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以密西西比号为首的四艘蒸汽战舰,以"天降神兵"的离奇感,叩开了日本的大门。
由于当时这些战舰外表都涂上了为了防止生锈的黑色柏油,于是被"惊吓"到的日本人成为黑船,日本人是这么记载这件事的:
"泰平の眠りをさます上喜撰,たった四杯で夜も寝られず。"
这句话真正地说明了当时日本人对"黑船来袭"的看法,就是:"被打破的太平梦,即使喝上四杯也难以入眠。"("上喜撰"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茶壶,就是把蒸汽船比作茶壶,对日本人来说,蒸汽船是他们从没有见过的"怪物",所以用同样喷气的物件代称。)
尤其在2003年时,日本在当初的横须贺港口还举行了一次特殊的纪念活动——为马修·佩里在150年前用战舰叩开了日本的"大门",从而帮助他们开启近代化。
马修·佩里像
由此可见,即使"黑船来袭"这件事,不管是在各国,还是在我们看来是一件无比耻辱的"侵略",就如同当年列强们对我国的种种侵略的事件是差不多的,不去讨伐就不错了,何谈纪念"敌人"?
但日本人显然不一样,这个看似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又受着同样的儒家文化熏陶,理应思想和看法是一致的,但是或许是多年来"岛国"四面环海的憋闷感,或许是国内长期的战乱和统治阶级的混乱,总之,长久以来,日本人的情感逐渐趋于"奇特",或者说"理性"。
他们对待"帮助"他们进步的"所有"人及背后的事件,都保有真心的感激,也就是说,无论以何种"方式"对待他们,只要是对他们有帮助的,统统值得他们牢记并感激。
说来也奇怪,正是这次"黑船事件"开启了日本近代化明治维新运动,且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对日本来说,都显得十分成功,而同样有着相似经历的我国,却在同一时期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宪政改革三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之后,依旧收效甚微,甚至彻底失败。
先放下"民族仇恨"不表,单从背后的问题进行剖析的话,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一二。
01 "黑船事件"前的真实日本
历朝历代,日本都是我国"朝贡"系统的一员,断断续续"交往"数百年之久,但这段时间内的"反复无常"却显得极为奇怪,不仅是因为"换主人",更重要的是,严格来说,历朝历代到我国的"日本",并不是同一个"日本国"。
历史上的日本本州岛的大和国直到六世纪才勉强算统一了全境,而当时的大和国酋长摇身一变,成为了至今都延续的"摆设"天皇的前身。
但没过多久,藤原北家族接手政权,把天皇"贡"起来,日本进入平安时代,但旷日持久的战乱,日本几乎四分五裂。
于是在1192年时,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日本开始进入"幕府时代",也就是征夷大将军"日本王"实际掌握整个日本政权。
藤原北像
在传承了约百年左右,幕府渐渐凋零,日本进入各军阀混战的战国时期,此后数百年整个日本分崩离析,大致有点像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
直到约16世纪末时,丰臣秀吉用"无双"的武力短暂地统一了全日本,去不想其骄傲自大,极负野心,居然对朝鲜和我国发起侵略战争,其结果当然是被打得抱头鼠窜,此时虽为"黑暗"的万历时期,但余威尚在,结果也理所应当。
于是德川家族趁机崛起,一举覆灭了丰臣家族,勉强统一了日本,随后日本进入了江户时代。
德川家康像
重点就是这个江户时代。
首先,当时的统治者德川家族,尤其是德川家康本人,十分推崇儒家文化,于是很自然为了国民的发展,开始向全境普及基础教育。
或许是因为人少,或许是因为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危机感",总之普及儒学、诗文的教育开展十分顺利,尤其重视孩子(大致为6-10孩子全面普及"义务"基础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整个江户时代,日本人受教育的比例在同期的全世界中,都是"最高"的,不但男性们几乎没有一个文盲,甚至女性们的识字率也是高的出奇。
或许正是因为此,明治维新的"效果"才会如此之好,毕竟教育永远是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后盾",真的要比较的话,算起来就算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的识字率(普及教育)也无法和百余年前江户时期的日本人相比。
所以,由此看,过去我国分析两国同时期革命(改革、变法等)的主流看法,其实存在一叶障目的"错误",就算单由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上看,那时的日本远远比我国的改革基础"土壤"好好得多,也先进地多。
