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和广西西南等地区,有一道人们称之为黑暗料理的美食叫牛粪火锅,这种火锅食材珍贵,是当地的待客上品,且有健胃助消化等诸多功效。
那么为什么叫牛粪火锅呢?其实牛粪火锅并不是真正的牛粪拿去煮火锅,而是用药材喂饱的牛杀后,取出牛还没消化的牛瘪,当作汤底,在煮的时候有一点牛粪味,虽然可以自己调制蘸碟,但还是压不住那个味,所以叫牛粪火锅。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贵州人经常腹泻,肚痛,四处求医药吃了不少却不见效,他见牛羊吃百草身体健壮,便试吃牛瘪,吃了几次,腹泻就好了。事情传开之后,大家就开始效仿,并逐渐完善制作工艺,不断添加香料。从此,这种饮食习惯代代相传,每逢过年过节,都杀牛羊吃瘪,并且作为款待宾客的佳肴。后来有人将吃瘪与火锅融合到一起,便成了今天的牛粪火锅。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吃牛瘪,牛瘪其实是牛的胃液,牛是反刍动物,反刍就是我们所说的倒嚼,牛在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牛一般吃青草,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我们所称的“蜂窝肚”,在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里面就会混杂唾液和胃液,当地人又称作‘百草汤’。也就是说,所谓的“牛瘪”并不是牛身上某一个部位,而是取的于牛的食道和“蜂窝肚”之间,那些未完全消化物中所提取的液体。
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也许外地人难以接受,但其实这些美食都是当地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味,尽管名字不好听,但实则是卫生、科学、可口的菜肴。就好比有的人喜欢吃毛豆腐、榴莲、臭鳜鱼一样,吃的下的人自然说好吃,而且就营养价值完全不输山珍海味,名贵补药。
贵州黔东南不认为这是吃牛粪火锅,而是一种牛瘪,这种牛瘪就是在牛胃里面还没有完全消化的草,牛瘪就是还没有变成牛粪的食物,其实,真是难违同胞们,对于这种牛瘪,我是不赞成吃这种牛瘪的这其实就是牛粪啊,牛有四个胃,这胃里面的东西想起来都害怕,莫说还要吃它了,我到从江县去出差,吃过一次牛瘪,结果把黄胆水都快要呕出来了,不是牛瘪不好吃,而是想起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非常的呕心,这样就自然呕吐不止了……那里侗族同胞还吃得津津有味得很。其实就是他们的黑料理,还有牛瘪、羊瘪、血拌肉、酸鱼、酸肉等,都是汉族禁止的食物。
唐刘恂就记载在《岭表录异》中记载:容南土风,好食水牛肉。言其脆美。或炰或炙,尽此一牛。既饱,即以盐酪姜桂调齑而啜之。齑是牛肠胃中已化草,名曰“圣齑”。腹遂不胀
宋朱辅《溪蛮丛笑》中记载:不乃羹,牛羊膓脏畧摆洗,羮以飨客,臭不可近。食之既,则大喜。
说明这种吃法有一段历史了。功效清热解毒、助消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都有能接受不能接受的事物,看到喜欢的东西每每被议论的时候,其实不太开心。
“瘪”的制作工序复杂,人们将牛羊宰杀后,把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拿出来,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煮沸后将液体表面的泡沫过滤后食用。烹制好的牛瘪和羊瘪呈黄绿色,有一股臭味,入口微苦,所以很多外地人是无法接受的。其实食“牛羊瘪”古已有之。据宋代朱铺著《溪蛮丛笑》记载“牛羊肠脏,略洗摆羹,以飨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
说起吃牛羊瘪,就不得不提忠诚镇,忠诚镇位于黔东南榕江县城北,是黔东南“东八县”最大的牛交易市场,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第一瘪城”,大街上全是各式各样的瘪餐馆,不过据说最有名的是一家叫做“中国瘪王”的小餐馆,走进其间,食客爆满,各种独特的香料,混合着一坨坨牛羊胃中掏出来的“瘪”,正是未煮之前臭草味,正煮之时牛粪味,入口之初微苦味,饭后才知菜香味。
由于独特的臭味,牛瘪火锅也被人称为“牛粪火锅”,你敢吃吗?你吃过吗?觉得味道如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