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众人抱薪者,众人理应尊重和厚待。
来源:“江淮医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叶正松
最近,法国一些医生不堪抗疫重负,纷纷走上街头,将听诊器扔在地上,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增加工资。
而与之相比的是,我们放开后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一波疫情冲击,没有一名医务人员后退,个个带病坚持上岗。
有家医院护士长说:咱们医务人员,特别是一线医护人员,现在几乎成了“消耗品”,一线进去一个倒一个。谁现在上班是为了钱啊?不就是为了身上这身衣服啊!
甚至,还有已经辞职了的,也主动回到医院,要求上 发热 门诊,不计报酬不惧苦累的与曾经的同事并肩作战。
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全力扛起救死扶伤的职责。
多少医护人员自己发高烧带病上班,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多少医护自己阳着,顶着病痛,看一个又一个病人,累得瘫倒了,甚至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58岁的蒋金波医生连续抗疫18天,劳累过度,突发身亡。离世前的最后一餐就是一包泡面。
就是无数个蒋金波这样的医护人员,在疫情洪峰过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之下,硬生生地扛住了这一波疫情的冲击。
中国14亿人口,而医生只有428万。
人手不足,病人井喷,怎么办?
万般无奈之下,各家医疗自发的采取了一个办法:全院所有科室打通,所有医生一起收治新冠病人。不论是骨科,口腔科,妇科,儿科还是肛肠科等医院,一边重新翻起内科书接诊呼吸科病人。八十岁老人进儿科门诊,三十岁男子住妇科成为一种常见的奇观。
几乎所有的医院医护人员都在冒着巨大的风险一起超范围执业,不要以为是没有风险的,只是医护人员没得选择而已。为了第一时间尽最大力量救治病人,为了坚决打胜这波无硝烟的战役,为了保证医疗体系不被冲垮,他们不得不出此之策,不得不如此而为之。
这么做,风险和压力并存,委屈和不解共在。万一出现医疗问题,家属一旦闹起来,就有可能引起法律纠纷。
1月10日,在海南,就有一个年轻男子带母亲复诊,仅仅因为开药问题就引发不满,与医生发生冲突,怒斥医生:“片子都不看,上来就开药”。网友几乎一边倒的站队年轻男子,“这个年轻人做了大部分人想做不敢做的事情”,还有不少网友说的话就更不好听了。而实际上医院的HIS系统都是相通的,医生在系统上直接能看到片子和各种检查结果,包括既往病史等。
所以,可以说,中国医生为了战胜这波疫情,是不顾一切的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哪怕自己将自己推向风口浪尖。
目前,各地这波疫情波峰渐趋压平,可以说,这次我们的医疗体系没有被冲垮,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强大,而是因为我们的医院和医务人员们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才赢得了这波胜利!他们关键时刻绝不后退,坚守誓言,不忘初心,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凭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惜一切不顾一切的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在大疫面前,在生死存亡时刻,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化身为战士,白衣执甲,舍身冲锋,这就是中国医务人员。三年前是这群人 ,三年后还是这群人,终究,还是无言的默默地扛下了所有。
为众人抱薪者,众人理应尊重和厚待。
近日,有代表提出,这次疫情突发,导致了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应付这么多的紧急情况,医护人员确实比较辛苦,另外他们也受到了感染,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加班加点带病上阵,很辛苦!所以,对比他们的工作量和冒的风险,对于医护人员的薪酬制度,要做些调整。第一要提高他们的薪酬,第二要对他们进行奖励和激励,他们也受到感染,而且还带病在岗位上抢救其他病人,这个辛苦的程度,不仅能想象,而且其实我们的亲人都自己亲历到了,知道他们很辛苦。作为人大代表,要为他们呼吁一下,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亟须提升!
看到没有,病毒就像个万花筒,不同的人,看到完全不同的镜像,可病毒真的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其实在你身上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毕竟过去都是听来的,不如亲身经历的,病过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所谓的概括总结是如此肤浅,而原来对健康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对医护的认识,对他们的看法,都是片面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
希望通过这次疫情放开后几乎人人都被感染了一遍,个个都做了一回病人之后,大家真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
希望国家能更加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切切实实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要从长远考虑,不能过后就选择性 遗忘 !
如果您也认同,请转发!微光汇海,让我们一起为医务人员的境遇改善而尽自己的一点努力!
责编|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