更别提真实的江户时代,个地方实行自治,工商业极为发达,且因为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使得相对于当时我国的社会变革条件来说,太有利了。
所以,在总结我国改革为什么失败,而日本改革为什么成功的观点上,重点根本不在于两个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做法,或者是"人"的性格、魄力等原因,而是其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我国与日本虽在同一时期(19世纪初),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
我国各项变革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根本不成熟,也就不可能具备变革成功的"可能",而当时的日本却正值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社会各种变革所需要的的条件和基础都趋于成熟,只要一个契机,即可一举成功。
02 "黑船来袭"的真相
于是,在这个一触即发之际,佩里带着"黑船"叩开了日本的国门。
黑船事件图
与我国被列强侵略不同(如1842年的鸦片战争),此次"黑船事件"的真相,其实严格算来只能说是一次语气强硬的"强制通商"。并不是单方面的侵略,且最初佩里还客客气气地递交了一份语气"客气"的国书,要求日本开放江户通商。
而就算被拒绝,不满的表现也是以美国国庆为借口,用舰队73门大炮对天鸣炮,以示威胁,而没有直接"开打"。
而最后佩里居然接受了日本人的拖延借口(向天皇奏明得到批准,才允许),毫不犹豫地退出了江户"回家",只是要求日本同意通商,第二年会继续来。
第二年,佩奇"如约"带着九艘战舰前来,老中阿部正弘("老中"大致为幕府的副丞相,当时丞相空缺,所以阿部正弘是实际的掌权者。)只能乖乖地与美国缔结了《神奈川条约》,自此,日本国门打开。
以上,才是真正的"黑船事件"的真相,严格来说与我国的列强侵略战争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尤其从实际的角度看,此次看似屈辱的"开门",对日本本国来说,却无伤大雅。
因为"开门"之前,日本其实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实际的小农经济已然破产,工商业者实力开始膨胀,所以,"开门"也只是催化了这一过程而已,对其国民的影响在经济上更是微乎其微,或许一开始有所冲击,但事后就会发现,这是件"好事",因为他们被"叫醒了"!
对比起来,我国即使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洗礼",任就"酣睡不醒",依旧沉浸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之中,客观上成为我国当时"挨打"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实际上在"开门"之前,日渐"市民"化的日本人,已经有部分有志之士,看到了幕府的无能、软弱与激烈的内部矛盾,开始寻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有了此次"黑船事件"的催化,改革迫在眉睫。
03 明治维新的真相
正如同时期的我国的改革一般,日本当时的也因为改革的理念不同,被分裂为两派,为开国派与攘夷派,准确地说还有一派尊夷派(比较后期才出现,算是明治维新的"支柱")。
对比看,开国派和我国的洋务派相似,都是主张接受西方文明,开放市场,退让冲突;
而攘夷派则有点像我国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加上保守的对外强硬的综合体,总的来说,其实两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强国,只是各自所持的观念有所不同。
很快,一次和戊戌变法一般,失败的"安正"改革就开始了,此次改革说起来和戊戌变法极为相似,同样主持者阿部正弘与光绪帝本人的意志不坚定,性格也偏软弱,加上时机不太成熟,以及都有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硬,和攘夷派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彻底失败。
之后日本开始以自强为核心寻求救国之路,所以尊夷派开始慢慢形成,三派之间因为理念,几乎水火不容,但好在总算有同一个自强救国的目标,暂时还算尽量和平相处。
之前说,"黑船事件"前,日本已有改革的社会基本条件,而同时期的我国却没有具备,原因就在此时的"过渡"时期。
同样作为被"欺负"之后的社会,我国也同样分成多派势力,也同样有着强国自救的强烈愿望,为何就不如日本成功?
