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尹定邦:全心全意为“甲方”服务

0
分享至

尹定邦,1940年5月出生湖北武汉,1965年广州美术学院五年制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组长 、副系主任、系主任,设计学院创始人,院长、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设计开拓者和领路人,创作过歌曲、歌剧、三大构成的领事者、白马、集美和集美组三大设计企业的创始人。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画院公共艺术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广东室内设计师公会名誉会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

思维训练 展翅高飞

我重点谈谈集美公司的情况,先从集美公司的设计效果图制作入手说起。

大家都知道,室内设计图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三视图。即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承担项目的平面布局、立面区划、立体结构、空间分割与联通、材料明细、尺度控制等。其二为透视图。负责将三视图转换成有立体感、空间感、色彩感、材质感,能表达环境特性、文化情怀与艺术风格的焦点透视图,如同竣工后的式样。前者又称工程图。后者多称效果图。在设计过程中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设计完成后它们也是缺一不可的。

因此,所谓几分钟之内一幅又一幅,既指效果图,又指工程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并不了解三视图与效果图。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才发现它们和绘画区别很大。三视图属于工程语言,工程技术人员照图施工,任何式样的建筑、室内、机械、产品都可以毫厘无差地生产出来。因此三视图的制作自成一体。效果图属于三视图的透视化,虽然和绘画训练关系密切,却不能任意夸张与增删。

真正的智慧、活力与创造力大的文章,都在草图之中。设计的价值在创新,创新的过程在探索,探索的工具是草图。为了做好草图这篇大文章,第一要认识正确;第二要充分重视;第三要目标清晰;第四要速写功底;第五要思维工具;第六要不达目的绝不休止的动力、意志与激情。

一般情况下一幅效果图要画十几天,而我觉得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只要花五分钟就足够了。优秀的设计师如果把精力放在这部分,五分钟画一张,一天下来十张八张,甚至十几二十张,全力创造精华,那就很理想了。

有人跟我说,画设计效果图画得最潇洒、最写意、最精炼的就是集美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真正用脑子,用很简练的几笔把自己最能满足需要和创造需要的东西表达出来。从艺术上来说,它也就是最生动、最集中、最概括、最提炼、最潇洒的部分。

艺术和商业,艺术和经济,在这样的操作模式和思维模式里是高度统一的。因此,许多人认为我们们的设计师特别能干,有才学而且特别认真负责。试想,你要我帮你没计一个方案,我给你的是80个方案,你会怎么想?

很早我就发现设计师要有一个最根本的素质,就是思维训练的水平要高。形象思维要插上逻辑思维的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更精彩。否则,他的设计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往往会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

我一直很强调这个,一个上午要5个草图,结果做到了10个草图,甚至一个上午完成20个、30个草图。现在我们学校副院长吴卫光当学生的时候,受的训练就是一个上午完成60个草图。把思维的目标、步骤、秩序训练好,使之敏捷、有条理,一个上午完成60个草图没有任何问题。反之,思维训练不好,一个上午一个图都出不来。

其实设计学院的学生一定要进行造型训练,素描、色彩等都要学,但是最有用、最能活跃思维的是速写。集美公司的设计师做设计效果图的基本功体现出来的既是一种服务思维、营销思维,也是艺术创作的思维,这也是艺术修养问题。

油画

80cm×100cm

2006

白手起家 集美传奇

集美之所以红火还有经济动力的因素。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国家得大头,集体得中头,个体得小头。我觉得必须倒过来,个人得大头,集体得中头,国家得小头。这样大家才有动力。国家得小头,13亿人的小头加在一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头。如果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个人都得小头,大家失去了经济动力,那么国家的大头会落空,集体的中头也会落空,这就是辩证法。80年代末苏联解体便证明了这点。

还有一个动力,就是荣誉感和成就感。当时我们什么工业设计、室内设计都没学过,效果图、工程图都不懂做,连预算也不会做,合同也不懂拟。大家就这样一步步摸索、学习、拼搏过来的。

最早我们做的一个项目叫“白玫瑰酒家”,地点在现在东圃沙石路路边,加在一起,整个餐厅大概200多平方米。当时整个天河区一片荒凉,东圃是更荒凉的远郊区,什么都没有。林学明开着摩托车,我坐在后面,一直从昌岗路开到东圃,到了那边,整条腿都麻了。这就是白手起家的一个缩影。

有一次,公司一年多没发过一分钱,大家建议给每人做套衣服。毕竟初战告捷,要点荣誉感嘛!我到市场去一看,日本进口的西装200块钱一套,按当时的物价贵得不得了。那时我的工资才刚刚七八十块钱,他们才60块钱。我就以老总的名义给每个人批了300块钱,买一套西装、一件衬衣、一条领带 。唯独我不要。我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树要倒了猢狲就得散,我现在算是这棵树,因此不能多要一分钱。

一直到我退休离开集美公司,17年之后有人调查集美的账,发现上面还有300块钱。我说,这就是当年的故事,大概他们也给我划了300块钱做衣服,我没动。

学校怎么管理公司?怎么实现个人得“大头”?当时海珠区工商局长说,根据他的经验,上级公司跟下级公司大概有个基本模式,按营业总额有一个点数 2.5%。我们最早注册是在海珠区工商局,叫“广州美术学院集美设计中心”,后来才在省里注册为“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

