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或是大学,校园体育老师往往都来自于各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而一所学校配备体育老师的数量一般不会超过5名。我国校园体育的师生比长期在1:500到1:200之间徘徊...
如今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校园体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校园体育课也一跃由“副课”变成了“主课”,原先每周一两节体育课也被改成每天一节体育课,加之“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也成了硬规定,体育老师一下子便成了“稀缺品”。
原先一两个体育老师针对全校上千学生的“标配”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很多学校因体育老师严重不足,而不得不让其他老师“代课”。
于是,一些院校开始面向退役运动员群体大量招聘体育老师和校园体育教练,这样的举措也得到了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相关阅读:
2022年,运动员进校园任教迎来了这些政策利好!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每年约有3000至4000名运动员退役。如此庞大的退役运动员队伍,如果不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这显然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伴随着日前的正式实施,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将在新的一年中获得国家大力扶持!
关于运动员退役转型校园体育老师的优势,体教联盟平台和各类体育自媒体在产业角度都做过笼统的概括,但对于学生和家长群体来说,孩子们上退役运动员任教的体育课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换句话来说,为什么校园体育教师岗位会优先聘用退役运动员?
破解专项体育老师缺乏难题
帮助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
“体育课无非就是跑跑跳跳的玩耍”、“从小学到大学上了16年几千小时的体育课,却连一项基本的运动技能都没有掌握”——相信现在许多有孩子的家长都是这么经历过来的。
由于许多中小学过去在聘用体育老师时主要看重的是教师资质,很少对运动技能做出硬性要求,这对有专项训练兴趣的学生来说,老师不会教或者教不过来是最大的掣肘。试想一所学校如果只配备一名会教篮球项目的体育老师,那对其他对足球或者乒羽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并不会起到太大帮助。
相比之下,退役运动员往往具备很强的运动技能,经历过十年如一日的专项训练对青少年兴趣启蒙教学有很深的理解,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长期接触系统的培训方案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如果在校园体育环境中引入多个专项的退役运动员进校任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训练兴趣需求,还能促进培养大量优秀的小运动员,更有利于青少年专项运动队和赛事的组织举办,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打下夯实的后备人才基础。
熟悉专业训练和赛场环境
能够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培养一个专业运动员需要强化练习1万小时以上。按照每天练习8小时计算,大约是3年半,而我国退役运动员平均运龄为12年。在不间断的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体育技能和项目规律,在大量的体育竞赛中获得的赛事体验和赛事组织经历是退役运动员在体育教学中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在训练场,能够协调与教练、队友、场地器械的关系;在比赛场,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掌控团队合作;在身体管理上,能够均衡身体与时空、心灵与精神;在生活管理上,能够平衡处理训练、学习与成长——这些都能够帮助运动员在退役后很快适应教学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赛场上的形势往往是瞬息万变的,运动员在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凭借自身判断去阅读和理解比赛进程,并且用身体做出第一反应,其中就包括避免自身受到损害。
因此,运动员退役后往往在处理运动场突发事件方面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校园体育环境中可以及时对青少年运动伤害作出应急处理。
具备较强的抗压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成长带来正能量
运动员在专业训练过程中,身心都付出过很多时间精力也吃过很多苦,在赛场上也经历过很多关键时刻的考验,当然也不可避免的遭受过很多失败挫折,所以他们比常人更加吃苦耐劳、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在生活中也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只要通过适当引导,运动员这些积极的特质能为身边人带来大量精神鼓舞和正能量,这对开展校园体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除此之外,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部永远在创新的史诗。运动员们在接受专项训练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寻求技术和战术的变化,达到心理和生理的适应,精益求精,永无止境——这份不断超越自我和创新的精神正是传统校园体育教育所或缺的。
伴随着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和仪器都在不断更新换代中,退役运动员对新鲜事物的快速吸收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能通过课堂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具有广阔的圈内人脉
为校园体育拓展更多资源
俗话说“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长期与一个领域的人切磋交流、互相学习,在各自圈内拥有广阔的人脉资源,而且不乏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这样的“顶流”。
相较于过去死气沉沉的校园体育课来说,如果能引入这些顶级资源进校园,对提升学生运动兴趣也是一大利好。“我的老师是冠军”、“我上过冠军教的体育课”,以仰慕的猎奇心理吸引学生,更能促进青少年以竞技体育为荣的精神品质。
与此同时,对于校园体育环境的建设来说,吸引更多退役运动员的任教对组建专项运动队有直接帮助,不仅能够高效激活青少年群体的运动氛围,还能够帮助学校申请建设专项体育特色学校,从而形成一个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
结语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进校园的成功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里约奥运会冠军孟苏平,陕西全运会冠军徐凡都陆续出现在校园体育课堂中,一位位优秀退役运动员华丽转身,成为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练员,站上人生赛道的新起点。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退役运动员在由“赛场体育人”变成“职场社会人”的过程中还是会遭遇很多转型的艰难险阻,比如社会经验不足,行为不够规范、教学技能单一等问题。
因此,招聘退役运动员当体育老师,校方不能“一招了之”,而应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师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必要的精准培训,让每一位想当体育老师的退役运动员不仅能胜任“老师岗位”,而且也能成为“身正为范”的好老师。如此,退役运动员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校园体育老师。
(本资料转自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上场也有自己的视频号啦!
每天两分钟
了解体坛动向,共享健康生活
点击上方视频头像
❤️进入主页关注视频号❤️
关注上场,记得点赞、转发。
上场公众号
IT'S ME
你的健康运动生活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