这个原因或许还要从整个国民的"性格",及多年来社会思想的桎梏来回答。
首先,虽说我国与日本都是以儒学为主,但是我国对儒学的理解和吸收是"礼"、"仁",以及引申的"君君臣臣父子子"的文人思想,而日本对儒学的理解和吸收则是"忠"、"义"和"短暂却灿烂"的"武道精神"。(如在中国古人中,诸葛亮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忠臣就备受日本人推崇。)
所以,面对"欺负",日本人首先是审时度势,再做判断,总的来说就是只要是"好"的就去学。
加上此前教育的全面普及,使得国民的意识得到"开放",举国上下大多数人面对"敌人"的好东西,如蒸汽机、蒸汽船、传信机等"先进"的洋玩意,实际上是没有排斥,反而极为狂热,以高级知识分子为首的一批"贵族"们,开始以身作则,远赴重洋,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准备报效祖国。
而同时期的我国,即使有长远眼光的洋务派,看到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好处",也同样选送了留洋的人选,但可惜的是,或许是出于儒家文人的思想桎梏,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学子们(如有条件的官宦子弟们),依旧一门心思想着考科举做官的"正路",丝毫不把此放在心里。
被送出留学的幼童们
很显然,选送的实际上都是"被迫"的幼童们(大多数是"买"来替代的),即使从理论上更能接受新东西,学起来更加有效,但出于心志,出于出生的大局观等,总的来说,他们去学习还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不是学成以后救国强国。
由此社会"基础",其实明治维新的真实面貌,与从前各国的主流看法,尤其是我国"书"上的教科书式的总结看法,在本质上就有这极大的区别。
纵观"书"上对诸如类似的变法也好,改革也好,以及各国的革命的事后总结中,都会以最简单且易懂的两面对立的方式去解所有的"运动"。
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般,就是把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势力与国会的资产阶级势力对立起来,以光明终将战胜黑暗为总结,去解释其结果;
如我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般,也是把满清封建王朝势力与革新派或革命派势力对立,总而言之,就是一方压倒一方的"套路"式总结法。
当然,对明治维新的总结也是如此,对立的两派变成了腐朽无能的德川幕府与开国派与攘夷派综合体的革命派对立,然后结果就是德川幕府失败,从而使得明治维新成功。
但事实上,从一开始,真实的明治维新里,从来不存在所谓的"反对派",或者说对立的双方,事实上,此时存在的三派,几乎可以算是摒弃"自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使得明治维新成功,开启了日本近代化。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会很迷,一场如此革命,居然没有反对者?那"书"上所描绘的维新人士被追杀,幕府与倒幕军队开战,这不就是反对者与维新者的对立?
不,其实事实是,明治维新的关键,不在于同意或反对维新,而在于"由谁领导维新?""以及如何维新?"两个问题。
他们之间相互的"厮杀",只是争夺领导权罢了,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反对者。
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除了本身我国"书"中习惯把此类革命"套路化"表述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当时一位极富影响力的梁先生,出于"政治目的"的"宣传",这个问题很不好说,暂且说到这里。
先说明治维新的具体过程,与我们平时"风闻"对德川幕府的刻板印象不同,实际上德川家主传承的各代将军,虽没有"大能",但至少对于治理来说是中规中矩,并未有被人诟病的"出格"表现。
保守而开放的李鸿章像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其实他们可与我国的,如保守派加洋务派的综合体恭亲王、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相比,对待西方势力,看起来保守,实则处于那个位子上,为了内外平衡,谨小慎微是有必要的,所以才给人一种"保守"且软弱无能的感觉。
且当时的日本,实际上大的有三派势力相互缠斗,从此三派中又有不同立场的观点,加上前期,有点像我国五四青年运动一般,主力是年纪轻的人,好听点叫初生牛犊不怕虎,难听点叫"愤青",大多数都是先做再想,极易被煽动,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当然,就结果看来,有对有错,但是对实际的革命进程来说,却弊大于利。(如此前说的那些维新人士为追杀,很多时候就是被各势力轻易煽动的年轻"武士"人所为。)不过,年轻人总是要在无数次"挫折"中跌倒,才能更好地成长,
然后明治维新进入中程,最后"世袭"的德川将军德川家定过世,由于没有留下直系子嗣,于是攘夷派与开国派正式"开战",各自欲挟"将军"以令大名。(由此,可见,实际上根本没有反对维新的反对派,只是各派为了利益在争夺领导权而已。)论起此事的本质,更像是中央内部政权之争,以及中央与地方"大势力"的对决。
最后,却是以地方势力的暂时胜利结束了这一进程。(1860年地方志士发动樱田门外之变,刺杀幕府老大井伊直弼,幕府自此时理论上"灭亡"。)
但是事后的结果与通常的一方压倒一方不同,幕府老大死了,幕府不是"报仇",而是选择退一步,选择和地方势力共同分享"统治权",接手幕府老大之位的安藤信正,以绝妙的手段,一减一和,一抚一嫁,(减轻打击地方势力,与强藩握手言和,安抚皇家,让继承的将军迎娶天皇的妹妹。)最后达成了"公武合体"的佳话。
