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我们无法更换手里的牌,但我们能改变游戏的玩法!

0
分享至

全球医学研究的三大进程: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和组织移植,目前来看,都让位最热门的新冠病毒,在病毒没有消灭之前,这些推迟死亡,延缓生命,缔造奇迹的举措,似乎显得没有那么迫切了。

即便是之前一直被热炒的基因编辑,脑修复的未来,也慢慢淡出观众的视野,但显然,一场全球大流行病,也让人重新认识死亡,渴望探讨关于生死的话题。

所以在推荐书籍的时候我就在想,2020年的书单里缺了一本关于医学,关于死亡和新生的书籍,那就从2021年补进来吧。

新年的第一周,推荐的这本《当死亡化作生命》,有着特殊的寓意,寄予特殊的期望,也是我有限的医学类阅读清单中,观感体验最好,感受最震撼的一本书。

大约是这几年身边接连有亲人罹患高血压,糖尿病或癌症,很多时候我也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基因中患这些病的几率更高,所以开始看相关医学方面的书籍。

先后看了关于糖尿病的书籍《病者生存》,关于癌症的《众病之王:癌症传》,《追逐日光》《细菌:我们的生命共同体》,也包括这本关于器官移植的书籍《当死亡化作生命》。

不得不说,作者约书亚·梅兹里希文笔非常好,全书有两条线,一条个人的职业线,以回忆录的形式展开自己步入外科行业,从小白的心生憧憬和激动,到现在熟练运作每一场手术后,却依然对每次手术成功,肾脏变成粉红色并开始工作后感到激动和敬畏。

而另一条线则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历史,作者细数器官移植的世界,每个时间段每个细分领域,比如肾脏,肝脏,心脏,各个推动行业发展的划时代的大师们所作出的贡献。

因为正如拼图一般,是这些大师拼出了完整的器官移植世界,缔造了死亡和新生的链接。

当然,作者最后也聊了一些关于器官移植的去向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探讨了一些医学伦理方面的话题,比如因为酒瘾或烟瘾而肝硬化或器官受损的人,要不要对他们做器官移植手术,换言之,一个自己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值不值得人道主义抢救?

作者给了自己比较柔软有爱的回答,而其实每个人心里也都有自己的见解,这部分不去细细探讨,但当一个行业从技术性探讨走向伦理性探讨时,无疑证明这个行业慢慢是趋于成熟的。

所以,整个人类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是非常神速和惊人的,从器官移植的趋于成熟,到今天组织移植的更多尝试,干细胞治疗对癌症的干预,以及基因编辑的大胆构想和实施,人类的医学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但无论医学如何进步,死亡都是绕不去的话题,因为医学无法阻止死亡,死亡就是所有人的宿命。

我很喜欢这本书很多名言的引用,充满了哲思和智慧的光芒,也升华了整本书的高度。

比如:

我们无法更换手里的牌,但我们能改变游戏的玩法。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片风浪前进,在每一刻中发现自己的永恒。

傻瓜们站在自己的岛上寻找另一片陆地;但没有别的陆地,生命只有这一次。

(本书作者约书亚·梅兹里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医生来说,病人的身体就是机器的零部件,他们不断想办法去修补,拼凑,制造一个可供驱使的身体器官,但也是这种从医生视角去看待自己身体的方式,让我意识到身体既是精神的载体,也是一个我们可以跳脱出来去看待的容器。

我们将精神和灵魂寄托在这里,我们是主人在驱使和驾驭这副身体,当它破损和消耗过度后,我们的精神也再无依附之地,如果死亡真正有什么可怕的,大约这是最让我觉得可怕,因为过去我们所以为的精神永存只是一个很感性的感念,事实是当躯体死去后,精神也就消失了。

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不是感到沮丧,而是告诉自己,要学会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如何减少磨损,以及对它保持感恩之心。

想一下,人生最令人感动的事情,其实就是既有能力驾驭自己的身体,也有能力驾驭自己的精神和意志,虽然绝对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浩淼的不确定世界里,紧紧抓住我们的能够掌控的主观能动性,难道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地方,最值得为之奋斗的事情吗?

当然,同时也很感谢那些捐献器官的人,他们的真的非常伟大。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就曾拍过一支关于器官移植的宣传片:《生命使者 阳光行动》。呼吁更多的人能加入器官捐献的队伍中,延续更多岌岌可危的生命。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也是脆弱的,三十万器官衰竭患者在生死的边缘挣扎,等待器官,期望生命的延续,谁是他们生命的摆渡人?谁又是他们生命的守望者?

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期读书会上,很多网友也分享了很多看法,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视角,分享给大家看看!

