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展望2023: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六大信号

0
分享至

上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与笔者在上期专栏文章《2023前瞻:经济工作的三大转变》(附在文末)中的期待相符,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三重压力,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并围绕稳增长要求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力度,将提振消费摆上优先位置,重新强调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大幅调整平台企业和民营经济政策。

在笔者看来,越是全面认识问题的严峻性,出台的政策才会更加到位、落实才会更加有力,市场的信心才会更快改善,明年的经济才会更快回暖。近日笔者在FT中文网刊发文章《展望2023: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六大信号》,请参阅全文。

文|沈建光

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与笔者在上期本专栏文章《2023前瞻:经济工作的三大转变》中的期待相符,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三重压力,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并围绕稳增长要求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力度,将提振消费摆上优先位置,重新强调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大幅调整平台企业和民营经济政策。在笔者看来,越是全面认识问题的严峻性,出台的政策才会更加到位、落实才会更加有力,市场的信心才会更快改善,明年的经济才会更快回暖,对此,本次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以下六方面的积极信号。

信号一:工作重心聚焦稳增长和促发展

此次会议重点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此次会议首先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做好经济工作的“九大坚持”,其中明确要求“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并在新闻稿中九次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发展的还是在2015年,当时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次会议再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则是为了缓解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

针对经济发展问题做出针对性回应。对于今年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市场信心不足、中央财政力度不够、消费持续低迷、民营企业投资、平台企业发展、青年失业高企、房地产持续恶化等问题,会议都作出了专门的政策部署,并要求“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强化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工作重心从“疫情防控”向“经济发展”加快转变的趋势更加清晰。

明年经济工作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会议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进而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其中,稳就业主要是针对今年16-24周岁失业率持续维持在18%左右的高位,且2023年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1130万人)和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压力,但解决失业问题最终也要建立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物价方面,2023年大概率是CPI温和增长、PPI落入通缩,整体通胀压力并不大,稳物价则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放开后感染人数大幅攀升给生产、流通带来冲击,是要“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信号二:各类政策聚力稳增长,重点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力度

为实现稳增长的目标,会议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部署。一方面,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类政策稳增长的合力,要求“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杠杆率高企、利率创新低之下,货币政策转向结构性宽松。正如笔者在前文《2023前瞻:经济工作的三大转变》(20221207)分析指出的,当前实体部门杠杆率也升至274%的全球高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4%)处于统计以来新低,专项再贷款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超过5.5万亿元,今年的货币政策已经较为宽松,但受制于有效需求不足,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不畅。

此次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有力”是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而“精准”是通过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有效需求不足之下,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强度成为新的重点。此次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意思非常明确。一方面,为缓解当前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要求通过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高企(前三季度31个地方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均为负),要求推动财力下沉,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12月17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也明确表示“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突破3%,甚至会提高至3.5%左右。

信号三:扩内需,将提振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欧美衰退影响下,扩大内需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和长远发展的新战略。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带动中国出口快速下滑,11月出口同比下跌至-8.7%,创2020年2月以来新低,预计2023年出口零增长或更低。为此,会议将稳增长的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要求“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此同时,12月1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扩大内需也成为未来1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相对于投资,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扩大国内需求的优先位置。今年以来在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基金支持下,基建投资持续高增长,但乘数效应较小,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并未带动民间投资回暖,内需走弱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与此同时,近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更是高达65%左右,提振消费对于稳增长至关重要。为此,此次会议在扩大内需上要求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双轮渠道,但重点是消费,要求“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预计2023年中央财政会加大提振消费支持力度。会议不再提通过降税降费为企业纾困,表明提振消费的支出政策会优先于为企业减税降费的收入政策,2023年将重点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企业销售和脱困,不排除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券的发放和直接补贴特困人群。

信号四:房地产成为重回支柱产业地位

房地产行业持续恶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回暖和风险防控最大的制约。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业总贷款、房地产相关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是25%,房地产相关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1月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仍在快速下滑,投资同比下降了19.8%,降幅超过2020年2月疫情爆发时期,新开工、施工、土地购置面积同比降幅均突破50%,商品房销售面积、房企资金来源同比降幅分别扩大至33%和35%。正因如此,会议将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作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点。