但是,这看似趋于稳定的局面,却成了分裂上层与下层之间思想冲突的鸿沟,愤青们为了泄愤,居然开始"理智"刺杀一切他们看不惯的幕府官员、强藩家臣及开国派思想家等,一时之间整个江户和京都都陷入人人自危,腥风血雨的危局之中。
萨英战争图示
而"解除"此愤青危局的契机还是,于1862年岛津久光与英国人摩擦而于第二年开打的"萨英战争"的惨烈失败,还被迫赔款,使得如大久保利通般的愤青志士终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那被热血冲昏的头脑也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索革命之路。
紧随其后的,各地强藩(愤青)们,也在其后不断"挨打",最终各位的热血都被浇醒,开始认真对待日本此时的"问题"。
于是明治维新进入最后的阶段,"领导权"的最后争夺,很显然此时的关键在于天皇,只有这位带有"神"性的象征,才能把全日本团结起来。
于是看着幕府在经历了"公武合体"的改革失败之后,强藩们开始积极倒幕,争夺"领导权",后倒幕成功,又被尊皇攘夷派打压,最后促成了君主立宪制这种具有近代化的统治模式。
自此,从黑船事件到还政天皇,明治维新成功了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重点的具体措施了,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人五点:
第一人为先驱者大久保利通,他被称为日本的铁血俾斯麦,所以他的手段极其激进且强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大刀阔斧地扭转了日本当时的现状,为接下来的继任者开了一个"好局"。
铁血俾斯麦—大久保利通像
1. 植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具体来说就是由国家出面从税收中,抽调资金大力扶持如开矿、冶钢铁、修铁路、造船等基础工业;
2. 引进警察制度,建立全国基础治安系统;
3. 带头强势推广文明开化:
如散发脱刀令,推行吃西餐、穿西服、使用西式生活方式、礼仪等全面西化政策。
全面西化政策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强势狠辣手段的领导者,绝对不是民众愿意看到的,于是1878年在曲町清水谷被几名武士袭击身亡。
他的继任者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臭名昭著的"战犯"——伊藤博文!(就是他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要做比的话,他的经历有点像段祺瑞,都是属于开放的开国派。
伊藤博文像
但有着大久保利通的前车之鉴,伊藤博文在维新的高歌措施上,更加注重各方的平衡及社会的稳定,处事手法也比较圆滑。
虽说在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来说,伊藤博文是为"战犯",但站在日本的角度上客观地来说,他却被日本人视为日本有史以来"最伟大"(贡献最大)的首相。
被印上钱币,可见其“伟大”
他的措施,大致有两点:
1. 通过了日本第一部宪法:
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大致可以从民主化角度看,而民主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可以说宪法的确立,使日本成为近代"民主"化国家的"可能";
2. 建立日本近代工业化体系:
不得不说,虽然继承了前代由国家资金大力扶持基础工业的方式,极为有效,让日本确实向近代化迈了一大步,但是不彻底的民主化与束缚的自由资本主义,使得此产生了后世深远影响的"毒瘤"——军国主义。
日俄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明治维新正式结束了其使命,既然强国的目标已经实现,继续改革已没有必要,但势头一起,就难以迅速结束,于是失去目标的日本,开始需求更高的"刺激",比如侵略,在试探性的扩张,小试牛刀之后,居然发现成功如此"容易",此后战争,再战,继续战,就在这种不断轮回中,被天皇的"神"性蛊惑,渐渐迷失自我,陷入对战争的痴狂,结果就是被自己拖垮,然后迅速地自取灭亡。
结束语:
虽然不管从立场还是情感的角度看待日本国,我们的观感始终十分复杂,但不能否认的是,就前百余年来说,我国于日本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却屡屡被甩,被欺负,连改革都总是失败。
日本国那种不畏"耻辱",为了强国拼命学习奋进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部分学习的,以前我们总结那段近代历史时,总会说,落后就会挨打,但日本的经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落后国家是如何学习不挨打强国的事例。
我国的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归根结底还在于"醒悟"二字。(或者说"意志")
明治维新的成功,是日本选择壮士断腕,从上至下立刻摒弃农耕文明是的政治、文化制度及传统观念,像颗卷心菜一般,"换掉"自己的"心"(严格来说,日本根本没有所谓的自己的文化,从前学中华文化,后来学西方文化),由内到外彻底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
才能上下团结一心,无论内部如何"争斗",但核心的"强国"却是各派的底线,才能如此齐心地维新成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