书友【珂珂】的表示:

说起来其实对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自己从小就身患免疫系统疾病,俗话说久病成医,所以对于医学领域还是略有一些了解。

生病的最初几年我也还只是个年龄不到两位数的孩子,也曾经在死神面前晃悠过,但是后来我慢慢接受了现实,配合医生治疗,小小的身体就已经承受过激素的冲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像一个气球一样被催成圆鼓鼓的样子,做过腰穿,做过肾穿...

其实一开始在当地是被误诊的,在北京住院之后才慢慢好转,后来当地医疗水平提升了,也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往北京跑。

从小就知道这个病是不可治愈的,在18岁生日那天,我登记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我想,即使我不能在这个世界很长时间,但我也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让我的生命延续下去。

近几年国内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医学水平也飞速提升,就拿疫情来说,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很短的时间就解决掉了危机,国外的情况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

其实死亡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中国人的眼中,代表死亡的是阴暗、是失去...就连童话书里的描述,也是黑暗的。

其实中国一直缺少三种教育,爱的教育、性的教育、死亡教育,分别对应对世界的探索,对身体的保护和对生命的敬畏。

我很感谢为人民生命默默在努力的医务工作者,也希望人们有朝一日可以改变对于死亡刻板的印象,并且接受他,让死亡化作生命。

书友【进击的石头】说:

医生面临太多抉择。就像我印象深刻的——既希望他病的够重又不希望他病的太重。像是要不要给酗酒者做肝移植。如果不给酗酒者做肝移植,那肥胖者呢?他们又面临很多伦理难题。如何界定捐助者已经死亡,活体自愿捐献,跨物种移植……

医生自身面对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患者死亡带来的负罪,工作角色严重侵蚀生活的困境……

这本书全面的展现了器官移植的历程和艰辛,一代代科学家和外科医生艰苦卓绝的努力。有太多太多伟大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给我好好活下去理由,医生那么努力想让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但是,自始至终,我有个想法,治疗费用。目前,对于低收入人群,器官移植是大部分人都承受不了的治疗方式。

所以,这才是没有太多人志愿捐助器官的原因。

如果,低收入者没有能力支付器官移植的治疗费用,他有什么理由用自己的器官无偿去救助他眼中的「富人」呢?

(当然,如果是有偿的,事情会更糟。)

就像,如果有一天,富人通过改造基因获得了更长的生命。那他最好呆在安全的地方,因为遇到不幸遭遇的穷人会疯狂猎杀这些「窃取自己生命」的富人。

我希望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医疗技术可以普惠大众,而不是救赎少数人,放弃大多数人。

书友【立冬】说:

生命之礼,不仅是器官捐献者直接送予患者,也是无数被实验动物的生命付出——尽管我们难以得知他们的意志。

全世界的法律,都不允许杀人的行为,也不支持伤害人。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并被合法保护。因为生命是可贵的,每一条生命都只有一次机会。

在本文,我也无数次感受到生命的光辉。尤其看到患者、捐赠者的故事,泪水常常在我眼眶打转。我同时也注意到,医生在能为患者做手术前,也许曾在无数实验动物身上做验证。这些动物生命的逝去,何尝不是生命之礼?

在丁香园的「动物与组织学」板块,有一个讨论帖,「也为实验动物立碑——谈如何善待动物」,发帖的大部分学生或医生都提到,感恩动物为实验的奉献,呼吁从业者善待实验动物。也有实验人员说因为照顾实验动物,产生了感情,不忍下手,最后让师兄帮忙解剖。

事实上,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日常养护等条例和理论都在不断完善。国务院在1988年批准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有人说,「只有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只有保障好动物的安全,才能够保障人类自身的安全。」直白地说,如果实验的动物出现了问题,无疑影响实验的结果。

尽管活着时的待遇被重视了,我内心依然忍不住为这些实验动物哀悼。再多的「保护」条例,也免不了实验结束后要对它们处死。但没有它们的牺牲,移植技术不会有现今的发展,人类的伤病会失去一大救治的途径。

两年前我开始吃素,不吃蛋,但喝奶。起因确实是不想吃这些有血有肉的生命。家里人从反对到无奈支持,现在餐桌除了肉食,一定会有几个纯素菜。此外,素食科学搭配,对健康毫无损害,反而有益。

我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却可以从自己做起。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认知,但最根本的,也许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或者对动物。

书友【灵兮】表示:

今年年初的时候,朋友圈里有好多人转发了一则寻求肝脏移植捐献者的请求,因为是拐了弯认识的朋友,真实性毋庸怀疑。

病人是一个高中大男孩,除了肝移植没有其他的办法救治,生命岌岌可危,很遗憾的是家人们都因为这方面那方面的不匹配而无法帮助到他。求救信里说如果靠正常排队,前面好几千位患者在等捐赠呢,孩子等不了那么久。

出于无奈做母亲的只能在社交媒体跪求,这条信息在我认识的圈子里至少有4,5次的转发,我每次都想大多数人能做的就是转发表达一下同情,真正愿意去联系他们,去医院做检查看看能否匹配,最后再做出决定捐赠肝脏,这概率有多大?

