和约克之间的争执陷入停滞,与隐修院大规模增加,隐修运动兴起,英国教会结构多样化等都有一定关系。罗杰和贝克特(1162-1170)先后分别继任两大主教后,双方冲突有所抬头,双方就巡游时双方大主教十字架问题、教宗在英国常任使节问题以及加冕权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但是因为贝克特和亨利二世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两大教省之间的冲突并没那么彰显。
贝克特去世之后,双方之间冲突的内容更集中于大主教巡游另一教省时,大主教十字架是否可以在另一教省高举这一问题,双方以及双方教省的教众竟因此大打出手,有时严重妨碍了国王命令的传达。直到爱德华三世即位以后,双方大主教在国王的调解下,在威斯敏斯特签署了1353年协议,最后经由教宗名义上确认后,双方持续了数百年的冲突才最终得到解决。
争端的停滞
随着罗马教廷的权力在不断地增长,教宗运用教宗使节这一把双刃剑,不断干涉西欧各国的教会事务,在英国也是如此。斯蒂芬统治时期,因为他的王位靠罗马教宗的支持才能取得正统合法性,所以罗马教宗在英国的势力越来越大。一直以来在英国教会中发挥作用的杰拉西斯的政教观逐渐转向了格里高利观。兰弗朗克时期,他将自己视为国王的首席顾问和支持者,挥舞着精神之剑,征服者威廉挥舞着世俗之剑,两剑合璧共同为英国带来和平、稳定和良好的秩序。
而远在罗马的教宗,可以在教义方面说了算,但是对于英国的内部事务则并没有什么发言权。随着格里高利改革运动的发展,威廉一世和兰弗朗克的继任者发现他们面临教宗的新要求,教宗越来越寻求主教们对教宗发誓效忠,免除国王的传统权力,不让国王任命主教和确认主教祝圣仪式,并且开始干预英国国内的内务。因此,主教们发现他们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是他们的传统角色,国王的主要顾问以及王国政策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身份,一方面又需要对罗马教宗表现忠心。
他们采取克制和宽容的策略,尽最大努力保持与教宗和国王关系的平衡。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从1120年起,就获得了为国王加冕的独特权利。所以当亨利一世的儿子在白船沉没事件中溺水而亡,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在一系列的王位继任危机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决定和行为反映了主教们再次坚守了杰拉西斯时代流传下来的模式。如果大主教反对的话,亨利一世就不能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王位继承人,因为没有大主教的支持同意,玛蒂尔达就不能加冕成为女王。在斯蒂芬统治时期,他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为了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大主教威廉和西奥博尔德的行为,包括温切斯特主教以及英国教会的其他主教们,行为乍一看都不太光彩。
首先,他们忘记了自己在不同场合要效忠于玛蒂尔达的誓言,在1135年都接受了斯蒂芬作英国的国王。1141年,当斯蒂芬在林肯战役失败被俘之后,他们又选择玛蒂尔达。不到一年,当斯蒂芬国王与格罗斯特的罗伯特互换囚虏中重获自由后,他们又转回支持斯蒂芬王廷。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样,在这三种情况下,主教们都是回应既成事实,作为一个整体的英国教会面临选择时,接受现有的世俗君主,在社会中建立和平和秩序,而不是保持无望的忠诚,让内战之火越燃越旺。他们选择了妥协和接受,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杰拉西斯的理想模式,即教会和世俗君主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冲突。