会议直面问题,要求从供给、需求、转型三方面发力扭转房地产市场形势。在供给侧,要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在需求侧,要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此外,会议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转变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重新强调房地产行业是具有发展空间的支柱产业。二十大之后,房地产相关政策已积极调整,金融监管部门为支持房地产市场回稳,“三箭齐发”(信贷支持、发行债权、股权融资)。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对话上的书面致辞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12月17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再次强调,“房地产当前既是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理应加大金融支持”、“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支柱不能大幅度摆动,非保持总体稳定不可。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化解了大涨的风险,现在大跌已成为主要矛盾,亟需止跌”。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实施,预计房地产市场会在2023年年中之后逐渐企稳反弹。

信号五: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五大要求

民营企业经营压力巨大,不敢投不愿投问题突出。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利润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负增长,1-10月民营工业企业利润下降8.1%,小型企业制造业PMI已连续19个月低于荣枯线,经营压力持续居高不下。与此同时,民间投资持续低迷,11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3.4%,创2020年4月以来新低,增速已连续7个月在0附近或之下。

为此,会议要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并明确民营企业发展五方面支持要求。在政策方向上,要求对不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在制度和法律上,要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在政策和舆论上,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权益保护上,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在行政管理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在二十大之后,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从政策支持方向、存量资产盘活、金融服务支持、改善制度环境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具体举措。随着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及宏观经济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民间投资会有明显反弹。

信号六:平台政策大调整,平台企业发展空间打开

此次会议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度,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较之前的政策部署调整尤为明显。

在政策基调上,相对于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依法规范(平台企业)发展”、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次会议做了很大转变,从反垄断、反无序扩张转为了积极支持发展。

在发展定位上,2022年5月底国务院发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对平台企业的发展定位做了详细阐述,主要是稳就业、企业纾困、防疫保供、技术研发突破,此次会议“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的定位更大、更广、更高,为平台企业未来释放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监管要求上,会议不再提完成平台专项整改、设置“红绿灯”,改为“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这表明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改已基本结束,平台监管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而且相对于之前的“实施常态化监管”要求,“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不再是针对平台企业实施监管,而是要求监管部门提升监管能力。

整体来看,笔者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面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政策部署长短结合、针对性非常强,并要求“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切实缓解当前的“三重压力”。展望2023年,如果这些政策部署能切实落地见效,加上“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中国经济无疑会重回较快发展的轨道,成为全球经济整体下行中的“逆行者”。

附:《2023前瞻:经济工作的三大转变》(本文于2022年12月7日首发于FT中文网)

文| 沈建光

又快到12月中旬了,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在12月中召开,把脉中国经济、制定来年经济政策的大方向。今年情况比较特殊,新冠疫情年中多地散发,时起时落,对消费、投资以及企业经营影响极大,同时美欧经济陷入滞胀导致出口回落,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和外需走弱的共振冲击,今年增长预测在3%左右,大幅低于5.5%的增长目标。明年经济工作首先需要扭转内需下行态势,还要应对供给冲击和信心不足,挑战大,任务重。为应对这一复杂形势,笔者认为,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支持房地产融资“三支箭”、“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意见”等积极政策相继出台后,明年宏观政策重心将实现从货币金融转向财政政策、政策发力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主导、企业纾困从聚焦中小企业转向新型实体企业带动生态链的三大转变。

转变之一:宏观政策重心从货币金融转向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延续偏松取向,贷款利率创历史新低。11月25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25个基点,旨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已经低于许多新兴经济体。9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34%,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34%,也是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此外,专项再贷款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超过5.5万亿元,实体部门杠杆率也升至274%的高位。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不畅。一方面,M2同比回升与贷款余额同比下滑呈现背离。截至10月,M2同比增速为11.8%,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降至11.1%,货币供应较快增长并未转化为信用扩张。居民购房和消费贷款意愿偏弱是主要拖累。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创2009年以来同期新低,并且连续11个月同比少增。