据说捐赠器官是不可以明码标价的,可能是担心成为一种黑色的产业链吧,所以做捐赠就是捐善意吧。没想到大概过了半年左右,这家人忽然登出了一条感谢信,说「捐赠者找到了,孩子有救了」。可惜因为个人隐私的问题,没有具体说明捐赠人的情况。

根据《当死亡化作生命》的作者约书亚·梅兹里希的说法,无论医疗水平多么高超,捐赠者做了手术就是从健康人变成了患者,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不能如同健康人一样的工作生活,能够完全复原当然是最好的,万一有后遗症呢?

所以如果是健康人捐赠器官给陌生人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决定。我很感慨约书亚·梅兹里希博士对于意外死亡的捐赠者家人的心理安抚。

他说,一开始很紧张,担心家属会把医生看作是「夺走他们挚爱之人的秃鹫」,在与捐献者家属交谈的过程中,交织着很多情绪,比如感激、谦卑、悲伤,家属们会一字一句地追问,想知道器官捐献的整个过程,想知道谁会获得器官?什么时候进行移植?他们能见到受捐者吗?

然后,家属很希望谈及这个刚刚去世的人,他喜欢做什么,喜欢去哪里,谁爱他。在这个痛苦的时刻,为捐献者家属提供帮助,帮助刚刚过世的人准备这份遗产,也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温暖。

器官移植手术是一个现代医疗技术的丰功伟绩,但背后的捐赠伦理界定,和医患心理都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

记得有朋友的父亲去世了,根据遗愿做子女的捐赠遗体给某著名医院,结果全程被非常冷漠地对待,最后只是一张接收单一样的字条给回来。

朋友说非常难过,感觉就好像是处理掉了一个废旧物品,而不是跟自己有过最深厚情感的躯体。因为捐赠的缺乏仪式感,导致很后悔做出了捐赠遗体的决定。

所以当看到约书亚·梅兹里希博士在访谈里说「当进行器官摘取手术时,我们总会默哀一阵。在那个时刻,我们会去想,这个捐赠者是谁,通常会读一些由家属提供的东西,可能是一首诗或祷文,也可能是关于这个人的故事或回忆。然后我们转换自己的情绪,确保尽最大努力安全地将器官取出。」

很有人情味。

书友【苗红川】说:

自己认为器官移植整个过程涉及三个方面:

供体、受体与移植技术

。普通人其实对于移植技术关注不大,因为那太过专业。更关注于供体与受体两个方面。

供体的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受体的关键在于是如何评判最佳,达到生命延续的最大意义。

从供体来看,只有人在死亡或接近死亡状态下才可能成为潜在的供体,在生前没有签署捐赠协议的前提下,能否成为供体,取决于死者的亲属来决定。而亲属的思想认知和情感,就成了关键的因素。

要让亲属在悲痛的心境下决定取走死者的器官,还要承受可能来自邻里的不解和非议,这不是一件轻易能实现的事情。

另一方面,如何评判受体是最佳受体。同样配型成功的两个候选者,一名是老人,另一名年轻人,或者一个是接受移植后可以成为正常人,另一个接受移植后还因为自身的其他疾病,仍需要终生卧床。在这种情况下,十分稀缺的器官,应该匹配给谁?

这可能影响被移植的器官能否发挥最大的价值。当然这还涉及用怎样的价值评价体系来评判!

书友【Aris雪】说:

在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出生,都有人离开。有人想生、有人想死,有人被逼无奈、也有人自我放弃。

但对一个生病的人来说,她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只想好好的活下去,没有任何病痛的,好好的活着!作为一个医生,就担负起了这个使命。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医院刺鼻的消毒水味就让人不安难以忍受,更别说器官移植领域,他们需要承受的心理面积可想而知。

但器官移植在医学上,目前还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比如出现排异,成功几率,医生需要克服的种种困难都是现代医学不断需要前进的方向。

梅兹里希在书中写到:

我们移植的这些器官——肝脏、肾脏、心脏——都是珍贵的生命礼物,是死者能赠予生者的物品。

其实,这更是一份无私的伟大。

每当死亡化作生命,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重生,延伸的,不只是生命的长度,还有灵魂深处的善良。

以上就是本期读书会精选的书友分享,再次感谢本期参与的所有书友。

文 |

读书会观点集合

图 | 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重庆涪陵当年差点上马核电站,是遗憾还是幸运?