你别小看这2.5%,它是营业总额的2.5%,而不是利润的2.5%。不管赚不赚到钱,这2.5%你都得交给上级。因此,学校要2.5%,公司需要的开支留3%,系要2%,其余的,税收3%多一点,加在一起12%。如果项目做成了,实际的毛利达到了18%,那么就有6%是私人的;如果毛利达到20%,那么就有8%是私人的;如果没做好,毛利低于12%,私人就得亏损。所谓私人得大头,其实包含了很大的弹性。

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大模式下,我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公司。我有个习惯,决不推卸责任,出了事我都担当。在经济上,决不责怪老师和工人。所以好处是大家的,出了事我担当。但是,项目谁做的,创意谁出的,财产、荣誉、成就也归他。所以集美公司历史上所做的项目都跟我无关。最后落了一个下场:什么设计都没做过,也什么设计都不会做。大家都成功了,我也心满意足了。

油画

60cm×75cm

2004

设计之“光” 严谨科学

在设计广东美术馆之前,我说有两点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好:第一,美术馆的核心是光,光好,什么都好了,光不好,其他都是假的;第二,观众离开了美术馆,他对关术馆的印象就是艺术作品好,你要问他:那个墙是什么颜色,他会答,还有墙吗?如果观众离开时,只留下艺术作品非常美的印象,那就是真正的成功!

确定之后,我跟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提出一个要求,多给我60万,他说,干什么?我说,做实验。我要花这60万块钱做几栋临时的展墙,临时的天花,做好了,在上面进行光学实验。要搞明白什么样的灯光照在上面才好,光跟画面成什么角度,保持多远的距离,油画怎样出彩,国画怎样均匀,雕塑怎样清晰,各有各的要求,因此,必须先做实验。

此前的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比较现代的美术馆,所以做之前,我把建设美术馆的负责人和我们的设计师组织起来,到中国美术馆、亚洲美术馆、欧美的美术馆去看看,去学习最好的美术馆该是什么样。

然后再经过实验,效果终于出来了,有几个油画家说,奇怪啊,我们的画放到哪里都没有放到广东美术馆漂亮。因为美术馆的一个灯泡都150元,而且灯光没有紫外线,紫外线是会伤画的。

我买了一台光学仪器测灯泡的质量,请了光学工程师来专门负责做这些事情,让日本的灯具公司、法国的菲力普灯具公司、英国的灯具公司三家同台比赛,在临时布置的六面展墙上进行测试。我们在墙上打出格子,对每一个小格子进行光学数据测试,看谁的光均匀,谁的色温好。遮光板和反光板的位置、高度、角度都要反复调试,调到最佳状态。得出这些数据之后,实验性的墙就拆掉了。那60万的价值就出来了。我们得到了科学的数据,就这样,美术馆最核心的地方便成功了。

油画

60cm×75cm

2004

宏图伟业 奋发图强

集美最早做的三星级宾馆设计是广州宾馆。当时非常艰苦,林学明、陈向京等“一线大将”们都出国了。我们打的土到花园酒店、假日酒店几十个酒店去看看,回来才开始设计。投标时我们的设计中了标,但是施工不愿意交给我们。

我和吴卫光到医院去看望住院的广州宾馆的书记。我说,中国所有的三星、四星、五星级宾馆都是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甚至是日本、美国人设计和施工的,境内设计师只能做招待所或者普通的餐厅、大排档,我是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我带来的这位年轻人是广东省优秀学生共产党员,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机会,给自己人做一做,中国共产党人开办的宾馆给中国共产党的人有一个设计和施工的机会。

后来,他就真的把门口和大堂给我们做,做了几个月,效果不错,再把餐厅、功能厅给我们做,又做了几个月,就把剩下的全给了我们。就这样,我们做了三星级宾馆的重新装修,开了国内装修业的先河。

给科隆做设计的时候,广场上的雕塑的底座用了防潮砖之类的东西,实在有点不雅,可人家已经开业了,验收了。我就去找他们的老总,跟他解释说,不是要你再花钱,钱我自己掏,给我七天时间,用黑花岗石把它改好。科隆当时是一级企业,名气很大,广东省像那样的免检企业好像是唯一的一家,每天都有几百人去取经。

因为我们主动改好了雕塑底座,他们逢人就夸我们集美真的是很优秀的,说集美的艺术水平高,工程质量好,服务精神更让人感动,已经验收了还主动拿出30多万来修改。他这样一宣传和介绍,为集美引来了30多个项目。我们真心诚意做事,自己少拿一点,公司少挣一点,但这件事情的良性影响促进了公司后来的发展。

再谈谈五星级宾馆的设计。当时做五星级宾馆,学生的素质没达到那个地步,老师也没学过,中国的公司都不懂,外国的公司不教你,怎么办?我想到了酒店管理公司。这个行业自己不投资,专门替人家经营管理酒店,投资者有收入他们就有收入。我们把五星级的项目介绍给他们,他们指导我们设计,大家坐上了同一条船,大家要一起努力。