西奥博尔德成为大主教后,面临着两难境地。他是由教宗使节举行祝圣仪式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而教宗在英国的常驻使节则为国王斯蒂芬的弟弟温切斯特的亨利,他既要受教宗使节温切斯特的亨利的制,而同时又要受索尔兹伯里的主教罗杰,他的侄子林肯主教亚历山大、伊利岛的主教尼格尔(同时兼任国王的司库)和大法官罗杰·勒·坡的限制,因为他们不仅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而且还控制了多地城堡,把持了王廷。
1143年,大主教在教宗使节亨利主持的会议被训话,因为坎特伯雷教会的僧侣控诉他无端废除副院长杰里迈亚;而更为糟糕的是,圣奥古斯丁修道院也想摆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管辖控制。虽然最终的裁决有利于大主教西奥博尔德,但是大主教西奥博尔德被迫在教宗、国王以及教宗使节之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虽然国王斯蒂芬最终监禁了索尔兹伯里的罗杰、林肯主教亚历山大、和罗杰?勒·坡,但是这一事件最终造成了国王和整个教会之间的矛盾。拉尔夫·亨利·戴维斯认为斯蒂芬拒捕监禁主教,这是他犯得最严重的错误,1139年夏天的事件是斯蒂芬统治的转折点,戴维斯坚称所有的主教在这次事件后都抛弃了王廷,而失去了索尔兹伯里的罗杰及其家人的服务造成了王室行政管理陷入停顿。
马姆斯伯里的威廉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评价主教们分成两派,“一方不屑去王廷,一方则因为恐惧采取回避的态度”。然而在1988年的一篇重要文章中,肯吉·耀希达凯表明依据特许状的署证,主教们实际上继续前往王廷,并且是斯蒂芬特许状的固定见证人。他把主教们的宽容归因于“杰拉西斯以来的教会与国王之间的协作”。用另外一句话来说,英国的主教,包括大主教西奥博尔德和约克的瑟斯坦,都仍然在努力维持一直以来杰拉西斯模式。
1143年9月24日,教宗英诺森二世去世,温切斯特主教亨利的教宗使节的任期也结束了。之后两个教宗西莱斯廷二世(1143年9月26日即位至1144年3月8日)和卢修斯二世(1144年3月12日即位至1145年2月15日),因其在位时间太短,对英国的政策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同时,因为1139年斯蒂芬下令拘捕罗杰和其他主教,斯蒂芬与教宗之间的关系受到损害,另外两次冲突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恶化。
一是1140年因为约克大主教瑟斯坦的去世,约克大主教的选举引发了严重冲突。瑟斯坦的继任者威廉?菲茨·赫伯特的当选遭到了北方改革派隐修院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西多会的反对。明谷的圣伯纳德在英诺森二世、西莱斯廷二世以及卢修斯二世面前,不断地要求罢免威廉的约克大主教的职位。1145年2月15日,教宗尤金三世即位,这位明谷出身的僧侣很快就采纳了伯纳德的意见,1147年年初,他废黜了威廉的大主教职位,新的选举在国王推举的候选人马斯特·希拉里和方廷斯修道院院长亨利·莫道克之间展开。
马斯特是一位杰出的教会法律师,与温切斯特的亨利关系密切。尤金三世选择了亨利,与亨利也来自西多会,同时之前也在明谷隐修过有一定关系。尤金三世于1147年12月7日亲自为亨利举行了祝圣仪式。国王斯蒂芬不准亨利进入约克主教坐堂,而且由于北方意见不统一,约克大主教亨利只接受了部分教士宣誓忠,最后在里彭安置下来,并且管辖部分教区。1147年萨维尼和西多会的合并引发了矛盾冲突,使斯蒂芬与教宗的关系更加恶化。
萨维尼隐修会一直以来是斯蒂芬和他妻子喜爱的隐修会,他们在英国的很多地方和布洛涅的郊区建立了很多萨维尼修会。萨维尼的总会在1147年处在安茹的杰弗里的控制之下,所以英国忠诚于斯蒂芬的分会拒绝向萨维尼的塞洛宣誓效忠。隐修会内部的分裂促成了圣伯纳德的建议,将西多会与萨维尼会合并。即便两个修会合并完成之后,弗内斯的萨维尼总会拒绝合并这一安排。这些冲突让国王斯蒂芬和温切斯特的亨利得不到教宗尤金三世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