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于光绪三年五月十一日寄给兄长李瀚章一封家书,书信内容主要为李鸿章批评侄子李经世吸食鸦片,谈及子弟教育问题,表明李鸿章对子弟教育的重视。
翰札欣赏
翰札释文
哥哥大人左右:
端午日由招商局递一百七十一号,计已达览。
初八世侄偕同方儿由京回津,数年未见,不料因病吸烟,身体软弱至此。诸子侄惟伊最长文艺,书法最佳,而体弱不足以举其气,即得馆选亦无出息,对之三叹。已成之瘾,已深之疾,又不便稍加责备,但劝其善自调养,逐渐减剋,并谕以做人不易保家涉世之道而已。据方儿云,伊已禀商四弟,分发到部,借驻京用功。四弟来信未提伊业曾商及(日内仍回京照料邦侄六月朝考事)。都中人情厚薄日甚,我家门庭太甚,此子留京当差,不患其沾染恶习,但患其懒惰应酬,徒得罪俗人。且面带烟色,为有识及忌者讪笑而已。仍拟相机劝阻,未知可中止否?教子弟,文学科名尚是末事,以端谨忠厚为本。诸弟学识浅俗,只知争取功名,而于正经做人根本上毫不吃紧,家运必将中落,可不惧哉?昨致四弟,谓宜请书房先生,将前寄《古今文钞》内《嘉懿集初钞》每日为小学生讲论二三页,培养性情,变化气质,虽近迂阔,尤世家子弟所当究心者。贫贱素知艰苦,或不待教而成;富贵骄奢,必先陶成德性。今日儿辈与我等少时境界迥殊,愿共以此义谆切提撕为要。畬侄久不见,其造诣文字当有可观,而做人尤要谦谨。聪明人大半失之狂妄,不虚心苦心终鲜实获。方儿姿性中平,少为庸师所误,弟又无暇照料,又以六弟夫妇姑息,不便严督,将来学业未必成就,做人或有范围。述儿姿性较敏,但生长纨绔,不知世事艰难,虽弟等朝夕训戒,不稍放松,文艺或可深造,做人尚无把握也。每念及此,辄用兢兢。
德国公使巴兰德因修约一事与总署驳辨数月,顷已幡然出京,欲添奉天大东沟口岸,碍难径允。日内过津相晤,恐无转圜之术。英使索观沿江六处停泊章程,颇有挑驳。幼丹拟会衔出奏,恐其尚有变更也。筠仙三月间来书甚长,议论颇多中肯,惜皆不能见诸施行,容迟抄寄。
诸令肖菊在弟幕八年,醇谨笃实,应酬文字斐然,但于洋务隔膜。因其母老家贫,乃弟留馆,在京窘苦,函托翁玉帅准补通城,兹令交卸回省,另缄商玉甫可否饬赴新任,乞兄酌办,稍酬其劳。书局先撤,胡道乞归,去一小人。风力何峻,今日人事衰薄,黄茅白苇,弥望皆是,无从辨其妍媸耳。(昨见邸钞,折内“菩”字误书,又双行抬写,交部议处,不知何以双行)。赵惠甫代刻《淮军平捻记》,殊为多事,顺呈一箱,计一百零五部,或存尊处,或仍交肖菊转送。又各国条约散而无纪,嘱薛叔耘、黄子寿分类编辑,附寄八十部,可分送各署及通商委员以便查核。(余询肖菊自悉)。敬叩勋祺。
弟鸿章上 五月十一日
本文书札选自李雋编《笃斋藏晚清名臣翰札》
释文引自 马忠文:《李鸿章致李瀚章家书二通释读》
标题为编者所加
笃斋藏晚清名臣翰札(一函四册)
李雋 编
2020年10月出版
本書選錄翁同龢、曾國藩、曾國荃、胡林翼、李鴻章、彭玉麟、張之洞、左宗棠等八位晚清名臣的手札100餘通,彩印經折裝爲4册,外加綾面六合套。既可以作爲研究晚清歷史的一手史料,也是書法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研究參考和收藏的多重價值。
弘文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潘云侠 编辑、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