到今天为止,集美公司和集美自己设计的五星级酒店占了那么多。十年前,全国的五星级酒店大概有300家,有120家是境外的人设计施工完成的,剩下的一大半都是我们设计的,这几乎是个神话。其实当年集美突破技术难关、经营难关,秘密就是善于找老师。集美做的五星级宾馆,所有的得奖,都是团队的作品,是属于整个企业的。

很多设计师很难合作,可是集美公司团队的稳定性是破纪录的。只有长期稳定的团队,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和艺术难关。

今天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搞构成,我是一流的,甚至是顶尖的,搞理论也是几年工夫,几十本书都出来了,到现在为止我写的那本书已经印了30多万册了。

但是最难的是公司的管理,如人的问题、钱的问题、学问的问题、经营的问题、团结的问题、税收的问题、市场竞争的问题,等等,都非常复杂,用了十几年才理顺。

油画

32cm×52cm

2004

管理智慧 举重若轻

关于集美公司,我曾经和现任的学校领导说,集美不是赚钱机器,集美始终是要把学术、教育放在第一位,它是个很优秀的教学实验基地,是个非常优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间的一个创举。

集美的领导者要全心全意把精力放在公司上,只有这样,集美才有希望。这世界没那么神奇,做事情只要全心全意,就不可能差到哪里去。领导要善于抓要害。改革都有阻力,但是要大改就得把一个大改的步骤分细些,像上楼梯一样,一步步上,再高的楼层也上得去。画画是这样,办公司也是这样。

每个人都有潜质,就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挖掘出来。挖掘出来了,你就会发现人人都是天才。如果人人都是笨蛋,那就说明最大的笨蛋就是领导。经营也好,管理也好,公司也好,教学也好,其实基本的思路是一样的,是一个哲学思路的贯彻和落实。

我当时管整个学校的钱以及公司的钱,一切清清楚楚。会计拿年度报表过来看,我说这个错了,不是这样的。他说,尹老师,账本不在你手上,单据也不在你手上,你怎么知道错了?我说,我记住了。预算控制,不要以为那个预算是空的,是管别人的,预算就是管自己的。预算管好了自己,也就管好了学校和公司。

我把全校分成了60多个部门,每个部门一支笔。开年的时候,我就跟这60个部门一个一个地讨论,我问,你今年想干什么,大概要多少钱,然后写下来,有部门说当年度要做12件事情,要80万元。我说,你的收入只有30多万,学校能给你的钱也大概就是40万,因此,你整个一年的开支一定要控制在70万以内,70万只能做9件事,余下3件事留给明年做。全盘考虑,严格控制,留下空间。

我当时想,全国人大要考虑全国的预算,有概算、预算、结算,全部都要通过人大批准。省里头也有概算、预算、结算,为什么美术学院没有?这是既民主又集中科学的事。

我向省里的、高教厅的、计财处的那些处长们请教,吸取省里先进经验,改进学校财务制度,最后他们觉得宏观微观制度都非常好。我要会计做的预算、结算一定要兼顾非专业人员,要书记、院长、党委委员和系主任、处长们都能看得懂。

油画

60cm×75cm

2005

住房改革 服务于民

20世纪90年代,房改是一件大事。在住房没有商品化、市场化之前,集资建房是最好的方式。在党委支持下,发动教职员工集资建房182套,加上公款建设的48套,总共230套。经过统一规划,两年多时间建成。

可是当时分房子是很困难的,为分房子吵得天翻地覆的现象到处都有。为了减少错误和矛盾,我把暨大、华师、华工的分房子方案、标准拿过来,把那些条条款款一个一个整理出来,整成一套,然后把离休的老领导找一个,退休的老教授找一个,在职的正教授找一个,初级讲师的找一个,讲师找一个,把五个人的名字抹掉,按照他们这五个人的条件套到美院的分房方案里来检验,由大家看合理不合理。不合理,便找出不合理条款来修改。修改完了,再检验,再讨论。学院党委对这个住房分配方案讨论了六次,行政讨论了六次,专门的工作小组讨论了几十次,最后完成的条款再公示,尽可能填补任何一个漏洞。

后来,张治安书记说,我们费了这么大力气,这么深入这么细致,这么周密地反复检验过,这完全是一个好东西,可行的东西,要找一个年轻的人去推行,于是就找了当时30岁出头的现任副院长王跃生来主持分房子。果然一路顺风。广州美院从领导干部、教师到工人的住房几乎是全国院校里最好的,住得最舒服、最宽敞。

当时集资建房的筹款、规划、建筑设计等工作都由我负责。老老实实为大家服务,为大家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谋划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过一切都过去了,我也退休快15年了,留住一个平和的心境似乎比什么都强。谢谢你们的采访,辛苦了!(采访:吴杨波,罗春光,学生记者:邓志龙)

油画

75.5cm×116.5cm

2007

油画

75cm×105cm

2004

艺术家检索(点击直接阅读)•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版权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分享与学术研究交流,不作商用,不作投资依据。除原创作品外,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020艺术观察
020艺术观察
传播有价值的艺术资讯
5398文章数 154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