重庆涪陵当年差点上马核电站,是遗憾还是幸运?

宝哥精彩赛事
2024-06-16 04:19:08
某大佬:比赛含金量不够,不具升学价值,预赛比较水,48小时开卷

某大佬:比赛含金量不够,不具升学价值,预赛比较水,48小时开卷

杂谈哥闲谈
2024-06-15 22:47:24
吴谨言横店剧组被偶遇,又瘦又矮法令纹明显,脸巴掌大还有点垮

吴谨言横店剧组被偶遇,又瘦又矮法令纹明显,脸巴掌大还有点垮

娱记掌门
2024-06-15 18:28:27
头条欧洲杯|老将见证新星闪耀,球场上,岁月不饶人

头条欧洲杯|老将见证新星闪耀,球场上,岁月不饶人

澎湃新闻
2024-06-16 08:14:35
愿意给男人当情人的多半是这三种女人很准

愿意给男人当情人的多半是这三种女人很准

四象八卦
2024-06-14 12:51:56
训练散漫,放水输给独行侠?多打一个主场,凯尔特人能赚多少钱?

训练散漫,放水输给独行侠?多打一个主场,凯尔特人能赚多少钱?

东球弟
2024-06-15 10:59:23
连胜文海峡论坛现场答南都:中华民族历史是我们珍惜的宝藏

连胜文海峡论坛现场答南都:中华民族历史是我们珍惜的宝藏

南方都市报
2024-06-15 19:35:42
难怪《走近科学》被停播,十几年愣是播成笑话了

难怪《走近科学》被停播,十几年愣是播成笑话了

娱记掌门
2024-06-16 06:44:35
美军统治水下力量多年,如今被中国破解,“无人舰艇”将降维打击

美军统治水下力量多年,如今被中国破解,“无人舰艇”将降维打击

奇点使者
2024-06-15 18:55:02
男生比较大,怎样获得和谐的性生活?

男生比较大,怎样获得和谐的性生活?

许超医生
2024-05-23 10:02:12
银行密集发行永续债

银行密集发行永续债

经济观察报
2024-06-15 10:46:18
山西多地最新人事任免

山西多地最新人事任免

山西晚报
2024-06-16 10:30:15
全额奖学金邀请姜萍?香港中文大学回应:消息不实

全额奖学金邀请姜萍?香港中文大学回应:消息不实

封面新闻
2024-06-15 13:19:10
6月14日俄乌最新:历史性的一天

6月14日俄乌最新:历史性的一天

西楼饮月
2024-06-14 14:42:16
风云最强副本凌云窟,其中的8大宝物

风云最强副本凌云窟,其中的8大宝物

记录生活日常阿蜴
2024-06-16 06:43:05
法国多地举行大规模游行反对极右翼崛起

法国多地举行大规模游行反对极右翼崛起

界面新闻
2024-06-16 10:37:42
5名干部被处理,山东一地通报

5名干部被处理,山东一地通报

鲁中晨报
2024-06-15 14:59:02
昆明一电动汽车自燃致人死?印度事、日本车、“台毒”分子造的谣

昆明一电动汽车自燃致人死?印度事、日本车、“台毒”分子造的谣

不掉线电波
2024-06-15 09:13:41
宋慧乔9年前旧照被疯传,没了10级美妆,才知道啥叫纯天然美女

宋慧乔9年前旧照被疯传,没了10级美妆,才知道啥叫纯天然美女

木子爱娱乐大号
2024-06-15 17:26:09
李讷与父亲母亲弟弟合影

李讷与父亲母亲弟弟合影

华人星光
2024-06-13 14:13:09
2024-06-16 11:06:44
创作者_QUUI
创作者_QUUI
故事大观园
967文章数 5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iPhone 16会杀死大模型APP吗?

头条要闻

40余套房屋涉嫌"一房多卖" 有购房者内心积郁因病去世

头条要闻

40余套房屋涉嫌"一房多卖" 有购房者内心积郁因病去世

体育要闻

没人永远年轻 但青春如此无敌还是离谱了些

娱乐要闻

江宏杰秀儿女刺青,不怕刺激福原爱?

财经要闻

打断妻子多根肋骨 上市公司创始人被公诉

汽车要闻

东风奕派eπ008售21.66万元 冰箱彩电都配齐

态度原创

教育
手机
本地
时尚
军事航空

教育要闻

计算机专业,会是下一个土木吗?

手机要闻

这次稳妥了,小米15系列手机发布时间、配置信息都有了准信

本地新闻

粽情一夏|海河龙舟赛,竟然成了外国人的大party!

中年女性还是穿连衣裙最有气质!裙摆过膝、腰部收紧,巨显瘦

军事要闻

普京提停火和谈条件 美防长迅速回应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