另一方面,居民新增贷款和新增存款显著分化。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3.4万亿元,创近七年来新低;相比之下,新增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12.7万亿元,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且接近9.4万亿流向定期及其他存款,显示居民在信心疲软的情况下主动去杠杆。

2023年宏观政策重心需要从货币金融转向财政政策。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现状,2023年需要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支持力度,通过提振需求畅通供需循环。考虑到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防疫支出占用其他领域财政资金,地方财政形势较为严峻。2023年需要提高财政赤字率,比如从今年的2.8%提升至3.5%甚至更高,同时考虑发行1-2万亿特别国债对各地政府转移支付,用于对特定困难人群发放现金补贴,以及对大范围人群发放消费券。

转变之二:政策发力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主导

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贷款接力支持下,年内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长。今年上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金额达3.4万亿元,平均每月接近5700亿元。其中,超过50%投向基建领域(比如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下半年以来,政策性金融工具(准财政)成为基建投资的主要拉动。截至10月末,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效补充了重大项目的资本金。同时,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也助力了基建项目的配套融资。在此推动下,前10个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达到11.4%,6月以来同比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

然而,基建投资乘数效应较小,无法扭转内需走弱趋势。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和国有投资增速分化。10月民间投资当月同比下降1.6%,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过去6个月增速也都在0附近徘徊,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并未带动民间投资回暖。消费方面,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再度转负,10月降至-0.5%,可选消费品明显走弱。除疫情多点散发之外,消费恢复还面临就业收入承压、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总体而言,尽管基建投资增速较快,但其乘数效应并不明显,对民间投资、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

2023年政策发力需要加大中央财政提振消费的支持力度。考虑到基建投资的带动作用有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202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65%左右),2023年政策支持重点需要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即在退税减税纾困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支持基建投资的基础上,加大中央财政提振消费的支持力度。鉴于今年各地发放消费券对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应重点考虑通过中央财政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并借助“中央财政+地方补贴+企业折扣”组合模式,放大消费券杠杆效应,尽快推动内需回暖。另外,也可以再搞一轮节能绿色的家电和电脑手机等以旧换新,进入乡村,正好替换2009-11时期上一轮的商品的升级换代。

转变之三:企业纾困从聚焦中小企业转向新型实体企业带动生态链

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持续较大。首先,需求不足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11月,小型企业制造业PMI进一步降至45.6%,已经连续19个月低于荣枯线。统计局调查显示,11月小型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占比达到58.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其次,民营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降至-3.0%,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利润已跌至-8.1%。最后,减税降费退税政策的实施有效对冲了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但在利润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减税政策存在“幸存者偏差”,对企业经营压力的缓解作用弱化。

企业纾困政策需要转变“直接纾困”思路,发挥企业生态圈的带动作用。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上融合创新发展。在此之前,工信部等11个部委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政策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生态圈,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活力。这为转变中小企业纾困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要注重“以大带小”实现生态圈中的大中小企业融合纾困。

新型实体企业是“以大带小纾困”的重要抓手。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平台企业特别是兼具实体性,科技性和生态网络性的“新型实体企业”,已经成为了多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链主”,并与广大中小企业形成了融合发展生态,可将其打造为“以大带小纾困”模式的样板:在产业链方面,通过产业融通提升中小企业供需对接能力,帮助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在技术链方面,作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经营质效;在资金链方面,依靠场景、技术和数据优势改进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中的融资可得性并降低融资成本。

为更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弥补今年经济增速未达目标的缺口以及缓解明年更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等,预计政策层将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如果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房地产、民间投资等支持政策能够不断出台且落地见效,同时明年经济工作能够推动上述三大转变,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有望得以扭转,增长目标也有望达成。

开白转载、采访合作请联系微信(ID:yxj615901)

往期文章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
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
以便捷方式和大家交流
491文章数 348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